APP下载

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2011-02-26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马 莉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服务与管理系,广东 中山 528437)

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中处于较先进的地位,但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类型仍为“二三一”型,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正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一样,第三产业在广东省内的地区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将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比较,2008年广东省地级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3倍,差距为38147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何在保持第三产业整体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缩小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变动分析

(一)第三产业发展总体差异分析

1.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分析

近年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呈上升趋势,但各地级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并呈现出总体上逐渐扩大,阶段性有所缩小的特征。1994至2007年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都增大了,2007年比1994年分别增长5.48倍、7.10倍、4.67倍,21个地级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呈逐步上升趋势,这说明全省各地级市第三产业均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标准差也增大了,可见各地级市之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差距也在扩大。(以上数据及下文中数据均来自《广东统计年鉴》或由《广东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析

首先,广东省大部分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逐步提高,但所占比重都较低。1994至2007年间,绝大部分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虽然普遍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次,第三产业增加值普遍上升,但大部分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明显下降。199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广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集中了全省的27.22%。而粤北地区的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普遍很小,均小于2%,其中,河源最小,仅0.7796。由此也说明,第三产业产值的地区集中程度加剧,区域差距扩大。

3.服务密度分析

服务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其值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行政区域面积。不同的年份中,各地服务密度分布不均匀,总体来说,全省有两个中高密度地区,即珠三角和汕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地服务密度均有提高,珠三角地区服务密度提高幅度较大,其他地区服务密度提高幅度较小,尤其是粤北地区。由此可见,服务密度地区差距扩大。而且,服务密度变异系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正说明服务密度地区差距逐渐扩大。将各年份服务密度变异系数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异系数作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远远大于后者,说明第三产业地区的分布非常不均匀。

(二)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差异分析

1.从各地级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来看,广东省大部分地区仍然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

从各地级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来看,深圳的新兴第三产业较发达。深圳的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发达,两者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将近43%,但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较低,仅占1.6%,离深圳作为以高科技为导向的地级市还有较大差距。广州的金融保险业仅占8.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所占比重均低于3%。东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地级市的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比较发达,但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却相对落后。东西两翼、粤北地区的地级市房地产、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有较大比重,但这些地区的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明显不足。

2.从各地区各服务行业占全省同行业比重来看,广州、深圳各行业比重均较大,东翼、西翼和粤北地区在教育、卫生、社保等行业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

广州拥有全省44.1%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39.3%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46.2%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和39.1%的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深圳拥有全省5 105的金融业增加值和31.5%的房地产业增加值。珠三角占全省绝对比重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7%)、金融业(94.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91.6%);东翼、西翼占相对较大比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粤北地区占相对较大比重的行业是教育、卫生、社保、公共管理的社会组织。

3.从各行业人均增加值的地区差异来看,金融业差异是最大的,教育业差异最小。

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人均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变异系数均大于l,说明这些行业的集中程度高,地区差距较大。其中,金融业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86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次之,为1.6767,远大于第三产业的总体差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的差距最小,变异系数仅0.6778;教育业次之,变异系数为0.6780;这些行业的地区集中程度相对较小,地区差距也小。

二、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成因分析

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社会因素上。本研究综合考虑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特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以下几个原因作重点分析。

(一)地理区位条件的差异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位条件的优劣导致了开放次序与程度的差异,并引致其他经济增长因素的差异,也促使了第三产业区域差异的形成。

广州位于广东省的核心地区,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靠近港澳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进一步推动了广州市第三产业综合水平的提高。深圳靠近香港,是“穗深港”城市走廊的中间地带,在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较高。东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地级市均位于珠三角的核心地带,临近广州、香港,受穗、港、澳的地级市辐射影响较大,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东西两翼和粤北的广大地区,远离广州、香港,受其影响小,交通较落后,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可见,区位差异对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二)历史发展基础的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跟其历史基础密切相关,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原有的基础,而区域第三产业的基础不同,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区域之间第三产业的差异扩大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1994年,珠三角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达39.5%,超过全省30.7%的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 70%。东西两翼和粤北的广大地区区位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小。这说明此时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珠三角核心地区高于外围地区、珠三角外围地区高于东西两翼和粤北。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并对服务的需求增加。随着服务需求的增大,产业结构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人均 GDP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所以人均GDP是影响服务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广东省,人均GDP的分布呈现由广深向外围降低的趋势。在21个地级市中,2007年人均GDP最高的深圳比人均GDP最低的梅州高约8倍,广州比梅州高7.2倍。而人均 GDP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发达;反之,第三产业落后。

(四)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具有不可贮存性、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只有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城市才有利于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和基础,城市集中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劳动力和大部分产值,因此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应较高。本研究按照非农人口比重法计算城市化水平,1994年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为62.49%,中等地区为38.63%,落后地区为23.72%;2007年三个地区依次为91.9%、78.2%、42.6%。可见,城市化水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

(五)国家政策的差异

政策的差异也是影响第三产业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对地区的政策优惠体现在给予政治经济自治权,通过财政支出对地区增加投资、减少税收等。珠三角地区走在市场化改革的前沿,市场经济体制较完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外商的投资,促进了珠三角工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东西两翼、粤北地区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广东省累计人均财政支出呈现以广深为中心向周围降低的趋势,区域差异明显。2007年,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均财政支出为7 243元;中等地区为3 388元;落后地区为1 520元。国家财政支出地区差异的存在也是形成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成因定量比较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形成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即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哪种因素对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最大,只有通过定量分析才能进一步确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此,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折的方法对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定量比较,以确定影响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主次因素。

(一)相关分析

以广东省 21个地级市为单元,以各地级市19942007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对发展率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Y),以各地级市与香港和广州的距离和(km)、1994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19942007年人均 GDP相对发展率、1994

2007年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相对发展率、2007年城市化水平、19942007年累计人均最终消费(万元)、19942007年累计人均财政支出(万元)分别代表地理区条件(X1)、历史发展基础(X2)、经济发展水平(X3)、第二产业发展水平(X4)、城市化水平(X5)、消费需求(X6)、政府政策(X7),进行相关分析并得到以下结果:19942007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对发展率与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累计人均最终消费、累计人均财政支出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分别为0.956、0.961、0.832、0.708、0.910和0.959,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以上各因子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地理区位条件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0.577)。同时也表明离广州或香港越远,受其辐射影响较小,第三产业发展越缓慢,因此,地理区位对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也有显著作用。[1](分析中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广东统计年鉴》)

(二)回归分析

为了确定对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以19942007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对发展率为因变量,上述七个影响因素指标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1)。

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因变量(Y)与自变量(X3、X4和 X6)之间调整后的复相关系数R=0.998,反映它们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双尾显著性概率(Sig.)皆小于0.05,因而可以认为标准回归系数是显著的;F值为1504.6,说明在a=0.01的水平下,回归方程是有显著性意义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选取的变量较多,某些影响力强的变量会削弱其他变量的作用,出现变量系数为负值的情况。但这种负值并不代表负相关,前文的相关分析正好证明了这一点。由此说明,经济发展水平(X3)、第二产业发展水平(X4)和消费需求(X6)是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并扩大的主要因素。

表1 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成因回归分析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第三产业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消费需求等地区差异是广东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要缩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差异,就必须积极提高第三产业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合理利用政府调控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选择性承接,从而达到既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又加快第三产业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作用,促使广东省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其次,要挖掘地区资源优势,形成特色区域经济行业。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到第三产业落后地区;要利用本区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对外商投资赋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二)根据地区的发展现状有选择地发展各自的重点行业

第三产业发达地区,包括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处领先地位,是全省第三产业的“领头羊”。这两个地级市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广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

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四个地级市经济仅次于广州、深圳,基础比较雄厚,工业发达,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对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该区域应该在巩固原有较好工农业的基础上,发挥工业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优势,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生活服务业,把第三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

江门、惠州、肇庆等珠三角外围地级市,以及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区相对较落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这些地区第二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缩小与第三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今后发展第三产业应采取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酒店、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等新兴服务业。[3]

[1] 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以江苏省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2-42.

[2]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人民政府[EB/OL]http://www.gd.gov.cn/govpub/jhgh/z d z x/2 0 0 7 1 0/t 2 0 0 7 1 0 1 0_3 0 0 4 9.h t m,2007-04-10/2009-03-10.

[3] 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2006-2010).广东省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gd.gov.cn/govpub/jhgh/qygh/200710/t20071026_32076.htm,2007-08-16/2009-03-10.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