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金融危机后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应

2011-02-26廖桂容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准备金准备金率法定

张 宇,廖桂容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比例越高意味着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是一国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1]我国自2008年9月以来单就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就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12次调整,这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对金融危机后广义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信贷及消费者价格指数等受准备金率调整而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无疑有助于更好地反观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具有明显现实意义。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效应的理论分析

在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效应的相关理论中,当首推传导机制理论。从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过程可由商业银行贷款的渠道来加以阐述。[2]具体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实体经济作用的传导机制见图1。

图1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传导机制示意图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而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亦即资金的使用价格提高,信贷成本增加,投资信贷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此时银行的利率升高,人们为了取得利息收入,有可能将手中原本想用于投资的闲置资金用来储蓄而非投资,这将会进一步带来投资的削减,从而使得总支出减少。而产量的缩减直接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减少,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必将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又使总需求增加,产量增大,进而推动货币需求的增加,利率又会上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最终将会达到一个均衡点,而这点恰好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的均衡要求。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其特点

2008年9月至今,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前后共进行十多次的调整,而其通过传导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十足的影响。

(一)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情况

2008年下半年,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集中表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2008年9月25日,央行宣布,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原来17.5%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之后,我国央行再次宣布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随后,11月26日央行又第三次宣布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从2008年12月5日起,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下调1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下调2个百分点。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0.5个百分点。这在走势图2中可见,即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持续走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实施效果较为明显,2009年我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然而,准备金率的下调也带来不少问题,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房价飞涨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央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和中小规模银行的准备金率将分别调高至16%和14%,这是2008年12月25日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以来首次上调。而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为16.5%。此后,为了防范通胀,2010年5月10日、2010年11月16日、2010年11月29日、2010年12月20日、2011年1月20日、2011年2月24日连续六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如图2所示,大中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近20%的历史高位。

图2 2008年9月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

(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特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充分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其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整总体次数频繁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8年9月以来,我国央行针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频数很大,多达12次。其中在2010年11月更是出现11月16日、11月29日两次调整,而且时间间隔还不到半个月的现象。

2.调整具体幅度有限

从调整的具体幅度来看,无论是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中小金融机构,调整比例几乎为0.5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央行调控力度的谨慎。

3.调整整体规律明显

从图2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后我国央行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类准备金率调整大致呈现“U”字形状,并且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调整走势大致平行。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进入2010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率先上调,在图示中表现出顿时拉升。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应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比率的变动,影响着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数量及其资产负债表,而这些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了传导性的影响。

(一)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

在2008年3、4季度,由于央行大幅下调法定准备金率,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反弹,流动性较为充裕且稳定攀升,至2009年12月份,流通中货币(M0)量已达38247亿元。而2010年以来的上调行为所取得的成效却很有限,集中表现为M2较准备金率调控前不降反升。我们从表1中可以看出,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M2连续攀升,2010年1月份M2的量为625 609.29亿元,而在2010年底已达725851.79亿元,增长比率高达16%,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理论相悖的。根据理论,一般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冻结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可用资金,降低其流动性水平,从而降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然而,由于2010年以前较高水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存在,必然使得政策效果被延缓,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只是把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挤到了央行,对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就比较有限。此外,在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又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的主要持有者,可以较为容易地通过资产变现及时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因此,针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上调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

表1 2010年各月份货币供应量变化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

(二)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

按照传统理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提高0.5个百分点大约将一次性冻结流动性1500亿元,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首先,商业银行靠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如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将会因为可贷款额的相对减少而受到影响;其次,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上升将会直接增加商业银行融资和资金管理的成本,从而减少银行的利润;第三,存款准备金的提高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迫使银行需要通过拓展业务来增强资金实力,所以对贷款的发放势必更加谨慎。然而,从图3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不难看出,2010年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的资金运用总计仍呈爬升趋势,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举措难抑商业银行放贷冲动。

图3 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2010年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

(三)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其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较全面地反映了消费市场价格的变动,国际上通常将其按年度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2010年12月以来,我国的CPI指数仍处高位运行(2010年12月4.6%、2011年1月4.9%、2011年2月4.9%),但通货膨胀预期相对比较平稳,这其中不乏与央行2010年11月29日、2010年12月20日、2011年1月20日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关。当然,央行采取措施并不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即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逐个影响各经济单位的行为,从而影响最终目标。

综上,尽管2008年8月以来我国央行高频率地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但其实际所产生的效应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如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它们流动性的影响非常有限,难抑商业银行放贷的冲动;此外,其对于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也显得滞后。

四、金融危机后我国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一)首要原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自身优点

存款准备金作为央行调整货币供给量、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在与其他货币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汇率等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其特有的优越性,即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收缩货币流动性力度大、见效快。因此,央行对货币政策的选择,定当首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根本原因: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

以2010年来的10次上调为例,央行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冻结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各种措施的施行,流动性过剩又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这首先表现在,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股市、楼市和生产资料价格等不断攀升,各地方的资金涌入市场。此外,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符合当前外汇占款较多、境外资金大量流入的背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对冲境外资本流入所导致的流动性宽松,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3]

(三)其他原因:加息与人民币升值间的权衡

央行近几个月来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更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密集加息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太大的压力。一方面,当前我国的CPI指数仍处高位运行,央行面临着再次加息的压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加息会增加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特别是在目前美国再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美元走弱趋势明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然而时下中国经济还处于复苏阶段,并且经济增速还在底部区域,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两相权衡的必然举措。

五、关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楼市、股市和生产资料价格等不断攀升,尤其是流动性过剩带来了物价的普遍上涨,形成了通货膨胀压力和导致资产泡沫化的严峻局面。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央行不得不大量回笼资金。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较其他货币政策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作用范围更广、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因此,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可以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金,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还可影响货币乘数,产生多倍的收缩效应。虽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势在必行,但因为其影响重大,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

在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被誉为“重磅炮弹”,西方国家使用并不多。我国应学会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等,而不是单纯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比较中性的货币政策,它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实有准备金来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量的扩大和收缩,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因其比威力较大的法定准备金政策灵活,且其反方向操作能顺利及时进行,还可及时更改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结合时下存款准备金已达到历史新高的经济形势,央行可以借此适当卖出有价证券或者国债等,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缩小,借此回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进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二)建立健全政策执行力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跟踪监测机制,定期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十分重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央银行适时地将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短短两年多时间就调整了19次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因其未建立有效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跟踪监测机制,以至其调整频率和幅度过大,这就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导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中小企业更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等经营困境,甚至导致部分企业破产。

(三)健全存款准备金政策外的配套制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控作用,央行和财政部分还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即央行可运用节省的部分存款准备金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用于对濒临破产的银行进行资金援助,从而保障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5]还可以支持银行金融工具创新,开发和使用大额可转让存款凭证、金融债券,实行长期贷款证券化,开展债券买卖和回购等业务。

[1] 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郭翠荣.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J].河北金融,2010,(6).

[3] 佚名.业内专家热议央行再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影响.金融界[EB/OL],2011-02-19.www.bank.jrj.com.cn

[4] 贾壮.央行将灵活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N].证券时报,2010-11-12.

[5] 许之捷.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分析及改革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0,(3).

猜你喜欢

准备金准备金率法定
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智取红领巾
重建院落产生纠纷 土地确权程序法定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交叉式法定刑的功能及其模式选择
按照法定途径处理公众诉求的探索和改革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基于GPSJ1过程下的未决赔款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