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多元化教育途径
2011-02-21龚晓泉刘凤兰
□龚晓泉 刘凤兰
关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多元化教育途径
□龚晓泉 刘凤兰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挑战,许多高等院校推出了多元化教育策略和学习规划。如何使多元化教育的推广切中要害,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从教育政策、课程规划及就业指导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实效的探索。
多元化教育;大学教育;就业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是孕育知识、观念、思想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负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是推动国家发展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场所。为应对社会发展对高级人力的大量需求,大学教育快速扩张并朝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增加,大学录取率逐年攀升,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急剧上升。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普及教育,社会上出现高学历、高失业率的现象,高等教育文凭价值受到冲击,高等教育的质量及人才素质也面临新挑战。在强调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今天,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或是学非所用造成的资源错置,都会形成国家宝贵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中的无形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许多高等院校面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了多元教育的策略,推出多元的学习规划,比如第二专业,双学位等等。学生在求学期间对学习的多元规划,是否能影响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1],进而影响就业或升学?从最近的就业形势来看,学生选择多元教育规划,对其就业与升学尚未产生出大的作用,究其原因,应该是多元化教育的推广并未切中要害,自然也就没有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致力于从教育政策、课程规划及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做一些能够有实效的探索,提出一些看法。
一、多元化教育首先要根本反思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
近年来,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以及提升我国高等院校的学术与教学质量,各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各种促进就业和鼓励教学创新的政策,以补助学校和学生本人的方式,鼓励大学积极发展跨学科研究及学科建设,并以大学教学评估,检验各学校的办学成果。但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政策松绑,高等院校数量急剧增加,加上高校生源缩减,大学录取率已超过60%,大学入学的筛选机制已淡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学教育日渐成熟的市场机制下,毕业学生的竞争力,已成为学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大学教育在学生素质与市场机制的压力下,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从单一专业学习,鼓励多元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弹性,以督促学生专业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竞争力[2]。然而,实践证明,学生在求学期间选择双学位及跨学科课程学习的多元教育者,对于其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帮助并不大。这也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无法快速反应来应对环境变迁,所以产生了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
从管理学的观点来看,教育过程可分为输入、培育与产出等三个阶段。必需通过使命与目标的建立,认清市场机制的真正需求,才能培养出合适的,高质量的学生,探讨教育进程与投入的做法,提升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政策,是影响国家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培育国家知识、产业、经济、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方针。如果教育政策在制定或执行面有偏差时,需要重新反省、调整,以免因为政策的偏差,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了青年人的学习黄金期。毕业生的就业率受高等教育扩张与国内经济市场的影响,教育的供求关系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政策必须对教育的短期和长期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准确、合理、适时地进行调节,以求得基本的平衡,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政策应积极建立长期纵贯性的研究机制,精确分析与了解人力供需关系,研究结果也具有长期调查的可信度,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决策的有力参考。同时建议主管部门除提供就业市场信息、就业安置帮助及相关补助、协调企业的资源共同推动高教学生的就业服务外,教育主管部门更应以政策指导或审核方式,鼓励高等院校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多元化教育要立足于对大学课程结构的重新规划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所急需的人才,为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鼓励学校将课程朝多元化发展,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完成大学教育后,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都能有所收获、人际交往及知识面得到拓宽,但是其他方面如外语能力、写作表达、人文素养、公共学科等都有不少欠缺。
纵观国外很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大环境的压力下,为了摆脱困境,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有明显的自我发展意识,并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我学习能力,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本科专业知识外,还积极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反观我国国内的大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一直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以前,学生以考上理想大学为目标,承受着相当重的升学压力,但是当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们突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也弱化了学习动机。
我国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效,比高中时期要弱,并且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尽如人意。目前全国大学平均录取率已超过60%,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就读,已经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高校为了保证招生规模,无法过多对学生进行选择。但是,即使是这样,为了维持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不让大学文凭价值成为一张废纸,高等院校更应该担负起保证大学生学习成效的责任。除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动机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我国大学生的情况,做适合的学习规划。当朝着课程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已经能够立足于基本的专业知识之上?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有的高校一味的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政策,推动各项职业培训课程学习或是就业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言,其实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因为不同特征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当主动学习能力未养成时,所有的学习是被动学习,无论给学生多大的学习弹性空间,对不懂得利用的学生而言,是没有效益的。因此,建议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重新审视我国大学生的特征,以发展大学教育为方向,重新建构课程设置。例如,在对大学学分做出调整的时候,必须确定是否真的在给学生学习的弹性空间之后,能够换取学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成效[3]。而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应跨学科多元教育,当然必须是以本专业的学习为主,不能舍本逐末。
三、多元化教育要将学生学习规划与就业指导同步开展
由于高等教育急速扩张与生源紧缩现象,促使教育产业供需失衡,教育市场紧缩,待业大学生数量增加。各个高校除了要加强师资建设之外,必需发展自我优势,并定期追踪与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了解今日就业潮流,观察未来趋势,兼顾传统与创新,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进而为将来的就业拓展更广阔的空间。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等院校提出了相当多的政策和计划,帮助同学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但是,高等院校职业生涯指导的人员配置、专业程度及资源普遍不足,而且学生愿意接受职业生涯指导的比例很低。再者,目前各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方式,流于形式,没有长效机制。应付学校或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而举办各项就业讲座、毕业生就业调查、校园招聘,被动的为学生做职业生涯咨询。以目前这样的就业指导形式,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高等教育首先应该重视的能力是,专业知识与技术,从一项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对于就业能力培养不足主要在于对培养外语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的欠缺。因此,要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该要从专业知识能力的养成着手,并考虑到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人员不足,建议学校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就业指导的力度。
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指针对不同特征的群体,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始学习规划与发展、学习指导及就业指导等。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受到性别、专业及年级等因素的影响,就业也受到性别及学院的影响。建议学校从性别及学院别,发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外,建议新生必需接受职业生涯指导,从职业生涯指导中,了解自己所就读的专业,未来的就业机会如何?就业时所需要用到的专业技术有哪些?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在那里?自己如何在就业等大环境的压力下脱颖而出等,让学生展望自己未来的梦想,考虑自己学习规划,建构自己的就业目标,保持高中时期的学习动机,持续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建构学习规划之后,启动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机制,指导同学执行学习规划时,必须立足于各项基础专业课程之上,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与未来工作有关的实习活动。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上,建议以公共课程为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为辅。给新生一个再认识自己的机会,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否与自己兴趣相符,让新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专业及环境时,为其留有更改专业的可能性。
在学习指导上,由各专业老师负责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指导,让学生能立足于基础专业之上继续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等,也是老师在学习指导上重要的指导项目之一。在大三临近实习时,学校应确认学生的就业意向,并帮助找出与学生自己人格特征及专业相符合的职业。在确认职业方向后,提供学生学习相关求职技巧课程,如工作的找寻方式、企业的选择、履历自传的撰写、自我介绍的技巧等等,或是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让同学在求学期间,完成求职准备相关技巧,以缩短找寻工作的时间。
学校还应从学生的学习规划与职业生涯发展两个部份,帮同学做全面性的指导。从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期望,审视现在其对学习规划的规划与安排,让同学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与学习有关系的,大学阶段是另一阶段的开始[4]。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发展不同的就业指导政策,让已有就业意向的同学,能够立足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发展更好的就业竞争条件。而对就业意向尚未确认的同学,以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找寻自己的意向,再就其意向给予学习与就业指导,以期提升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就普通高校而言,发展个别化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咨询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从学生的学习规划开始,进行全面性的职业生涯指导。但是受限于就业指导资源不足,无法全面进行个别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建议可以参考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增加指导资源与人力,调整个别化职业生涯指导执行方式,以达全面性的就业指导的效果。
[1]薛国凤.比较教育思想多元化发展阶段及其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10(8).
[2]秦炜炜.高等教育学科属性再考量:一种多元化视角[J].江苏高教,2010(2).
[3]杨艺媛.继续教育模式下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4]李东明.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教育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龚晓泉(1965-),男,南昌市职工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刘凤兰(1965-),女,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1)14-0078-02
责任编辑 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