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劳动者的幸福感与职教发展
2011-02-21葛力力
□葛力力
一线劳动者的幸福感与职教发展
□葛力力
温家宝总理将“人民的幸福感”提到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当中,成为了我国新五年的战略目标。“幸福感”亦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上最振奋人心也是最令人憧憬的词汇。循着这个逻辑,结合近些年职教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一线劳动者的幸福感大大关乎着职教发展的前景。
温总理在一次与网友交流时,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什么是“幸福感”。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2011-03-04)我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首先就应该是让工人农民这些一线劳动者和国家的主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而我们的职业教育主要就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文化的工农等一线劳动者的,因此,如果一线劳动者普遍感到幸福,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大有前途。
但是,眼下的状况很令人担忧。
一是从总体上看,这些年,一线劳动者的收入并没有跟上GDP增长的步伐。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凌孚委员在两会上说:“2005年至今,我国人均GDP翻了一番多,但大家的幸福感却没有翻番。住房、看病、教育、养老、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依然是难点,2010年又增加了通胀预期问题,这说明GDP翻番的‘幸福效应’还不够。”(同上)另据报道,从1996年以来,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尚为53.4%,而到了2007年仅为39.74%。(世界财经报道2011-03-31)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经济是基础。劳动者收入增长慢,而住房、看病、教育等背上的“大山”却越来越沉重,那哪会有什么幸福感可言。由此看来,职教大的环境堪忧。
二是从职教自身看,缺乏吸引力。工人日报2010年12月23日一篇调查的题目就是——中职生就业率高,幸福感低,缺发展后劲难晋升。从这篇调查中可以看出,中职生(其实,也应包括高职生)对未来缺乏信心,也就缺乏幸福感。这些年,关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报道乃至争论不绝于耳,而其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对应岗位——一线劳动者——经济待遇差,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质量低,民主权利、参与机会少和发展渺茫等苦恼,即缺乏幸福感。
三是从这几年蔓延我国东南的“用工荒”看,再不认真解决一线劳动者的待遇问题,职教将难以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全国人大代表、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在“两会”上强调,摆脱用工荒最关键的是提高工人工作的“幸福感”。“用工荒,凸显出了权益荒。让员工权益得到保障,才能留得住他们。”左延安说,江淮公司与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签订率和社保参保率均为100%。而吉利十年间办起了从中专到研究生院的一整套培养汽车人才的办学系统,在校生超过4万人,为吉利提供了四成用工量。“与其开出一万块钱都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不如花一万元把他培养成产业工人。”李书福说。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所长陈诗达认为,从实际用工情况来看,工人待遇好、合法用工、给工人提供晋升通道的企业,能免于 “用工荒”之困。(新华网http://www.huanqiu.com2011-03-08)吉利集团培养的职业技术人员在吉利留得住、干得好,就是与他们有较强的“幸福感”有关。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今天,温总理又将“人民的幸福感”提到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当中。我们在感到振奋的同时,更殷切地期望,惠及一线劳动者的政策措施应尽快出台,并强力保障落实。只有一线劳动者感觉幸福了,职业教育才能有吸引力,才能健康、蓬勃地发展;职业教育健康、蓬勃地发展了,也就必然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