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2011-02-21霍玉敏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吸引力职业学校

霍玉敏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霍玉敏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观念、投入不足和保障机制缺失以及与普通教育沟通不畅、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不足。本文从社会观念、投入不足、保障机制缺失、与普通教育沟通不畅、管理体制不顺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职业教育;吸引力;社会观念;教育投入;管理体制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职业教育对青年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仍然遭遇多重“瓶颈”。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提出的20个问题中,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列为职教领域两大问题之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急需,对于新时期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破解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不仅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长期形成的社会观念使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

(一)受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观念影响

中国有上千年的重知轻术的传统,人们基本上是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历文凭,轻实际能力,成才的观念依旧是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升大学。现代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化社会的产物,但传统观念至今仍是我国社会意识中深层次的消极因素,并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在此影响下,许多家长不能正确看待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是蓝领工人;职业学校的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少,个人职业生涯上升空间不大;职业学校是高等学校录取剩下的学生,分数低、学习不好……这样的观念,这样的评价标准,直接导致了职业教育受歧视的结果。职业教育被归属于不入流的教育,或者是三流教育。一部分地方政府办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更看重的是初中生考取重点高中的比例、高中生的高考录取率,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一些职业教育管理者和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职教事业发展的前景认同感不强,对事业缺乏自豪感和热情。

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对培养质量与今后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度。而鄙薄技术工作的传统观念造成直接创造财富的一线劳动者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待遇不高、社会保障程度低,在人们的心目中,工人社会地位较低。有些家长本身就是企业的业务骨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一技之长,但是因为工作条件恶劣,而且工作任务繁重,社会地位不高,所以也强烈反对子女就读职业学校。

(二)具体政策和制度不配套

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受此影响,社会普遍不将技术工人视为人才。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有技能,与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干同样的工作,但工资水平却往往低于普通大学毕业生,使得人们学技术缺乏动力。另外,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经常将招工准入门槛降到最低。

(三)已经上职校的学生,多种需求难满足

“重仕轻工”的社会观念和以学历论高低的人才评价机制使职业学校普遍得不到重视。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实训安排等方面的“硬件”条件远远比不上普通教育。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处于被挑选的境地,多数要成为企业一线工人,工资、待遇和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较大,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职业学校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转岗的空间较小,《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五险一金”等劳动保障绝大部分落实不到位,职业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企业关系也不对等,工作没有保障,因为企业本身就存在风险,他们和企业也仅仅是合同关系,临时性明显,稳定性差,工作压力较大。对于中职生来说,初中毕业后是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即使中职教育不收学费,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因为家长和学生认为这纯粹是浪费三年时间。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普职沟通立交桥建设不完善,造成职业院校选修学分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认。职业教育层次限制严格,无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的上升通道狭窄,进修深造机会少,升学比例相当低,且升学考试侧重文化知识而非技术类和操作类考核,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导致许多有意升学的学生因为所谓的文化基础差而失败。而当前人才选拔中对学历、文凭多有硬性规定,职校生很难入围,即使给他们机会,他们的知识水平也难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抗衡,所以他们自我实现的空间较小,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和保障机制缺失

近年来,我国职教连续扩招,规模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尽管中央政府以空前的力度增加了对职教的投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行政管理不规范,一些资源配置标准至今尚未制定,事实上职业教育长期运行在无保障机制的轨道上,在当前大发展时期,因为历史欠账过多,所以,投入仍然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速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设施过于简陋,教学和实验设备缺乏是当前职业教育无法吸引更多学生的重要原因。国务院明确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但这些规定大多至今得不到落实。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既损害了职业学校的外部形象,又影响了职业学校内部师生员工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大多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经费供应渠道不稳定的问题。很多高职拨款的基数还是1996或1997年的标准。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每年都有增长,但还不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多数学校,国家的财政投入只能维持人头费支出,校舍紧缺、设备不足问题非常突出,使得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培养出的学生自然很难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也就无法胜任社会和企业工作需求。而财政对中等职业学校拨款一般参照普通高中标准,只拨给教师人头费和公用经费,有的另加职教专项设备补助费;有的不仅没有专项设备补助费,甚至连普通高中拨款标准也达不到。还有不少地方财政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都保障不了,仍实行差额拨款。有的地方财政只拨给职业学校编制内教师工资的40%~60%,其他经费靠学校自筹。财政拨款不足,行业、企业资助渠道不畅,导致职业学校收费偏高。

经费不足也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专业教学的需要,职业学校本应配备更多的教师,而实际上教师编制少于普通学校。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没有单独的序列,往往是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没有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普遍低于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普遍也比普教教师机遇少,尤其是参评高级教师的机会更少。而把职校文化课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普通教育的教师放在一起,专家小组也是普教的教师,这样一来,职校文化课教师的特长不易被专家小组发现和认可,减少了职教教师职称提升的机会。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不畅

继续学习、深造,使自己具备更高的知识层次和创造能力,是广大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迫切愿望。然而在现实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表现为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单向渗透,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则非常有限,两者间缺乏双向沟通。长期以来,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升学途径十分狭窄。按照2006年3月教育部发出的通知规定,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高等职业院校“专升本”的比例也只有5%左右,这就影响了家长送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而在“文凭本位”思想尚占有很大市场的中国,仅仅只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怎会有吸引力?教育结构体系的这种封闭性,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尤其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体系,但目前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形式上的衔接,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本质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同时,它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这种高层次是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目前,中高职的课程脱节,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且层次不清。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课程设计又以普通高中生为基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都很难高过中职,甚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与中职严重重复。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顺畅

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范畴内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等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管理部门不同,造成许多政策不同,进而引发了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本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不同部门管理的职业学校级别和拨付经费标准不同,教师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标准不同,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工作身份和待遇不同,就业情况也不同,同类学校由于政策不同,产生了许多矛盾。同时,还出现了重复办学、学校整合难、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

人事制度是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制度。2004年,国家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打破人才身份界限的政策意向,但有些地方的人事部门反映,如何实施的操作性政策至今尚未出台,现行的一些政策规定打压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这就降低了职校学生家庭的预期收益,使他们不愿意上职业学校。

升学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又一个制度。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院校各自功能定位之间存在差异,衔接存在体系性障碍,再加上中、高职学校对口升学比例偏低,导致不少家长在学生初中毕业后“不愿走错门”。

财政制度也是影响地方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制度。建立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制度改革的努力方向,但当前改革尚未到位,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完善。因此,在县、市级财政中往往出现事权与财权不相平衡的状况。为了强制平衡,“乱收费”和“甩包袱”往往成为变形的、不正常的行政手段。上级政府出台的某些财政扶持职业教育政策要求地方按比例配套,往往被认为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造成政府不愿意再发展职业教育。

以财税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制度策略,但在实践中缺乏配套操作措施,或者调节强度不够,使一些企业的损耗补偿水平偏低,起不到实际的激励作用。《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在落实这一规定时,往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只有义务和责任而没有利益。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工作的质和量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

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的今天,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高级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这在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有所体现。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吸引力不是目标,但却是影响办学者办学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寻找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原因,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增强吸引力的改革和建设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A].职业技术教育文件选编(1978—1988)[C].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全国人大法规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OL].[2005-05-25].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

[3]袁祥,王逸吟.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N].光明日报,2009-04-23.

[4]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G710

A

1672-5727(2011)01-0132-02

霍玉敏(1969—),女,河南信阳人,硕士,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课题编号:B76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吸引力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吸引力1
吸引力2
职业写作
跟踪导练(三)4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