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潜温通之法治疗阳虚型原发性高血压40例
2011-02-21陈晓锋
陈晓锋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病,通常的中医观点认为本病与肝肾有关,其发病机制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阳上扰,肝风内动;下虚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肝阳偏盛。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相当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痛,腰背部怕冷,夜尿多,易口舌生疮,易上火等症状,舌淡苔白腻而滑,脉弱而沉,尤以肾脉为甚。这类病人用滋阴潜阳的方法未能取到理想的效果,习用温潜温通之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40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 40岁~70岁30例,70岁~80岁10例;病程最长20年,最短 1年,平均病程10年;合并冠心病15例,糖尿病18例,心功能不全10例。40例患者治疗前收缩压(SBP)在140 mmHg(1 mmHg=0.133 k Pa)以上,舒张压(DBP)在90 mmHg以上,平均血压168/97 mmHg。高血压诊断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血压判定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1]。
1.2 纳入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同时伴有阳虚的症状,如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下肢浮肿,腰膝酸痛,腰背部怕冷,夜尿频多等症状之一,舌质淡苔白厚腻而滑,脉弱沉。除外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大动脉炎所致继发性血压增高。
1.3 治疗方法 采用温潜温通之治法为主,基本药物:制附子15 g(先煎),磁石 15 g,龙骨、牡蛎各20 g,山萸肉 35 g,桂枝15 g,干姜15 g,炙甘草8 g,茯苓25 g,淫羊藿15 g,杜仲20 g,巴戟天15 g,川芎15 g,红花15 g,砂仁10 g,白术20 g。临床根据辨证随证加减:痰湿较盛加陈皮、泽泻、苍术;肾精不足者可加入鹿角胶、紫河车;瘀血明显加地龙、土鳖虫;肝阳上亢明显加石决明、怀牛膝。每日一剂,水煎服两次,分两次早晚餐前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血压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 mm Hg~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 结 果
本组 40例,显效30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100%。且大多数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后病情平稳,感觉良好,自愿长期间断服中药治疗。
3 讨 论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阴阳辨证更是辨证论治中的关键。清代名医郑钦安在《医学三书》中云:“余思之日久,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内经》亦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故知阴阳辨证是临床中医辨证论治的重中之重。本组40例患者临床上之所以取得疗效就是能够牢牢把握阴阳辨证,不被高血压一些症状所迷惑,不落入阴虚阳亢治疗高血压的俗套之中,而是在阴阳辨证中发现相当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本发病原因是阳虚而不是阴虚导致阳亢。因此,临床采用温潜温通之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动脉病理变化与阳虚证相符。现代医学证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阶段全身小动脉痉挛,长期反复的痉挛使小动脉内膜因压力负荷增加缺血缺氧,出现玻璃样改变,最后形成血管壁的纤维化,血管管腔内不可逆的狭窄改变。全身小动脉痉挛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最主要的病理改变。在中医理论中痉挛属于收引范畴,而引起收引的原因就是寒气。《内经》云“寒主收引”,导致寒气内生的主因就是阳虚。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流行病学提示,长期从事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环境噪音及不良刺激、经常熬夜者易患高血压。这些情况中医属“烦劳”,《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在烦劳的状况下,人体阳气被激发出来,处于高度运行状态,久而元阳被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元阳不足,阳气虚则阴寒内生,阴寒引起络脉的收引及小动脉的痉挛,引起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病除了存在全身小动脉痉挛外,还有血浆成分改变,多表现为水钠潴留、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这些都属于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现代人由于膳食谱改变,长期大量摄入肥甘厚腻、寒凉食物损伤脾阳,再加上劳心过度,思虑过度更使脾阳受损,运化功能下降,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造成水湿停滞而生浊邪,水湿浊邪停滞于络脉之中就形成血浆成分改变,水湿浊邪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阳气的运化,加重阳虚。故高血压病血浆成分改变也符合阳虚的理论。高血压所见的“火”“热”的情况,阳虚患者往往是因为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导致阴火上炎所致并非真正的实火,也不是阴虚导致肝阳上亢。临床观察到越是虚寒的患者越容易上火(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自觉有气往上冲、头痛等症状),出现上盛下虚的格局。笔者观察到阳虚病逐渐导致上盛下虚、经络不通是引起高血压的根本原因。故对阳虚型高血压患者温通潜阳,引火归元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笔者以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四逆汤温阳扶阳;磁石、龙骨、牡蛎潜阳,协助四逆汤达到温潜作用;山萸肉、桂枝、淫羊藿、杜仲、巴戟天辅助干姜附子温阳化气;茯苓、砂仁、白术运化脾胃、畅通中焦,有利于温阳的药物能够直达下焦;川芎、红花具有温通作用。全方共同达到温通潜阳,引火归元的作用。
总之,用中医温通潜阳治疗阳虚型高血压,通过调整阴阳、平稳血压、疏通血脉,改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血流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解除引起高血压病的病理因素,减少和逆转高血压病靶器官的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温潜温通的方法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疗效肯定。
[1] 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28.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