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工业化与通货膨胀

2011-02-21钱津

中州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货币贬值腾飞工业化

钱津

中国的工业化与通货膨胀

钱津

中国预计70年的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53年至1957年,这是中国工业化的开始阶段。第二阶段自1958年至1975年,这一阶段的建设受到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第三阶段自1976年至2003年前后约28年时间。这一阶段主要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的成效十分显著。第四阶段自2004年至2020年,是实现工业化的最后阶段,也是国民经济高增长的工业化腾飞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的价格上涨,主要来自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明确,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是有差别的。在工业化腾飞阶段,中国存在着需要理性承受的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并没有出现令人恐怖的通货膨胀。而应对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中国需要以提升工薪阶层的低收入为主。在这一普遍的价格不得不进行调整时期,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存在货币幻觉,相伴随的必将是实际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工业化;市场经济;价格上涨;通货膨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在“十一五”规划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更加努力地为基本实现工业化而奋斗。因此,根据目前形势,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现在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腾飞阶段,此时要清醒地排除所谓通货膨胀的呼声干扰。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阶段

中国最早提出要实现工业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一次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从全国看,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那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地区已经过半。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表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已经进入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了26,这表明1995到2000年的整个‘九五’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是50,这意味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接近5。单独的计算表明,在2002年,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了33分,如果认为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具有一定转折意义的话,那么,‘十五’期间的2002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转折之年。从静态计算,如果在未来中国能够变成‘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4—5,到2015~2018年,再经过10~13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我们到2020年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3.2推算,到2021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也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①

按照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预测,中国总计时间约为70年的工业化的艰难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自1953年至1957年,这是中国工业化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知道,“一五”计划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二阶段:停滞。自1958年至1975年,这一阶段的建设受到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包括第二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共计延续了18年。第三阶段:恢复。自1976年至2003年,前后约28年时间。这一阶段包括第五个五年计划、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第八个五年计划、第九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这一阶段主要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的成效十分显著。第四阶段:腾飞。自2004年至2020年,是实现工业化的最后阶段,也是国民经济的高增长阶段。工业化的腾飞是在“十五”计划期间实现的,在“十五”计划之后,还要经历“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才能完成这一工业化腾飞阶段,历时17年或17年以上的时间实现基本工业化。

二、工业化腾飞阶段的价格上涨

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工业化腾飞阶段。目前看来,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激烈的价格上涨。自2004年开始房价上涨,2007年猪肉价格开始上涨,到2010年底更是表现出食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涨6.3%之后,中国28个月以来CPI创下的最高涨幅。其上涨主力就是食品价格上涨。此外,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1%,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4%。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和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只是,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概由政府制定价格的历史,无论如何,在实现了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体制机制后,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市场和依赖市场,而不能再退回去,再对市场横加指责或抱怨。要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并不是说一说就过去的,工业化腾飞阶段的普遍价格上涨,无疑是市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这时,就要看我们是不是真的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了。如果是,那我们就要尊重这一阶段的价格上涨,至少也不能抱怨。而为什么要涨价,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市场本身不能回答,但作为市场的主体,作为进入市场的研究者,则必须回答这一问题。从工业化腾飞后的种种迹象看,我们现在遇到的涨价,其作用是要改变市场的比价关系,使之形成比较合理的比价关系。但市场上的这种作用的表现,不是一对一的改变,而是转着圈地变,是变来变去,不断地变,越变物价越高,最后将会在价格的高位上稳定下来。

具体讲,工业化腾飞阶段的价格上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客观要求:一是国际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国际化了。目前,不用出国,在国内也是国际市场,即做好国内市场,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就是做好国际市场。在这样的前提和形势下,工业化腾飞必然要引起中国的物价上涨,而且必然是激烈的价格上涨。因为一般人都知道,国外的价格是中国许多商品价格的10倍,要与国际化接轨,肯定就要价格接轨,而这种接轨,只能是中国的价格上涨,不会是国外的价格下落。如果我们不涨价,那吃亏的只能是中国。价格是市场分配的杠杆,现在美元在贬值,我们在与国际接轨,必须要接受因国际化需要涨价的现实。

二是市场化需要。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前,中国一直存在农产品与工业品的价格扭曲关系。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出现了企业之间打价格战、相互制肘、降低价格的过度竞争的局面。这导致国内市场在工业化腾飞之前又出现一定的价格关系扭曲,形成部分产品价格偏低的严重后果。过度竞争造成的低价格逼迫一些企业进入微利经营状态,使若干行业成为弱势行业,毫无发展后劲和希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反叛客观的要求,也不能再延续过去扭曲价格的束缚。由于市场价格长期扭曲,所以一旦进入市场经济具有了实力进行调节的价格机制,就可能会有一个爆发和延续爆发,形成大的涨价趋势。对此,如果说过去我们都能容忍长期的价格扭曲,那我们现在也应该同样需要忍受价格的上涨。总之,我们要自觉地应对中国工业化腾飞的现实,勇敢地接受中国即将实现工业化腾飞的挑战,坦然地面对中国目前价格大调整的状态。

尽管自2004年以来,各种价格上涨很快,并出现了许多的价格过快上涨情况,但从工业化腾飞的特殊时期来认识,中国目前大多数持续上涨的价格还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因此,包括继续涨下去的趋势,还基本上都属于价格调整的性质,而且,在政府的有力控制下,不会影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会影响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实现。一般说,上游的产品涨价了,让下游的产品不涨价,几乎是不可能的,持续的涨价不仅考验企业的承受力和应变力,而且还极大地折磨着我们这一代每一个人的耐心和理性。我们不要被压垮,我们要承受住这种持续涨价的压力。在经受严峻的考验之后,我们必将以市场价格调整的基本到位迎来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三、货币无超发不存在通货膨胀

面对工业化腾飞阶段的价格上涨,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更有人认为,今后中国将迎来十年严重通胀。如何看待这一言论,触及到了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严重滞后的软肋。尽管现在人们普遍地使用通货膨胀一词,然而对于什么是通货膨胀,基本上都是似懂非懂的。在学术界,事实上一直对通货膨胀的表现与成因仍缺乏能够自圆其说的深刻认识和阐释。而在经济实践中,更多的是误用。特别是,现代银行业使用的通货膨胀的术语涵义,根本经不起细究。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银行是将缩减GDP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看待的,可是2009年的缩减GDP指数达到了18.9%,太高了,就没有人言语了。一些解释通货膨胀的言论,由于采用的是稀里糊涂的实用主义的态度,根本无法面对中国工业化腾飞的现实。

用市场价格的上涨来解释通货膨胀好像挺容易,既直观又简单。但是,这就好比用地上有水解释天上下雨一样,既将天上下雨错误地讲成是地上有水的必要条件,又只能讲天上下雨而无从解释下雨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后果必然引起为价格上涨,只是,价格上涨未必就是因为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如果天上下雨,地上必然有水;而地上有水,却未必是天上下雨。所以,我们将通货膨胀比作天上下雨,将地上有水比作价格上涨,那通货膨胀就是价格上涨的充分条件,而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充分条件。即可以据通货膨胀确定价格必然上涨,不可以因价格上涨必然确定通货膨胀,从逻辑上不允许作这样的判断。从实际来说,价格上涨是比以往卖家赚更多的钱而买家要付更多的钱,形成这种市场交易关系改变的原因很多,并非各种原因都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一致。所以,不能用价格上涨的原因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目前,无论是用需求推动还是用成本拉动来解释通货膨胀,其实,讲的都是价格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直接改变的是货币关系,通货指的就是通用的货币,膨胀说的就是投入使用的货币过多了,而形成货币过多的原因就是我们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或者说就是要研究天上下雨的原因,但这其中不能将价格上涨列为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就是说决不可以将地上有水也列为天上下雨的原因。因为通货膨胀的结果是引起价格上涨,不能用结果解释原因,不能循环论证,即不能说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价格上涨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就是价格上涨。

货币的发行适当是以社会创造的劳动成果数量及价格决定的,没有绝对量的限制,只有相对的衡量标准。价格上涨了,就要跟随着发行比以往多的货币;价格暴涨了,就要发行比以往多得多的货币,但这种多发货币,是市场的需要,是银行的本分,只要与劳动成果数量及价格的要求相符,就不存在投入使用的货币过多的问题。在中国的传统体制下,从来不涨价,所以,货币发行量可以是基本稳定的。现在不同了,一方面我们要走市场经济道路,不光实体经济需要相应的货币,虚拟经济领域同样需要人民币;再一方面中国现在是处于工业化腾飞阶段,正是价格上涨剧烈的时期,银行必须根据价格上涨的情况增发货币。由此根据需要发出更多的货币决不是通货膨胀。

事实上,现在市面上流传的CPI上涨超过3%就是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超过半年就是通货膨胀,都是讲不通的。在不追究成因的前提下,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发多了,这是很明确的,其结果当然就是货币贬值和价格上涨。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通货膨胀只是价格上涨的一种类型或原因,通货膨胀型的价格上涨必然是因为投入使用的货币多了引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分辨的很清楚:通货膨胀型的价格上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价格上涨是不同的。所以,仅仅从逻辑上讲,就不能将通货膨胀与CPI爬升或物价总水平上涨划等号,我们只能对由于货币发多了引起的价格上涨,可定为是通货膨胀的责任;而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价格上涨,决不能眉毛胡子不分,都统统说成是通货膨胀。因此,准确地界定通货膨胀,最根本的不是看价格涨多少,而是要清楚地确定货币多发了没有。

2010年12月15日晚,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当前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金融形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地否认货币“超发”。他说:一定要明确“超发”的概念。货币超经济发行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概念,因为那时候价格是固定的,用价格乘以实物量就是货币需求量。同时,那时候也没有金融市场和服务市场,因此如果用那时候的概念是有问题的。

所以,当我们确认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腾飞阶段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基本知道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差别,搞清楚近年来价格上涨的原因和性质,就能够懂得目前中国只有需要理性承受的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没有出现那种令人恐怖的通货膨胀。

四、提高工薪收入不是货币幻觉

尽管在中国工业化腾飞阶段不存在通货膨胀,但是,价格上涨是确实的,货币贬值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即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前期,应对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中国需要以提升工薪阶层的低收入为主,而不必再苛求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实现工业化,就是为了让大多数的人过上比较舒适的现代生活。这样的生活,中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早就过上了,而且有些人远远超过舒适的水平,早已是生活极为奢华了。这些人从不担心CPI爬升,政府更没有必要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担忧,他们更需要的是政府支持其事业或企业的发展。关注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工薪阶层,是靠工薪养活一家人的劳动者。如果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能够跟上价格上涨的速度,那社会就具备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如果只是价格上涨,工薪阶层的收入很少增长,那问题就大了,那对中国的工业化是直接的打击,社会的安定是难以有保障的。工薪阶层包括的范围很大,上至国家主席及所有的公务和准公务人员,下至所有的打工者,数量上亿的进城务工的农民都算在其内,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师们也都属于这一行列。为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就要考虑根据价格上涨的情况,提高公务和准公务人员的工薪,提高公办教师的工薪。这不是补助一点点钱的事,是必须建立与价格上涨联动的工薪增长制度,这是在工业化腾飞时期的特殊制度要求。对于企业界,政府不能直接决定工薪,但需要建立与价格上涨联动的最低工薪增长制度,这样就能够基本上保证企业人员的工薪增长跟得上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只要工业化腾飞中的价格上涨是市场机制发挥的正常作用,那我们只能去适应,而不能抱怨,只能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去应对,即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不能只是靠舆论宣传做工作。

具体讲,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一般干部还是月薪几十元,后来涨工资加了一个零,变成了一个月几百元钱,到了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这时的一般干部都称为白领了,他们的工资又加了一个零,可以一个月得到几千元工资了,有的还上万了。在那以后,也就是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普遍地继续涨工资。而这种继续的涨工资对于目前的工薪阶层是最必要的,因为只要货币贬值,不涨工资就是减工资。因此,在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提高工薪收入,这要看货币的贬值情况。在日本工业化过程中,工资加了4个零。从一个月几十日元最后涨到一个月几十万日元。中国现在看不会加那么多零,在已经加过两个零的基础上,恐怕再加不到一个零了,当然个别人或个别单位除外,大多数人将在这一轮的涨工资中,经过十年或十多年的过程,应该至少还可以加半个零。这也就是说,现在,一般白领一个月挣5000元,到十几年之后需要涨到25000元,只要从现在起每年工薪收入增长12%—14%即可,到那时,年薪就是30万元,这是与货币的贬值相对应的。如果货币贬值超过预期,那就可能比30万元还要多;如果货币贬值没有那么厉害,那他们就还要拖一些时间才能达到年薪30万元的水平。

由于在工业化腾飞阶段面临的现实要求是工薪阶层的收入要与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挂钩,这在一些经济学知识比较丰富的人看来,好像是说出现了货币幻觉。其实,经济学教科书中讲的货币幻觉是指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与价格调整性质的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并不相干。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在1928年提出的货币幻觉范畴,涵义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作为经济学家,他提出这一范畴,只是想告诉大家,个人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货币的购买力上和货币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上,这样研究货币,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最后很可能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了亏的。

问题是,在中国工业化腾飞阶段,在价格不得不调整的时期,在货币的非常态贬值的情况下,人们无论怎样都需要提高收入,才能应对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只要是经济不断高速增长,那么人们就必须高速对应地提高收入水平。这不存在货币幻觉,而是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工业化腾飞,面临着即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现在,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2010年产粮10928亿斤,平均每人仅800斤。即使现代社会崇尚减肥,这个人均粮食拥有量也是很低的。中国的耕地是有限的,再更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已是不大可能的。可目前中国还在以每年1000万人口增加。所以,在经济高速增长和货币币值急剧变化的时期,保证不出现货币幻觉,对于中国来说,最要紧的还不是人们的价格预期节节攀高,也不是庆幸于不断地提高工薪收入,而是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在中国工业化腾飞阶段,不能又是价格上涨,又是闹粮荒。中国必须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一边是工业化腾飞,一边要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我们就能够稳定粮价;只要我们能够保护好粮食价格的稳定,我们就能够出色地监管好其他消费品的价格,不使其成为实现工业化前期阶段即腾飞阶段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9月27日。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振中.转型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柳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钱津.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钱津.危机的启示:重新认识价格刚性原则[J].郑州:中州学刊,2009,(2).

[7]马文婷、周宇.食品涨价促CPI破5物价上涨压力将持续一两年[J].北京:京华时报,2010—12—12.

[8]谢国忠.中国将迎来十年严重通胀[J].北京:中国经济网,2010—12—14.

[9]新华网.周小川首次正面解读“池子”否定货币“超发”[J].上海:上海证券报,2010—12—16.

责任编辑:晓立

F124

A

1003—0751(2011)01—0047—05

2010—11—01

钱津,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猜你喜欢

货币贬值腾飞工业化
卢腾飞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小小三双鞋,见证腾飞路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货币贬值对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影响
金属货币贬值成因分析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