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2011-02-21杨建毅姚俭建

中州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学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杨建毅 姚俭建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杨建毅 姚俭建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矢志不移的追求,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获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切实推进和实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上,不仅继承了其科学实质,而且不断创新、丰富其科学内涵,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始终作为其矢志不移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显著的实践成效,使广大人民对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了许多切身感受和体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1.邓小平理论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邓小平理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关注现实的人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原则,从现实出发,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有利于国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提出了立足于从物质生产来理解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素质、人的主体性和人权等问题。邓小平理论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的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举措而实现的。总之,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高举理论创新的旗帜,根据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突破了许多禁区,提出了许多新的人学命题,把对人学的研究和探索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联系起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实现人的解放联系起来,把中国特色的人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②,实现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

邓小平理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现实命运的密切关注是邓小平理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③面对人民贫穷的物质生活和单调的文化生活,邓小平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了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第二,对人的主体意识和时代观念的呼唤是邓小平理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特色。邓小平认为: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解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解放中最重要、最深层次的要求;现代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基本特征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⑥。第三,对人的本体论的确认是邓小平理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基石。邓小平认为:不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价值为最高标准。邓小平理论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抽象地空谈,而是在研究现实人的基础上,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追求。人民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应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总之,邓小平理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四个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的一次积极探索。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物质保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决定性力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始终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形态中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现实环境。既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那么推动生产力发展就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要以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己任,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社会财富增长、整体进步、三大差别缩小和自由时间增多。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文化即人化,是人的本质外化。它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也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文化将引导人们拥有不同的自由信仰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世界前沿,准确把握当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和气魄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格保证。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人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也是一切价值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最高评价标准。从我国现时代来讲,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应集中体现为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协调人民群众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确立人民群众社会主人翁地位。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保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能否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格保证,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根本宗旨能否更好实现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价值

基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依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而且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发展观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于: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准确分析、把握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⑦。我们必须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指导。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科学发展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做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在自由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兼顾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和要素的均衡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结果,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推进的结果,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技能素质全面提高的结果。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发展的发展观,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严谨而周密的实践思路。正是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认识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密切注意和充分考虑到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要使社会各个子系统与人之间以及人、自然、社会之间都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第四,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蓝本和评价体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也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要原则。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存在的真实证明,也是人的尊严的实际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努力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爱护人;就是切实维护人的各种权益,在想问题、定计划、做决策以及推进、落实各项工作时,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评价标准。

二、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⑧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人民究竟怎样追求和实践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究竟取得了哪些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成果?这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1.政治领域中的人学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政治领域中,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追求和实现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权观念在宪法上得到确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占有权,享有自由、平等、安全、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参与、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事务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与满足。曾几何时,这些权利曾被当做资产阶级的权利观和意识形态受到政治性批判。改革开放以后,人权观念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保护公民人权”写入共和国宪法,这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法律基础。第二,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逐渐完备。要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得到切实保障,必须摆脱人治传统,建设法治化国家。依法治国不仅强调任何人、任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而且强调任何人、任何机关都不能超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每个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行为主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建立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我国坚决消除特权现象,保障了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权利。第三,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政治知情权。人是政治动物。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建立多种制度和多种渠道,使人民能够迅速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人民群众享有了越来越广泛的政治知情权。

20世纪90年代末,政治文明开始进入我国的主流话语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文明”建设扩展成为“三个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就民主和法治,它旨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在当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又有其特殊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其他政治文明相区别的根本标志”⑨。

2.经济领域中的人学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经济领域中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追求和实现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非公有制与公有制并存,且得到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之一。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公正与平等,而非公有制经济也同样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加满足了人的需求,也更能体现出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自由。第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同公有制一样,按劳分配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之一,体现着公平原则。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除了坚持公平原则以外,还应坚持效益原则,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使每个人在高速的经济运行中,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以满足人们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和享有。第三,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就是国人的私有财产不断增加。我国宪法明确提出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物权法》又明确规定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当人拥有了一定的私有财产之后,人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会随之增加,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愿望会与日俱增,这样人享有的自由度会逐渐增大,拥有全面发展的机会也会日益增多。第四,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自由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自由的必然结果,同时,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和保障经济自由更广泛、更深入、更规范地存在与发展。马克思说,商品流通领域“确实是一个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有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⑩。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增强我国公民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意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能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更有利于剩余劳动创造,因而更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自由时间和广阔空间。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从事科学、艺术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人的活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往的范围和空间越来越广阔。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和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3.文化领域中的人学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文化领域中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目标,追求和实现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营造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人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文化环境,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没有人们更好的文化生活。正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文化春天的来临。第二,文化多样化逐渐形成。人对自由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自由意识和自由追求构成特定的文化形态积淀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并内化为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旨趣爱好、个性品质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对文化的不同欣赏和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坚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我们建立起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旨在促进民族团结、尊重人格尊严的文化交流机制,创造出风格各异、满足不同人需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格局,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第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文化既是我们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的反应,也是促成人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加快文化创新,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世界文化和时代实践中吸收、汲取养分提高文化内涵品质,不断通过改进文化发展机制、内容形式、传播能力和手段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不断用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11]所有这些都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

4.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人学实践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和作用为:第一,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持续的社会物质基础。我国社会必须采取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既能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支撑,也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持续的社会物质基础。第二,和谐社会的矛盾解决方式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的矛盾化解机制。相比过去而言,现代社会矛盾更多、更复杂。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化解矛盾是一大难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改革政治体制、实现社会公平、治理社会腐败等措施来化解矛盾,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矛盾化解机制。第三,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模式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社会运行保障。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模式,在这种社会建设模式中各子系统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这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社会运行保障,从而有利于把人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个人能力强的自由人。第四,和谐社会的稳定社会秩序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实现环境。和谐社会要求必须有稳定的社会秩序。而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提出与构建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进行的一次社会理念的变革。当今时代,自由、民主、公平、正义观念已深入人心,并共同构成和谐社会四大理念。其中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存在基础,正义是和谐社会的运行起点,民主是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自由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确立这四大社会理念,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面对全球化发展和文明冲突浪潮不断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的主体意识、社会意识、自觉人格、价值判断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内在品质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同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仅继承、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离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人的存在和发展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不断拓宽和深化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从而使我国人民获得更多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注释

①⑧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12、10页。②辛世俊:《邓小平人学思想探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③⑥参见屠春友:《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基本架构》,《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5期。④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2页。⑦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19页。⑨王振亚:《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的人学意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⑩《资本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02页。[11]参见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华文摘》2007年第24期。

责任编辑:浩淼

D616

A

1003—0751(2011)01—0001—05

2010—09—24

杨建毅,男,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

姚俭建,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上海200240)。

猜你喜欢

人学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