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及其防治*

2011-02-21黄航

中州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黄航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及其防治*

黄航

信息失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问题。从认识论角度看,信息失真是一个普遍问题,而且有正向失真和负向失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起信息失真的有三个影响因素:教育信息发出者、发出的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接受者。要减少信息失真,提高教育实效性,必须树立两种观念,一是对受教育者要“差别对待”,二是教育者要准确传达教育内容;必须运用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信息失真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实效性问题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失真现象必须引起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失真现象

教育者往往认定,只要他们表达得够清楚,就能够为受教育者所理解;教育者还往往认定,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深透,讲解得越全面,就越能使受教育者理解。这些思维定势长期并且至今仍然牢固地占据着许多教育者的头脑。不过,近期也有学者指出:“不是所有的信息输入都会有效的,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正在于此。”①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思想教育工作者滔滔不绝地说着大道理,并且观点正确,要点齐全,而听者呢,不是不知所云,就是无动于衷。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景象:对于同样的话语,有的人听得进去、理解深刻,有的人听不进去、置若罔闻;对于同样的社会热点,有的人热切关注,有的人反应冷淡;对于同样的形势报告,有的人收获颇多,有的人毫无所获;处于同样的网络环境,有的人把它当做很好的学习工具和了解信息的窗口,有的人则经不起诱惑很快坠入“爱河”成为“网虫”。种种景象都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会出现信息失真。

教育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过程当成单纯的物理转换过程,倾向于认为:自己说的是什么,对方所听到的就是什么。当然,就表达的物质载体和物质形式而言(如声波、字符等),也许的确如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物理转换过程代替不了思想转换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量存在的就是思想转换过程。思想转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听到”并不等于“听懂”。早就有学者发现:“人们面对同样的事物,却可能‘读’出完全不同的意义。”②“许多事例和研究证明,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思想政治事件的认识和解释是不一样的,存在判断尺度,甚至判断标准的差异。”③这也是面对同一件事,人们的意见总是会有那么多分歧的原因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失真的缘由、影响因素及机理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失真的认识论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信息符号或表达形式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主观感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些信息符号或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口头的话语,也有书面的文字;既有静态的环境景观,也有动态的网络视频;既有教育者的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也有通过各种媒体形成的社会舆论;既有音乐、小品、情景剧等艺术化的表达形式,也有志愿者、义工服务等现实化的表达形式。无论如何,不通过一定的信息符号或表达形式,人就无法受到教育。这些信息符号或表达形式构成广义上的语言和符号系统。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都依靠语言和符号系统(词)来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客观事物。通常情况下,人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词”总是能正确地代表“物”。但分析哲学告诉我们,“词”与“物”并不完全一致,它们之间总是会有一些差异。恩格斯的“渐近线”比喻也表明了这一点。④由于各人主观理解和意义生成的不同,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之上升腾起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意义世界。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意义世界中生活着并继续构建着他们各自的意义世界,增添着意义世界的各种可能样式和色调,推进着意义世界的变异和演进。一句话,各人所理解的事物并不代表该事物“本身”,各人所理解的事物已经因这种“理解”而区分开来,对事物的理解总是因人而异(有时这种差异会大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这在对语言符号本身的理解上也一样。“同一个词,不同的人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事物。”“人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的符号信息,有一个基本的特征,这就是,载负信息的声或形与其所表征的信息内容的关系具有人为约定和匹配的性质。正因为是这样,所以,要理解声或形所载负的信息内容就必须介入相关约定。由于内容是约定的,所以载负内容的形式便具有可替换性。又由于介入约定的方式和角度,以及不同认识者或同一认识者在不同时期所拥有的经验或知识背景方面的不同便有可能造成对信息内容理解的因人、因时而异的差异性。”⑤同一个字,对一个已研究这个字多年的古文字学家和对一个没什么研究的人来说,其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词,譬如“人生如梦”,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和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来说,其内涵也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失真具有根本性、普遍性,它源自人这一存在物作为生成性存在、意义存在的存在特性。“人的‘生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⑥换言之,正因为人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具有多种存在可能性的灵性存在,所以他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才不会机械、死板地认为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总是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作出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失真会出现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情况,我们分别称之为“负向失真”与“正向失真”。

所谓负向失真,即是说受教育者所据以作出选择和判断的经验还非常缺少、知识还非常不充分,所以他在理解那些实质上是超出了他现阶段水平的由各种教育信息所代表的教育内容时,便会有意无意地裁剪教育信息,把它们拼凑和组装成适合于自己当下理解程度的形式,从而曲解了原先的教育内容,造成信息在丢失或流失意义上的失真;所谓正向失真,即是说受教育者所据以作出选择和判断的经验已经足够充足、知识已经足够充分,所以他在理解那些事实上是低于他现阶段水平的由各种教育信息所代表的教育内容时,便会有意识地对这些教育信息进行增补,把它们扩充成适合于自己当下理解程度的形式,从而超越了原先的教育内容,形成信息在发展或完善意义上的失真。我们一般所说的失真都指的是负向失真。某种意义上,正向失真的情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不如此,不但在理论上对失真的理解会有极大的欠缺,而且会在实践中对受教育者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三个显见的会引起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即教育信息发出者、发出的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接收者。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发出者的主观意愿和动机、对受教育者的认识和判断程度、对所发教育信息能否准确表达和传达其主观意愿的驾驭能力,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真实性传递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是通过这个环节才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教育信息发出者是广义上的概念,不仅指单个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且指能发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切个体和组织,包括学生家长、单位领导、政府部门和大众传媒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一个环节,人们往往把信息发出者完全理性化、理想化甚至神化了,对他们的道德品性和能力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事实上,人作为不完满的存在,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只具有有限的理性,有着太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主观动机和行动方式,他们并不总是首先为了受教育者的利益而发出教育信息,功利性的宣传教育普遍存在;也并不总是依据于足够充分、完整、准确的调查数据而采取行动,粗略的甚至草率的判断随处可见,不经仔细考量、详细评估而随意散布的信息俯拾即是。当然,这并不是为这些“不良行为”做辩护,而只是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确会有这些“不良行为”。这并不妨碍我们同时保留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批判的权利。作为教育信息的发出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他们必须具有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必须更多地考虑受教育者的利益,必须具备深刻洞察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教育艺术和教育能力。

经过第一个环节,教育信息以各种方式和形式流布于社会,流布于人们的生活空间,形成一种客观的视觉存在状态或听觉存在状态,从而到达第二个环节。在这里,各种或经过仔细考量发出的或草率发出的教育信息交相混杂,或暗含教育意图的或直接亮出教育意图的教育信息同台亮相,构成一幅斑驳陆离的信息画卷。每个或每种信息发出者都以自己的笔在这幅画卷上作画,勾勒出他们自己所向往的或认为受教育者应该向往的意义世界,争夺着各自意义世界的存在权利。很显然,在这个环节,已经流布于社会的教育信息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原先发出者的主观意愿,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在性,变成了人们可随意选择、主观感知和加以利用的“客体”。

在第三个环节,教育信息接收者依据其主观需求、态度及其判断水平和能力,对流布于其生活空间的各类信息加以选择、识认和利用。很显然,能否做出正确的信息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信息接收者与相关信息的进一步交互作用是否会发生。在这里,教育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层次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选择和判断作用。价值观就像是一把剪刀,它会迅速地剪去那些它认为没有价值、没有效用的信息。不过我们也不要忽略,紧跟着价值观的还有一个因素,即信息接收者依其经验和知识而形成的判断力。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么即使该信息看似非常有用,他也会把它弃之不顾。反之,如果一个人因判断力不足而盲目相信了某些宣传,他也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在以上三个环节中,以第二个环节为轴心,第一个环节的教育信息发出者和第三个环节的教育信息接收者都面临着一个选择和判断的问题。前者需要选择和判断的是发出信息的时间、场所、方式、形式和频度,后者需要选择和判断的是信息的可用度或价值性、可信度或真实性、利用的方式或可改造性。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因为第二个环节的教育信息连接着不同的信息主体,而这些信息主体有着不同的出发点、立场、态度、动机和意愿,有着不同的判断力、需求、目的和考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因而“失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减少信息失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1.树立好两个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树立的观念是,对受教育者不要“一视同仁”(当然,这里并不是在道德含义上使用),而应“差别对待”。即是说,要区分两种受教育者,一种是会对教育信息产生负向失真的受教育者,一种则是会产生正向失真的受教育者。大多数情况下,教育者都不加区别地把受教育者视为是前一种,而对后一种则总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从而对后一种受教育者造成事实上的压抑,对教育极为不利。须知,教育者所面对的受教育者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尚处在“出于蓝”的阶段,有的则会处在“胜于蓝”的阶段。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必须对受教育者做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评价,既不高估受教育者,也不低估受教育者。对于那些产生了负向失真的受教育者,我们要尽力减少理解的缺失,使双方的信息尽量对称;而对于那些产生了正向失真的受教育者,我们则要鼓励各种不同的见解,扩大信息的不对称。

除此而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教育者对教育信息所代表教育内容的掌握和相信是极其重要的,但如何让受教育者掌握和相信它们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教育者不仅必须把相关教育内容传达出来,还必须使这种传达尽可能准确地转化为受教育者所理解到的教育内容,使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理解的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真正理解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专家,不是专家,就失去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就会“以讹传讹”;但光是成为专家还不够,还必须成为教育家,不是教育家,同样做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不是教育家的专家往往不是使教育实效性提高,而是使教育实效性降低;不是他讲得越多受教育者懂得越多,而是他讲得越多越限制受教育者的思考空间,从而懂得越少;不是他讲解得越详细受教育者越爱听,而是他讲解得越详细受教育者越感到烦琐、厌烦,从而越不爱听。教育者必须既打牢自己的理论功底也打牢教育功底,既成为专家也成为教育家,“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2.运用好三种教育方式

运用好以下几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减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失真(主要指负向失真)。第一,综合考虑各自不同的价值需求和判断水平有利于减少信息失真。要减少教育信息失真,无论是信息发出者还是信息接收者都必须尽可能地将自己的需求与对方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既能满足和符合自己一方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同时又能尊重和照顾到对方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努力做到从双方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同时考虑”的意愿和能力越强,信息失真的程度就越低。但我们依然强调,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第一个环节。教育信息发出者必须更多地具备这种“同时考虑”的能力,具备洞察人心和人性的能力。

第二,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方面的沟通有利于减少信息失真。这些沟通包括平时的生活沟通、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思想沟通等。教育者要善于介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与受教育者进行现实而贴心的沟通,将更多的教育放在这些非正式沟通场合,这将大大有利于沟通的进行,并可显著提高正式教育场合的沟通效率。不注重与受教育者沟通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俨然以知识权威、真理化身等形象自居的教育者,只会让受教育者敬而远之,人为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负向失真现象。再者,就是在正式教育场合,教育者也要注意随时与受教育者保持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问一问自己所讲的他们听懂了没有,听一听他们是如何来理解你所讲的教育内容的。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有效而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最大程度与受教育者保持一致,减少信息负向失真。

第三,加深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本身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减少信息失真。许多教育者往往习惯于把自己包装起来、掩饰起来,以树立起自己的教育形象。不可否认,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师道尊严”,教育者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太随便。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和掩饰将不利于教育。一个真诚的、真实的教育者形象会更有利于教育。教育者坦诚开放的态度会吸引受教育者,增进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可亲度,增进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可信度。教育者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自我袒露和自我分享,运用自己或别人的生活故事来展开教育,这会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变得饶有趣味,并能鼓励和激发受教育者讲出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故事,从而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流动,使被大大简化和高度抽象化了的干枯概念和道德教条重新吸足水分而变得活跃起来,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逼真存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失真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实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是否注意到这种失真,以及如何来看待、认识和处理这种失真,尽可能做到教育互动中的互信、互容,尽可能防止信息的丢失或流失,尽可能丰富和增加教育中的信息流量,在负向失真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笔者在此只是做了一个粗浅的探讨,有些问题还有待展开。期待着更多的学界同仁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为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贡献出一份心力。

注释

①严蔚刚,张澍军:《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②萧延中:《“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③任海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强化策略》,《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6期。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4页。⑤邬焜:《正理哲学中的信息自显和认识的信息中介论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⑥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责任编辑:浩淼

D64

A

1003—0751(2011)01—0040—04

2010—08—30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认知机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SC09C001)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认知机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SCSZ2009073)研究成果。

黄航,男,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生,成都理工大学讲师(成都610059)。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