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组易混淆中药的辨析

2011-02-21孙保明周红超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32期
关键词:槲寄生青风藤怀牛膝

孙保明,周红超

河南省许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河南 许昌 461000

中药品种繁多,药名之多,有同名异物,也有同物异名,处方书写过程不注意,有的只是一字之差,就会出现两种不同性味功效不同的药物。特别是调剂人员不太专业时,更容易出现混淆,导致“证准方对药不灵”,甚至贻误病机,出现生命危险。为避免此类种种状况的发生,工作中笔者对常见易混的几个药对加以总结,从性状、显微、功效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供大家参考。

1 怀牛膝和川牛膝

1.1 来源

怀牛膝来源于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川牛膝来源于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nalis Kuan)的干燥根。

1.2 性状鉴别

1.2.1 怀牛膝 呈细长圆柱形,上端较粗,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质硬脆,受潮变柔韧,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角质而油润,有黄白色小点(习称“筋脉点”)断续排列成数轮同心环,中间有木心。味微甜而苦涩。

1.2.2 川牛膝 根圆柱形,稍弯曲,略有分枝,顶端有时残留根茎和茎基。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或棕黄色,角质状或纤维状,有多数淡黄色小点(筋脉点)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有油状物渗出。味甜。

1.3 显微鉴别

1.3.1 怀牛膝 根横切面,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最外一层小,其他三层较大;维管束外韧型,导管和纤维木化或轻度木化;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1.3.2 川牛膝 根横切面,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3~8轮,外面的一层较小,越近中心越大;维管束亦为外韧型;导管和纤维强烈木化,亦含有砂晶[1]。

1.4 功效

怀牛膝味苦、酸、性平。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生用去瘀血,饮血下行,利关节;熟用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二者功效相近,然怀牛膝偏补,熟者尤宜;川牛膝偏活血祛瘀、祛风利湿。

2 海风藤和青风藤

2.1 来源

海风藤来源于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风藤)[Piper kadsura(Choisy)Ohwi.]青风藤来源于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和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茎。

2.2 性状鉴别

2.2.1 海风藤 呈长圆柱形而扁,长短不等。表面灰褐色或褐色,具明显的节,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折断面纤维状,皮部窄,木部宽广,灰黄色,导管孔多数,射线灰白色,放射状排列,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裂隙,中央有灰褐色髓。气清香,味辛。

2.2.2 青风藤 呈长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横向皮孔,节处稍膨大,并有分枝或分枝痕。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其间具有多数小孔,中央为圆形的灰白色髓。气微,味微苦。

2.3 显微鉴别

2.3.1 海风藤 石细胞呈圆多角形、类圆形、长方形或类方形,纹孔及孔沟明显,有胞腔,内含砂晶。草酸钙砂晶呈三角形、方形或杆状,直径 2~4(7) μm,或呈微粒状,直径约 1 μm,充填于薄壁细胞中,常居于细胞一端或一侧。茎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方形或多角形,有的表面有角质瘤状突起。非腺毛完整者5~12个细胞,表面有较粗的角质线纹。小腺毛分布于叶、茎表皮,大多下陷,头部类圆形,单细胞;柄部极短。木纤维甚长,皮层纤维细长,纹孔稀少;柱鞘纤维长条形,末端平截,具斜纹孔或呈人字形,孔沟较密。淀粉粒单粒圆球形;复粒27分粒组成。

2.3.2 青风藤 表皮细胞黄色或黄棕色,断面观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24~78 μm,被有角质层。石细胞淡黄色或黄色,类方形、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比较厚,孔沟明显。皮层纤维微黄色或黄色,壁极厚,胞腔狭窄。草酸钙针晶细小,存在于薄壁细胞中[2]。

2.4 功效

海风藤味辛,性微温。青风藤味辛、苦、性温。二者均能祛风湿、通络、止痛。常用于风寒湿痹、肢节肿痛等症。然青风藤祛风湿之力较强,又能利水,故还可用于肌肤麻木,水肿脚气等症。

3 桑寄生和槲寄生

3.1 来源

桑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槲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

3.2 性状鉴别

3.2.1 桑寄生 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木质。断面不整齐,皮部薄,红棕色,易与木部分离,木部色较浅,中央有小型的髓,暗棕色。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卵圆形,较大。味淡、微涩。

3.2.2 槲寄生 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光滑无毛,节膨大,有紫黑色环纹,质脆,易折断,折时有粉状物飞出。断面皮部黄色,木部色浅,呈放射状,髓小,粗茎的髓往往偏向一边。味微苦,嚼之有黏性。叶对生于枝梢,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叶多已脱落。

3.3 显微鉴别

3.3.1 桑寄生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有时残存,木栓层有十余列细胞。常含有棕色物质。皮层中散有石细胞,壁三面增厚,内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碎步细胞壁较厚,有明显的纹孔,石细胞成群散在,亦含方晶。

3.3.2 槲寄生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排列紧密,外被黄绿色厚角质层。髓偏于一边。薄壁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草酸钙簇晶。

3.4 功效

二者功效有很大相似之处,均味苦,性平。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常用于风湿痹痛日久不愈,损伤肝肺,腰膝酸痛和胎动不安之证。一般认为桑寄生补肝肾、养血安胎之功较著;槲寄生则祛风湿、通血脉之力较强。

4 关木通和川木通

4.1 来源

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干燥藤茎;川木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的干燥茎。

4.2 性状鉴别

4.2.1 关木通 呈长圆柱形,稍扭曲。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浅纵沟及斑状浅棕色残余栓皮,具微膨大的节,每一节上有一明显的枝痕。横切面黄色或黄白色,皮部较窄,木部宽广,有整齐环状排列的小孔(大型导管)与类白色射线相间,呈蜘蛛网状。髓部不明显。摩擦残余粗皮,有樟脑样臭。味苦。

4.2.2 川木通 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向凹沟及棱线;节处多膨大 ,有叶痕及侧枝痕。横切片圆形,略斜向切片,节缘不整齐,残存皮部黄棕色,木部浅棕色或浅黄色,宽广,有6至多个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痕,系由放射状木射线宽狭不等形成,木部满布小孔,排列成若干同心环状层纹。髓明显,类白色或黄棕色,有时中心有空腔。味淡。

4.3 显微鉴别

4.3.1 关木通 薄壁细胞中含有细小的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4.3.2 川木通 薄壁细胞中无草酸钙结晶及淀粉粒[3]。

4.4 功效

二者功效无显著差异。关木通味苦,性寒。清心火,利尿、通乳;川木通味淡、苦,性寒。清热利尿,通经下乳。二者均可用于湿热内盛,乳汁不通、血瘀经闭及关节肿痛等证。

5 讨论

由于中药品种复杂、产地广、规格多、加之近些年栽培品不断出现,给相近相似品种中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品种分类、真伪鉴别等方面带来许多困难。相近品种的中药临床功效还是存在差异的,广大医药工作者要仔细鉴别。

综上所述,怀牛膝和川牛膝、海风藤和青风藤、桑寄生和槲寄生、关木通和川木通的外观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存在有明显差异的鉴别点,可作为相互区分的鉴别特征。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9.

[2]张贵君.中药鉴定问题解答[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0:92,214-217.

[3]吴淑荣,孔增科.实用中药材鉴别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248,290.

猜你喜欢

槲寄生青风藤怀牛膝
基于色谱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相结合的青风藤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怀牛膝药材抗炎镇痛谱效关系
复方青风藤巴布剂基质处方的优化
青风藤功效与常用验方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幸福的槲寄生
幸福的槲寄生
门九章教授运用怀牛膝经验
怀牛膝价格趋势分析
青风藤提取物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