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加快服务创新研究

2011-02-21蔺栋华

东岳论丛 2011年4期
关键词:高技术十二五服务业

蔺栋华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02)

“十二五”加快服务创新研究

蔺栋华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经济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门,国家的创新活动也由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化,出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但是,山东省服务业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却因服务创新的动力不足其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以科学发展为主线的今天,分析山东服务创新不足的原因,求得加快服务创新的解,对实现山东服务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服务业;服务创新;对策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 30年来的经济成就主要得益于体制变革下的制造业飞速增长,但依靠较低生产成本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普遍存在高耗能、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支撑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快速科学发展,各级政府加快了服务业发展步伐,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提出创新发展要求,服务创新作为其主要内容列入发展议事日程。因此,分析服务创新不足的原因,求得加快服务创新的解,对山东乃至全国服务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服务业、服务创新的范畴界定

(一)服务是什么

自上世纪 6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对服务进行研究以来,学术界至今尚未对服务作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其词义含糊,不同的作者给了服务不同的定义。日本、美国以及我国的学者都有这样的评价——对服务做出全面而又符合实际的概念定义是不容易的或者说是很难的。服务是什么?我们认为服务是产品。其表现形式,或是一种活动或是一个过程,服务还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融合性或是依赖性。美国学者 Shostask(1997)将商品和服务统一在从高度无形到高度有形的连续谱中①,无形性很强的纯粹服务在最右端,以教育为代表,有形性很强的产品在最左端,以轮胎为代表,中间是餐饮业,既包括产品又包含服务。并指出,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包含有形和无形的成分,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在航空运输服务中,有形成分就是机场和飞机,无形成分就是各类飞行前服务和机上服务。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依赖构成了服务企业发展条件。正是这一条件,也许给研究人员、管理部门带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和难题。

二是技能和情绪的互动性。服务产品生产过程由于消费者的参与,便带来对服务产品具有技能性和情绪性的区分。所谓服务产品的“技能性服务”②是客观上认定的事,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接触少,消费者对服务的消费较少受到生产者情绪的影响。像电气、燃气、电话等(公用服务)是其代表。所谓“情绪性服务”是指提供服务的人和消费者行为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和对话等等。比如餐饮业、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技能性服务”表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情绪性服务”表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服务业范畴

服务业是生产服务产品部门的结合体,也是除农业、工业以外的产业集合。服务与服务业的逻辑关系就是人民和国家的关系。服务业是继农业、工业后独立发展的产业,因而也被称为第三次产业。我国使用服务业一词是从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中开始的。此后,在党政文件、理论文章中,往往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并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对应③。但在统计资料中,一直沿用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

服务业内容不断扩大。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规定,国民经济共有行业门类 20个,行业大类 95个,行业中类 396个,行业小类 913个④。其中服务业有门类 15个,行业大类 47个,行业中类 180个,行业小类 339个。比国家标准 (GB/T 4754-1994)服务业门类增加了 4个,大类增加了 3个,中类增加了 31个,小类增加了 124个,而第二产业类别特别是制造业行业种类减少最多:中类行业由1994年 172个,2002年减少到 169个,小类由 544个行业减少到 482个,减少 62个行业。

(三)服务创新

熊彼特基于制造业的研究最早详细论述了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活动是把“任何不同的、新的做事的方式”引入经济生活,提出创新就是“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即“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①新产品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创新);②新的生产方式(过程创新);③新的市场开放 (市场创新);④新的原料供应和中间投入(投入创新);⑤产业的新的组织方式 (组织创新)⑤。服务创新的内涵较制造业创新丰富得多,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制造业创新有较大差异。工业、农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来实现,是对物的改造;而服务创新是通过理念来实现,是人与人关系的“改造”。对于消费者来说,工业、农业是满足需求,而服务是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如海尔集团经营理念就是引领消费。服务创新过程是一个较技术创新更为复杂的过程,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部和外部交互作用。Van Ark将服务创新概念定义为: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分别单独地发生在服务理念、与客户相互交往的渠道、技术理念、服务传递等之中,也可能同时发生在它们的多个组合之中。这种变化会导致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组织能力、企业架构等结构性的变革,引致企业的一种或多种新的服务功能产生,进而改变企业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和服务⑥,形成新组织形式、新产业,引起产业构成改变,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二、服务创新在“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1、调结构的需要。调结构在量的表现形式上,就是改变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这一事实。在此意义上,没有服务业发展,调结构就是一句空话。服务业发展,没有服务创新也是一句空话。在质量上,不管是农业向“精准农业”“数字农业”转变,还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变,只有“微笑曲线”两端——产前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产后的物流、商业网络、售后服务等服务不断扩大,产业的构成才能改变。

2、转方式的需要。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中,党中央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事实并为如愿。其原因在于“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没有能够建立起来”⑦。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是创新的一部分。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是服务创新的表现形式。服务创新是“十二五”转方式的动力基础。

3、增财力需要。以山东为例。虽然山东财政收入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但人均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 24位。与广东和江苏两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分别比两省少 1400多亿和 1000多亿,预算外的财政收入,山东也分别少 2000多亿和 1000多亿⑧。其原因在于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无税产业,不能提供财政收入;山东第二产业多是“三高”企业,利润低,其税收大部分上缴中央财政。而服务业营业税 85%留在地方,恰恰山东服务业发展缓慢。所以进行服务创新,是增加财力有效途径。

4、扩内需需要。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扩大内需这一战略重点的实质,一方面是扩大消费领域。当前的居民消费正从温饱型、舒适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一些服务领域还是空白或刚起步,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消费群体做出不同的消费服务创新,拓展内需空间。另一方面,为生活消费剩余的储蓄性货币提供投资空间。当前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已显现,过剩的货币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实体,有可能继续搅乱市场价格,加快服务创新为其提供新投资渠道,利于市场稳定。

三、山东服务业发展存在的差距

1、与世界水平比较,差距越来越大。将山东产业结构变动对应于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下的产业结构变动发现,随着人均 GDP增长,服务业比重与“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下的产业结构变动数据”偏离的数值越来越大。在人均 GDP达到 1000美元,山东服务业比重与其之差 2.1个百分点,当人均 GDP达到 2000、4000美元时,其之差分别达到了 9和 10个百分点。

世界人均 GDP达到 3000美元左右的国家像巴西、土耳其、阿根廷、博茨瓦纳等国家服务业占 GDP比重在 50%-70%(2001年)之间。山东人均产值虽达 5262多美元 (2009),服务业比重只有 34.7%。这一现实,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强调我们的特色发展模式,应充分正视制约山东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2、与全国水平比较,越来越落后于粤苏浙等省份。

一是从“十一五”服务业增加值看,2005年山东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广东和江苏少 3674亿元和 562亿元。到 2009年,山东服务业增加值比广东、江苏分别少 6053.0亿元和 1860.9亿元,差距逐步拉大。

二是从“十一五”年均增速看,山东位列四省第 3位,高于广东 1.5个百分点,低于江苏、浙江。其中与江苏省相比,增速落后非常明显。可以说“十一五”山东发展输在了服务业上,加快服务业发展刻不容缓。

三是从增长幅度看,“十一五”前四年,山东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仅提高 2.4个百分点,而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分别提高了 2.6个、4.0个和 3.2个百分点,落后差距较 2005年加大。

3、整体服务创新不足。

一是 R&D投入强度低。2008年,我省高技术产业 R&D强度为 1.34%,虽然高于全国 1.15%的平均水平,但与先进省市差距明显,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 1.36%、1.57%、1.61%。

二是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低。2008年,山东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低于全国 22.8%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山东高技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偏低。

三是山东高技术产业的高附加值效应不明显,有的行业还不及制造业的一般水平。2008年,山东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利润率虽然高于全国 4.8%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同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 6.2%的产值利润率水平。

四、山东服务创新不足原因分析

(一)服务创新动力不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水平低,急于增加物质财富,无暇顾及服务创新问题;我国对各级政府评价是以 GDP多少来考量,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第二产业的重视;再加之我国对外开放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导致了我国工业长期处在世界产业链低端,扮演了“打工者”角色。而属于服务业领域,像研发、设计、品牌、标准制定,以及营销、配售和融资,由发达国家的国际公司占据。可以说服务创新动力不足既是我们经济发展阶段的反映,也是山东参入世界分工、发挥优势,与其他国家实现共赢的结果。

(二)对服务业认识、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制约服务创新的进行。一是人们在思想上认为服务不需要技术,始终没有把服务的技巧、方法、过程和规律当作专门的技术来加以研究;在对社会资源像投资、政策、人力等进行分配时,服务创新得不到应有的份额。在方法上,一些地方仍然采用抓传统工业发展的办法抓服务业。对服务创新认识的缺位,直接影响服务业发展。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业创新正在超过制造业。如法国的创新调查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胜过制造业公司,前者 55%,后者 45%⑨。二是理论研究不足。服务创新研究问题,我国起步较晚,经济发达国家对其研究始于上世纪 80年代。起因是美国政府实施“规制缓和”政策而“启动”了学术界对服务创新集中研究的兴趣。目前服务创新理论体系尚不成熟。

(三)市场行政垄断严重导致服务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业领域的垄断基本被打破,而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依然存在,包括贸易保护 (高关税、进口配额制)、投资保护 (审批制度)、政治保护(官商一体化、副部级和正部级待遇)等,形成政企同盟。一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如银行、铁路、民航、保险、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市场准入低,将大多数投资者拒之门外。而这些垄断企业却依靠其垄断优势而赚取高额利润。如:2010年中国服务业企业 500强中前 10名全是电力、通信、银行等垄断性部门;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业和邮电通信业两大行业的利润总额就占到我国服务业企业 500强利润总额的近 60%。严重的行业垄断经营导致服务创新能力普遍偏低。

(四)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创新缺少活力。除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外,还表现为:一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力度不够。2009年我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资金比江苏省少 8亿元 (2007年)。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09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江苏省少 200多亿元。三是服务创新不确定性较大,服务企业融资困难。一方面服务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银行又缺乏对其无形资产的定价能力,银行不愿意投资于服务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服务创新项目不具有判断项目好坏的能力,或者说,判断项目好坏需要较大的“判断成本”,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不经济的,金融企业不愿冒风险,服务创新融资难。

(五)企业自我服务多,服务创新效率难以提高。我国受“肥水不流外人田”和“自力更生”的意识影响,讲求“大而全”、“小而全”,倾向于把服务活动放在企业内部完成。据有关部门对生产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9%的计算机服务、66.4%的财务管理、48.4%的人力培训、51.6%的研发、71.1%的产品质量控制、44.5%的运输仓储都是由企业自己提供的,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广告、物流、研发、培训、设计、咨询等部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源,导致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和生产效率低下,阻碍了服务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有效发挥。

(六)服务创新政策环境建设落后。一是服务创新的保护制度欠缺。多数服务创新具有“非技术性创新”的特征。非技术创新是指该创新自身的性质是非技术性的,如交易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概念创新以及服务业中新的信息链、新的联合、新的客户协同反馈机制等。由于我国《专利法》主要是对实物发明的保护,大量发生在服务业领域的非技术创新就很难申请到专利而得不到保护。二是服务创新的支持政策不足。由于缺乏可广泛接受的服务创新调查数据,政策制定者很难对服务创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影响了服务创新融资和税收等支持政策的开展。三是由于知识产权参与分配、专利成果保护等方面制度和政策不完善,制约着服务创新的开展。

(七)人才制约。一是山东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居全国前列,但并没有成为人才集聚高地。二是高技术企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低。2008年山东高技术企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3.8%,低于全国 4.28%的平均水平。三是官本位意识较浓厚。据资料山东众多的大专及以上人才仍滞留在教育和党政机关等部门。山东 6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事业单位,高于全国其它省市。人才集聚不能由传统产业分布转向具有一定风险和效益较高的行业,直接影响了山东自主创新能力。

五、山东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创新”观念,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发展重点,为服务创新提供方向目标。一是各级领导应树立创新观念,把思想由重视发展工业技术创新转移到工业与服务创新相结合上来。对好的创意给予支持。因为全球、全国都处在流动性过剩之中,只要有好的创意,就可以为山东带来资金。如青岛海底世界就是很好的例证。二是通过宣传教育,营造“乐于弘扬个性、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冒险和尊重失败”的文化氛围,利于服务创新观念形成。三是结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和山东的实际情况,编制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服务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扶持力度,用 5—10年的时间形成创新产业集群,成为我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立有效的服务创新机制,增加服务创新动力。一是政府应取消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为民间创新者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二是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对私营个体经济提供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为服务创新创造条件。三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更多地引进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同时支持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申请专利、设立服务技术开发中心,促进服务创新的快速发展。

(三)推进社会化改革进度,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服务创新效率。一是加快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剥离进程。如我国“三公消费”达 9000亿,有人测算占财政收入 6—12%。如将其剥离,将改变服务业发展局面。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将一些配件及特定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服务企业的战略联盟。三是支持有条件国内服务企业依法与境外机构合作或合资,发展新兴服务业态,提升服务创新效率。

(四)加大服务创新的投入,为服务创新提供活力。首先,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研究开发、创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在服务业范围内,切实落实高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税前抵扣等政策,以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再次,运用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化。支持和协助符合条件的高技术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推动高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第四,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担保公司,为山东服务创新投融资提供资金支持。第五,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要以实际行动支持我国自主创新产品。据资料,美国 1955—1963年期间,硅谷半导体产业 35%到 40%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2005年度美国联邦机构采购本国产品占到 89%。但在我国外国供应商几乎垄断了我国的电梯、办公设备、轿车和 IT产品等方面供应。所以,通过采购我国自主创新产品,支持我国服务创新。

(五)加强服务创新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首先抓住国家“十二五”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建设 100个服务集聚区试点机遇,力争山东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三大载体”进入国家级服务业基地行列。其次打造高技术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联盟、创新联盟、产业化联盟等合作组织,开展联合研发,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再次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按照省级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新建一批省级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二是创新市场交易平台,把握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制高点”,积极创办或延拓一批具有全国辐射力的新兴市场交易平台,争取国家支持构建黄河三角洲金融改革开放实验区,提高山东对国内服务要素流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六)加强服务创新的环境建设。一是政府需要重新设计创新政策,纠正对服务的偏见,降低服务创新的行政成本。二是政府应强化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职能,积极致力于完善与服务创新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体系。三是政府应把服务企业纳入创新传播的视野,关注非技术性创新,构建适合于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进行基本的服务创新数据统计。四是培育和健全各类服务行业协会,发挥其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维护行业整体利益中的作用,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五是大力推进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

(七)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服务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服务创新理论研究表明,服务创新活动内在驱动力主要是人力资本和 R&D活动。因此,一是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定向培养服务创新急需的创意、管理、经营等人才的培养。二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通过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近三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6000多名,创新团队 840多个,促进了江苏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促进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三是设法留住人才。首先,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允许和鼓励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以其特长和管理才能作为无形资产,持有企业、公司的股份。其次,设立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发展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财政上可设立其专项资金或到省财政申请该专项资金。再次,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聘任、考评、晋升制度和管理办法,努力消除阻碍专业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措施,创造适宜高技术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使山东成为高技术人才聚集高地。

(八)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引导服务创新健康发展。结合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实际,参考以 R&D经费投入、高技术人才投入指标为依据的高技术产业统计标准,设立服务创新统计标准,掌握服务创新基础数据,为决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山东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注释 ]

①蔺雷、吴贵生著:《服务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第 48页。

②(日)前田勇著:《服务学》,杨守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2,第 11页。

③蔺栋华、毕红毅著:《山东第三产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第 6页

④王凌云:“《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修订完成第三产业新增六个行业门类”,《市场报》,2002年 07月 12日第三版。

⑤杨广:《中国服务创新障碍分析》,《技术经济》,2009年 2期,24页。

⑥杨广:《中国服务创新障碍分析》,《技术经济》,2009年 2期,26页。

⑦吴敬琏:《扭转内部失衡的根本途径》,《商界评论》(重庆),2010-12-19.http://money.163.com/10/1219/10/ 6O8SG1F500253G87.html

⑧《山东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紧迫 预算外财政收入过少》,资料来源,齐鲁晚报 http://news.sohu.com/20100307/ n270633514.shtml

⑨金周英、任林著:《服务创新与社会资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第 128页。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4-0142-05

山东省生态经济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05DJ11。

蔺栋华,女,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高技术十二五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高技术条件下空袭与反空袭的作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