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011-02-20段莲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精神政治传统

段莲



论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段莲

(琼州学院,海南 三亚 572200)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急剧转型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人文教育是其重要的一环,而传统文化又是人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和人文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特别是在当代,西方价值观横行肆虐,更加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因素越来越成为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已经无法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去解决反映在学生身上的处于急剧变化中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特定的政治主流意识长期影响的背景下,有意无意的出现了许多僵化的教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成为简单的思想教条的传声筒,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冷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应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在其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用那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代表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引发对民族文化深刻的认同和共鸣。这对于化解浮躁的社会带给学生的精神压力,建设和谐校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定会产生巨大作用。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然性

所谓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就传统文化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结合的必然性而言,有两点因素,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应该是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心理模式与思维模式”。[1]正因如此,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在思想方法体系中必然要紧紧遵循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第二,其必然性取决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巨大功能,罗大文认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风雨雨,内忧外患,其生命力却经久不衰,虽有迂回而不改其前进的趋势,始终保持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历史也从未发生中断,并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这是与爱国主义起巨大作用相联系的。”[2]这里虽只是就爱国主义而言,却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包括文史哲三个方面,通过古代文学艺术的传授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儒家伦理道德的学习实践,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独特的民族气质,修正他们变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古代历史的学习,深入了解民族的悠久辉煌的过去,感受卓越的民族历史人物,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并且在当代西方的强势文化面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如前所述,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教条化理论化倾向,内容枯燥,形式呆板,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并且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有结合的现实可操作性。张岱年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四个方面都存在相通之处。[3]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这就具备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大体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精神气质

周恩来总理的翩翩风度在国际社会广受崇仰,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气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传统熏陶的结果。我们的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延续五千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人格情操的方法体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所要塑造的是一种理想的君子形象,奉行中庸之德,表现出来是温文尔雅,雍容谦虚的气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地融合人文气质方面的培养引导,使学生自觉剔除精神上的不良成分,吸收有益的分子。这里当然不是要求每个同学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塑造自己,而是有意识地以那样的标准校正自己的浅薄新潮。这样的时代,中国的少年有的阴柔化了,有的痞子化了,有的西化了,再也找不到我们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气质。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支柱,他们的气质形象关乎到民族的形象,所以在大学校园里,不论何年级何专业,学生都应该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寻求人格的典范,形成我们自己的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神气质。

(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

审美认知能力是人的精神素质中一个较高的层次,此能力的获得是长期的多方面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由于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和外语的学习上,很少有时间学习古典文化,而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盲目的自修效率低下。许多学生沉浸在西方快餐文化、恐怖暴力美学的氛围中,导致精神上的营养不良,言语粗俗浅薄,充满小资情调,网络口头语满天飞,缺少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调。张岂之先生说:“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4]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有着细腻的艺术表现力,和高尚的情感内涵。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比比皆是,优秀的名篇佳作浩如烟海,这些都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的丰富的精神资源。民族文学艺术的熏陶有着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它是形象的,直观的,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运用多种的学习方式,思想上对于学生呈现一个开放的结构。通过学习欣赏古典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艺术,了解一些古典艺术的基本常识,潜移默化,逐渐提高,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受用无穷。

(三)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伦理中有着关于道德培养的完善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古代儒家的道德培养是多方面的,而重在日常生活的履践实行。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董仲舒说“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些都是儒家经典的格言,对于当今普遍的道德水准滑落有着重要的拯危救弊的意义,“注重自我修养、自律、节制与中和,无疑是对人类善的肯定与张扬,是人际和谐、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极度张扬个性和物化的市场经济与虚拟社会,更无疑是一剂精神救助的良药”。[5]这尤其应落实到大学生的身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养成了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处世态度,缺乏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利他意识匮乏,缺少仁爱的关怀。而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在学生获得客观理性的政治思想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养成谦让、宽容、诚信的品格,在校园形成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友善的良好氛围。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年代,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小就在温室中长大,不经风雨,导致意志力严重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极度欠缺,以致引发严重的精神问题,有的甚至走上绝路。当然,心理失调是当代一个普遍现象,如何面对,如何解决,单靠心理医生是不行的,单纯的思想政治理念也无能为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民族精神就是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周易》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才可以成就人生的大业,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证。儒家思想要求积极入世,要求仁人君子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以一己的得失为怀,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还要求在困境面前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孔子就在周游列国中途绝粮的情况下鼓琴高歌,以示其志。大学生在校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很大,目前就业困难,竞争激烈,在教育中多以传统之精神激励引导,使他们及早树立吃苦意识,创业意识,摆脱依赖,以刚健有为的积极人生姿态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实现方式

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于具体的操作实践,其实现的基础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众所周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包含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党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如何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有一定难度。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这个方法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在讲解传授思想政治内容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联系古典文化的内容。在解读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热点的时候,就可以延伸到古代史。比如关于国内的严重的腐败问题的讨论,同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防治官僚腐败的政治措施,古代的监察制度、惩罚制度,还可以引用史实增加学生的兴趣;再比如关于台湾问题,就可以从古代一直贯穿到近现代,把台湾的历史灌输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要求老师有较为广博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自由灵活,随时随地地生发联想,实现政治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大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种形式是适时地在政治思想课上邀请古代史的老师做通俗的古代文化史常识的讲座,能够紧密联系现实,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拓展学习的空间。

(二)在校园内营造适当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的家,整个校园的氛围对他们的心灵无不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如此。首先,应在基础建设上,适度增加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比如学校路牌,图书馆教学楼的人文装饰,营造一种典雅的充满书香味的传统文化的情调。其次,党团组织和学生自治团体,应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和古代文化相关的活动,诸如观看戏剧电影,举办小型的古典音乐会,古代艺术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都可以作为有效的形式加以运用,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剔除那些游艺派对、化妆舞会之类浅薄无聊的活动,在校内渲染一种浓烈的气氛,提升精神的品味,使他们远离恶俗。

(三)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完成文化的转化吸收。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单单是一些理论知识的获得,关键在于真正地吸收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东西,指导他们的现实生活。如果只是口头上的宣传,也就失去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补充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的学习接受,与政治教育不同,与一般专业课的学习也不同,它所要获得的是一种精神品格,一种意志信念,必须通过有效的时间才能够内化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成就自己的人格。学校应该给在校大学生提供走进社会的机会,离开课堂,了解社会,发现人生真相,体验复杂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参照传统,应对困难,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传统在他们的身上实现更新

总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是时代的要求。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了物欲的膨胀,精神的贫乏;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精神依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文化武器应对抑制那些消极腐朽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毒害,后果是可怕的。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有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补充,相信会有一个积极的效果,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杜道明.通向和谐之路——中国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美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8.

[2] 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61.

[3] 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987(3):4.

[4] 范绪锋.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8).

[5] 罗双凤,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6):48.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ation

DUAN Lian

( QiongZhou University , Sanya,Hainan, 572200 ,China)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transition period college educators face reality and urgent task,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a very rich moral and humanistic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tudy will help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i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values infestation wreak havoc, more requir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netr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actor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o better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al level.

Traditiona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ation

G641

A

1673-1417(2011)04-0102-04

2011-07-22

段莲(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

(责任编辑:黄文丽)

猜你喜欢

精神政治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