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理想”与“现实”
2011-02-20郑育仁
郑育仁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理想”与“现实”
郑育仁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职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高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现实的问题,使得职业指导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社会、经济服务的宗旨有所偏离。从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自己对职业指导的“理想”与“现实”教育方面的看法,阐述大学生职业指导应与时俱进,加强个性指导,妥善处理理论与现实的问题。
职业指导;理想;现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我国就业工作的主要矛盾,从上到下,从中央到普通民众、无不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各省纷纷出台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政策和文件。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大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和自身的需要,纷纷上马职业指导。然而,纵观各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大部分是以职业指导的理论指导作为主要形式,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指导较少,“理想”太多,“现实”太少,职业指导与“现实”脱节,使得职业指导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现实”
职业指导是培养人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过程,是由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环节组成的综合体系,是根据市场需求、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活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开展职业指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更有“就业”指导的色彩;其次,高职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从入学开始,基本确定了专业方向和从业走向,所以职业指导又带有很强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再次,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生涯教育的必然趋势。
然而纵观琳琅满目的职业指导教科书,内容、案例雷同者比比皆是,而大多数职业指导教师也是仓促上阵,过于注重理论而缺乏与“现实”的结合。职业指导教育既缺乏个性又缺少“地气”,学生上了职业指导课后,报到证有何作用,如何使用,就业手续如何办理,就业保障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问题不知道,不了解。更有甚者,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迷茫。笔者长期从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感触颇深,在与各系就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有些系甚至建议职业指导课一年级不要上,理由是动摇“军心”。比如制造类专业,纵观就业市场,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上制造类专业学生需求量是最大的。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进校招聘机械类学生的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机械类毕业生数之比不少于3:1。这些学生进校后,绝大多数是比较“认路”的,也就是对自己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默认的,将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由于职业规划老师过分强调职业与个人的匹配,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动摇,对所学专业产生怀疑。在现阶段,因为应试教育的弊端,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缺乏了解,大部分学生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盲目的。每年高考结束,笔者所接到的报考咨询都是什么样的专业好就业,工资高等,结合学生特点的咨询少之又少。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录取专业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潜能等因素是脱节的。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实际情况下,大部分学生是不可能转专业的,这必将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对就业市场不利。笔者认为,职业指导是为学生就业、社会经济服务的,职业指导不是理想化的,绝不应该成为“空中楼”,职业指导只有“落地”,与学生的就业工作,社会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按现在的时髦说法叫做“无缝对接”,才能发挥出职业指导的最大作用。
二、职业规划的“理想”与“现实”
所谓高校职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学生按每个人的特长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专业或职业,同时培养其选择专业或职业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人尽其才[1]。纵观国内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都是以国外的职业生涯决策十大理论模型为蓝本,特别是Holland模型[2],基本上是以纯理论为职业规划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职业指导内容的第一个模块是职业规划,根据理论,职业规划的核心必然是自我评估,按个人特长去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笔者认为,过分强调个人特长而抛开现实,即学生所在的专业和社会需求是不合适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更何况职业选择。因此,在职业规划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社会需求制定不同的侧重点,如制造类专业,是我国特别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阶段就业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在职业规划上,应侧重引导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上进行规划,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引导学生从专业技能上去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根据权威机构调查,现在就业市场上最紧缺的不是管理人员,而是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万元月薪难聘技工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这些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引导他们,将职业兴趣迁移到所学专业上来,以现实为基础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兴趣有二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既“天生”的;另一种是可迁移的,就是后天可以培养的。我们通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无形的动力”等等通常指的是前者。职业规划的最高境界当然是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等很好的匹配。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环境、家庭、社会、制度、经济、政治等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职业选择等必定受到现实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职业规划指导也应考虑社会的因素,比如制造类学生兴趣分析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发掘个人对所学专业的潜能等。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兴趣的可培养上面,如果一味强调理论而忽略现实,无异于将职业指导建立在空中楼阁,也使效果大打折扣或适得其反。
三、创业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及就业环境的改变,大学生自主创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国外高校及我国一些地区如温州等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例告诉我们,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于是乎,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各高校,纷纷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加以大讲特讲,从中央到地方,纷纷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事例被大肆宣扬。一时间搞得学生热血沸腾,似乎大学毕业就要创业,企业家近在几尺,百万富翁唾手可得。有些名高校的名教授甚至扬言学生毕业三年后没有四十万不用来见等等。笔者认为,这种走极端的做法有待商榷。毕竟创业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各种因素和条件,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而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还不具备这些条件。特别是没有创业所需的人脉和经济实力,有的只是满腔热血,对创业中可能碰到的各种困难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和挫折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成功的几率可想而知。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不到5%。因此,过分宣扬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而淡化失败的例子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大量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必将造成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笔者认为,大学职业指导课应该包括创业的内容,但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上,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流程要详细讲解。毕竟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更应该将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告知学生,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告诫学生慎重对待创业。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创业实训,既要理论,更要注重现实,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提供机会,让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在校创业。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创业一条街等,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创业程序,充分感受创业的艰辛与快乐,理智的对待创业。学校还应加大学生的创业扶持力度,设立创业基金,培养创业导师,校企联合,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深入探讨创业教育新模式。比如将校友的创业项目让学生来完成,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创业中感受真实创业环境,学生得到创业实训效果,企业减少创业成本,学校完成创业教育目的,达到三赢的最佳效果,营造创业环境,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创业教育从理论走向现实。
四、就业指导的“理想”与现实
就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其指导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就业密切相关,以就业为导向。但在每年的就业跟踪调研及平时的工作中发现,许多毕业生对于就业手续办理、劳动保障、就业材料如报到证使用、档案用途等最基本的就业问题不重视、不了解。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指导,训练学生的就业技能,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学生求职竞争力,更要注重现实指导,将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讲清楚。职业指导绝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脱离学生就业工作而大谈特谈职业指导是不现实也是不合适的。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指导应以服务学生就业为指导思想,真正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实行项目教学法,转变思路,将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各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项目,加以各个击破,使之真正为学生就业服务,还职业指导以本来面目。
职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学生就业服务,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与时俱进,妥善处理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现实教育,是各高校职业指导面临的一大问题。
[1] 李斯杰. 国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启示[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4.
[2] 余 川. 职业生涯决策十大理论模型[J]. 就业与创业,2010(5):1.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in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ZHENG Yu-re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Vocational gui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there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progress of vocational guidance, that the universities put too much emphasis in the “ideal” while too little in the “reality”, that made the aim of the vocational guidance---sever the students, society and theeconomy off track.. In this paper I will come up with my own opinions about the theory and the reality in thevocational guidance at angles of occupational planning,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guidance.Elaborate on the topic that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strengthen the individual guidance,and cope the problem of the theory and the reality.
vocational guidance; the ideal; the reality
G718.5
A
1673-1417(2011)04-0091-03
2011-07-22
郑育仁(1960—),男,福建漳州人,副教授,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