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教学工作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以“地震地层学”课程教学为例
2011-02-20芦俊
芦 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初涉教学工作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以“地震地层学”课程教学为例
芦 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以“地震地层学”课程教学为例,从讲课要领的掌握、教学内容的优选、教学方法的尝试三个方面阐述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交流教学体会,认为年轻教师应该将“教”与“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地震地层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地震地层学”课程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四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其核心是利用地震地层学理论进行地震资料的分析与解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1]。“地震地层学”是地质学原理与地震勘探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地学分支,是以反射地震资料(剖面、数据、曲线)为基础,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判断沉积环境、预测岩相岩性的学科,主要用于各种沉积矿产,特别是油气资源的调查勘探。地震地层学是介于勘探地震学和沉积地层学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也来自这两门学科[2]。由于它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地震勘探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使地震解释技术现代化,而这种努力的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掌握地震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并且勇于探索的人才。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层序地层分析、地震相分析等研究工作,并能初步掌握速度岩性分析、地震薄层分析和地层物性地震定量解释方法。笔者作为年轻教师,能有幸加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陈开远教授的教学团队中,并得到了教研室其他老师的悉心指导,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在“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中逐步掌握了“地震地层学”的教学要领,现将体会总结本文,希望能与其他新教师共同探讨与交流。
一、讲课要领的掌握
作为新教师来说,缺乏教学经验,讲课不得要领,混淆讲课与作报告是初次讲课最容易犯的错误。很多新教师都是从科研岗位上转过来的,在专业领域已经研究多年,但是科研做得再好也不能代表教学能做得好。以笔者为例,在成为教师之前,是一名博士后,参加过很多科研课题的研究,经常作学术或课题报告。在讲台上,做到“言辞流利”、“应付自如”、“义理通达”,没有任何问题。但初次站在课堂讲台上时,由于用学术报告的形式来讲课,没能做到深入浅出,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团雾水”,让笔者明白了讲课与作报告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之后经历多次的新教师岗前培训指导以及示范课的旁听,笔者逐渐掌握了讲课的要领。最大的体会是:讲课与作报告的共同点都是向“听众”们传递科学信息,这就好比画画,作报告的听众一般是有专业基础的人,我们既可以展现写实派的画,也可以展现一些印象派或超现实主义的画,看得懂或看不懂没有关系,他们可以之后慢慢琢磨。而讲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就好比白纸,即使对于写实派的画,最好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太多展现印象派或超现实主义的画,学生们理解不了。
理解了讲课的要领,在备课时,笔者一般都要将教学总目标分解成单节课的阶段目标,将需要传递的科学信息进行剖析,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将复杂的理论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好描述的语句、实例、讲课方式等,使得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联想以及老师的知识点贯穿来理解课程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优选
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优选。作为新教师来说,如何优选教学内容往往存在疑惑。为了不偏离教学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优选,需要之前掌握大量的教学素材,选择合适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以“地震地层学”课程为例,在讲课之前,把过去几年的教学大纲以及前辈们的教案做了仔细的对比分析,结合当前的生产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发现由于地震地层学近年来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很多相关资料的内容均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教学内容不能来源于单一教材,应该综合多方面内容提取教学内容。
目前,笔者采用的主要参考书主要有如下5部:(1)《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徐怀大、王世风、陈开远著,1990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层序地层学原理》,徐怀大、魏魁胜、洪卫东等译,1993年,石油工业出版社;(3)《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牛毓荃、徐怀大等译,198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邓宏文,2002年,地质出版社;(5)《层序地层学》,朱筱敏,1997年,石油工业出版社。通过对比,发现这些参考书有的内容偏难,比较适合研究生使用。若提取本科生的教学内容,则需提炼更为基础易懂的内容。其中《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比较经典,各个院校已经翻印过多次,目前仍是各个地质、石油、采矿院校的基本教材。笔者主要根据该书提炼教学内容,但书上一些实例图件、方法手段偏老。为了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里加入了一些生产实践中的新方法与成果图件,如地震属性分析、井震联合反演等较为先进的地震地层学解释方法,达到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尝试
1.基于信息化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
“地震地层学”是针对大四的本科生开设的,他们对沉积学、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对他们进行教学不宜采用灌输式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达到有利的正迁移,启发他们建立层序地层学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讲解层序界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归纳自己在其他课程中学到的界面划分方法以及准则和意义,然后通过讲解层序与岩性地层的在概念上、意义上的差异,启发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层序界面的含义以及在地质解释中的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板书主要写出本节课的内容主线或一步一步剖析某个知识点,而多媒体则可从视觉上更为生动地向学生传达丰富的信息与知识要点[3]。在教学尝试中,发现作为新教师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往往会忽视板书的使用。经过教研室老师以及教学督导员的指点,明白了适时利用板书的重要性。
2.基于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判断对与错,需要根据信息量的掌握程度以及地质分析的科学性。同样对一个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解”也存在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在讲解了一个知识要点以后,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典型的地震剖面,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教师不对学生做出的结果进行对与错的判定,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修正自己的结论,最终达到最为合理的解释。启发学生告别跟随思维,发展理解思维;告别临摹研究,提倡创新研究;告别单纯描述,发展成因解释;从根本上掌握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
四、结束语
地震地层学是地学中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其发展只有30多年的历史。其中心任务是找寻可能储存油气的圈闭,尤其是隐蔽圈闭,圈定有利生油和有利于形成油藏的地段,提出可供勘探的井位,圈定有利于形成其他矿产,如煤、铁、磷灰石等沉积矿床的地段,提出可供勘探的靶区。但目前国内的构造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岩性、裂缝等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将成为油气藏勘探的主体。四川新场致密砂岩气藏、大庆火成岩裂缝气藏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成功开展表明地震勘探技术正在向更加精确的基于储层各向异性的多波多分量技术发展。在这大发展形势下,地震地层学也在迅速发展,已衍生出层序地层学和油藏描述两个分支,它们代表了地震地层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地震地层学”的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年轻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发展成一位不但能够做好科研工作更擅长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学生的大学教师[4]。在“教”的同时,其自身还需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地震地层学”的授课老师来说,尤其需要在针对非常规天然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等非构造油气藏的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上不断突破,同时将先进的方法理论传授给学生们,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1] 朱红涛,陈开远,石万忠,等.层序、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0,1:48-51.
[2] 徐怀大,王世风,陈开远.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高等学校试用教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3] 唐书桓.初涉教学的几点认识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5,(2):42-43.
[4] 李胜利.高校新教师应具备的几个基本品质与在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5,(4):113-115.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in Preliminary Teaching—an Example of Teaching on the Course of Seismic Stratigraphy
LU J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basi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new teachers and solving methods are pres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grasping teaching essential,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rial of teaching method.It is concluded that new teaching should comb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gether and enhance self-culture continually.
seismic stratigra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G642
A
1006-9372 (2011)03-0061-03
2011-04-28。
芦 俊,男,讲师,主要从事地震地层学与勘探地球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