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场创造活力探究
2011-02-20王彩芳
王彩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浙江 金华 321007)*
据义乌统计部门公布:2010年,义乌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83 53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以2010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 341美元。[1]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看,义乌已迈入中等富裕城市行列。
义乌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崛起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义乌小商品市场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的经商户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义乌奇观,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义乌市场巨大的创造活力。我们对义乌市场的创造活力进行探究,可为其它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义乌市场创造活力的有机构成
义乌市场创造活力由经济活力、制度活力、文化活力三个层面构成。
经济活力突出体现在商业形态的不断升级上。义乌小商品市场从1982年的马路市场起步,历经五次搬迁,十次扩建,从最初的地方性市场发展到全国性商品交易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不断丰富,商品档次不断提升,贸易范围不断拓展,交易金额不断增加。2010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621.16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456.06亿元,同比增长10.8%。这是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首次突破450亿元关口,同时也创下了最近10年市场成交额增长的最好成绩。[2]
制度活力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制度供给逐步走向开放。义乌市历届政府在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围绕“让经济搞上去,让百姓富起来,让群众得实惠”的这个共同目标提供制度框架。在坚持“兴商建市(县)”战略目标不动摇的前提下,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以商促工”、“以商强农”、“以商兴城”、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等一系列发展策略,[3]大胆提出并推行了开放市场、培育市场主体、建设市场、规范市场的一系列举措,不断创新的制度供给推动了义乌市场的繁荣发展。
文化活力集中体现在义乌人经商心态逐步从被动、保守走向富有能动性、创造性、竞争性上。义乌经商户从当初穿街走户摇“拨浪鼓”谋生计到今天生意做遍全球求发展,他们在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其吃苦耐劳敢闯荡,海纳百川做生意,微利让利善经营,与时俱进善创新的令人敬佩的素质和魅力的同时,也凝聚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
义乌市场创造活力的三个层面中,经济活力是基础与支柱,制度活力是中心环节,文化活力是灵魂。在义乌市场30年的发展进程中,这三个层面的活力在功能上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使义乌市场焕发出了持久旺盛的整体活力。
二、义乌市场创造活力的源泉与保障
义乌市场的经济、制度和文化活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既有赖于广大的市场主体——经商户为其提供活力源泉,更有赖于义乌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为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敢为人先、勇抓商机的义乌市场经商户是义乌市场创造活力的不竭之源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义乌市场经商户基本都是农民,他们虽然没有文凭、没有学历,但悠久的亲商经商的商业文化深入他们的骨髓,融入他们的血液,使他们拥有了许多独特的秉性,而这正是他们在商战中屡屡制胜的法宝,也是义乌市场创造活力的不竭之源。
1.敢为人先抢先机
义乌市场经商户的创造活力来自于义乌人迫于生存压力而进行的原始创业活动。因为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义乌在省内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所以早在历史上就形成了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以“鸡毛换糖”获取微薄利润的商业传统。到了1978年,义乌已经有将近5万“鸡毛换糖”的“产业大军”。这些被拨浪鼓文化长期熏陶的义乌商人,非常善于捕捉、创造商机。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吹拂到国内许多地方的时候,义乌人就把“鸡毛换糖”的货郎担交易演变为小百货买卖,建起了第一代马路市场,获得了在小商品批发领域的“先发优势”;当他们辗转全国各地做小商品生意时,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发现有钱可赚的项目,马上想方设法带回家乡搞个体经营;当他们的商铺和企业日渐兴旺,资金积累比较多以后,他们又把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寻找商机,甚至把市场、商店、公司办到了国外,“义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4]义乌经商户就是凭着这种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使他们紧紧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商机,始终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2.立足小利谋大利
义乌经济以“小”起家。迄今,很多义乌经商户还是认为生意不分轻重大小,只要有钱赚就要做。他们坚信生意是从小本钱投入,经过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商品“小”并不意味着市场“小”,所以义乌经商户总是“大商品小商品都做”、“大钱小钱都赚”。如吸管大王楼仲平一根塑料吸管赚8毫(0.08分)钱、铅笔大王宗元一支铅笔赚五厘(0.5分)钱,最后都做到了千万富翁就是典型的例子,也证明了义乌经商户坚持“小机会大商机,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的发展道理是完全正确的。
3.让利合作求双赢
义乌经商户在经营中善于换位思考。他们认为批发经营的重中之重是与客户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只有让来进货的零售商感到商品批零差价足够大,有可观的利润,才会不断来进货,这样自己才能赚到源源不断的钱。所以,义乌许多商品的价格低得惊人。这一方面固然有低成本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是经商户为了保证进货客户能获得更合理的批零差价的结果。义乌经商户宁愿自己赚小钱,让客户赚大钱,这种看似“傻”的行为其实包含着精妙的经营哲学,它使义乌经商户很容易与客户达成共识,形成合作双赢的局面,从而把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零售商都吸引到义乌来进货,最终为义乌经商户带来滚滚财源。
4.不断创新求发展
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在经商领域,更是商人们逐鹿商场的关键。义乌经商户坚持不变的经营理念是“产品更新要快,每天必须有摩登奇趣商品,新奇特礼品,时尚精品的诞生,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潮流,把握先机,掌握主动”。据有关资料显示,义乌小商品市场现有四十一个行业的小商品可细分为一千九百余大类,按照商品用途等物理属性归类,并参照商标品牌、外观形状设计、生产工艺材料以及规格型号等方面的不同进一步细分,可分为四十余万个品种,每日平均有五百余个“新、特”小商品投放市场。[5]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款式不断更新的各类商品牢牢吸引住了前来采购的零售商的眼球,从而使市场每天生意兴隆。
(二)以民为本、积极有为的义乌市政府为义乌市场创造活力的长久不衰提供了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人作为市场主体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商人就好像演戏没有演员,冲锋没有战士,在这一点上,义乌市政府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义乌各级政府始终强调市场主体培育和市场体系健全两手一起抓。注重在创业中培育市场主体,在创新中健全市场体系;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支撑起市场繁荣,靠健全的市场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创业创新的良好平台。
1.以民为本,培育市场主体,激发义乌经商户的创造活力
义乌经验最成功的一条就在于义乌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培育了市场主体,提高了市场主体,放开了市场主体,善待了市场主体,依靠了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6]从而使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一是培育市场的主体规模和实力。义乌市政府坚持不逾的执政理念是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改革开放之初,义乌县委、县政府尊重老百姓的选择,支持老百姓走经商致富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国家制定的农民不能弃农经商、集市贸易不准经销工业品、个体户不允许从事批发经营的“三不规定”,[3]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冒着风险,高调鼓励“要富起来,光搞农不行,还要搞工,搞商”,县委、县府更是对那些勤劳致富的经商能人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为鼓励经商造势。1982年8月,当时的县委、县政府还第一个冲破了“左”的束缚,从义乌实际出发,大胆提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的“四个允许”。[3]这一次大胆的拍板决定,催生了义乌的第一批个体经商户,使义乌的“货郎”担摇身变成了摆摊经商的市场主体。随后的近30年时间里,义乌市政府始终坚持“放水养鱼”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使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9月9日,随着福建泉州籍商人曾昭志在工商注册大厅办理完注册登记手续并领到了营业执照,义乌在册市场主体总量突破了15万户大关,成为全国拥有市场主体数量第一的市场。不仅如此,像周晓光、翁荣弟等一大批当初摆摊经营的小商人,利用义乌市场的有利条件,早已崛起成为叱咤市场风云的企业家。
二是提升市场主体的素质与结构。在扩大市场主体规模的同时,义乌在优化市场主体的结构方面起步也很早。一方面,义乌市政府始终把强化市场主体的教育培训,提高经商户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经常性地在广大经商户中开展普法教育、诚信教育,不断增强经商户依法经营和诚实守信意识;开展外贸、外语、经济、金融、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培训活动,着力提高经商户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义乌市政府把培育和吸纳更多的外资主体作为义乌走向国际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工商和外经贸局各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为外商合法权益着想、为义乌长期发展着想的原则,采取“无禁则入、有需则让”的方针,实现外商的合法准入。到2010年底,义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数已达3 008家,[7]常住的外商人数在2万人左右,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结构。
三是善待市场主体,吸引更多经营人才。义乌市政府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他们制订的具体政策能充分为群众利益着想。在市场培育初期,为确保大多数经营者有利可图,义乌对市场经商户采取了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的五项扶持政策。[3]在市场正常发展时期,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投资者以合资、联合经营、特许经营等形式展开合作,让内外资得以同台竞争;通过在政策上对本地和外地经商户一视同仁,并想方设法帮助外地经商户解决户籍、购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以鼓励外地经商户到义乌安家落户。在市场持续繁荣的今天,义乌市政府还在为不断降低经商户的经营成本绞尽脑汁。如2005年,义乌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市场发展、促进市场持续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国内外商品交易成本最低、信用最好、信息最灵、手段最新、服务最佳的现代化市场。[3]义乌市政府周到的考虑,使得经商户在义乌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大干。
四是培育市场主体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在培育市场主体的过程中,义乌市政府还看到了单个市场主体的局限性——分散、规模小、缺乏抱团作战的意识,认为这样的市场主体是难以满足市场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良好的商业信誉的要求的,因为商人无一例外是利字当头的。而把维护市场信誉的责任完全交由人力有限的政府显然也是行不通的。为此,义乌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采取了非常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在市场组织和管理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自律性的行业协会组织。从1986年1月成立首家行业协会——建筑行业协会开始,到2008年行业协会发展到300多个,[8]这些由政府市场管理部门倡导、发起或组建的协会组织,不仅在市场经商户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方面架起了一道便捷的桥梁,而且还带领本行业抓住机遇,有效保护和促进了经商户的利益,并通过紧紧围绕价格、质量和品牌三者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为促进市场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科学规划、有效监管市场体系,护航义乌市场的创造活力
市场主体的活力自然离不开市场。在义乌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创造性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市场建设、市场秩序规范、市场服务功能完善方面下足了功夫,真正做到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使得在发展市场的区域位置、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义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市场主体创造活力的持续喷发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一是建设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从20世纪80年代初冒着政治风险开启小商品市场到始终视市场为生命力,对市场进行科学规划,正确定位,义乌市政府高瞻远瞩的政策引导使义乌在各个关键性环节,都能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实现市场的升级换代。义乌市场创建之初,政府瞄准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商品短缺的时机,将义乌批发销售市场定位于面向农村市场。市场定位的准确,使义乌市场成功地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专业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政府引导市场在巩固农村市场的同时,把市场定位于瞄准城市工薪阶层,义乌市场由此逐渐壮大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求逐渐饱和的现状,义乌市政府又及时地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义乌市场也由此演进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
在不断推进产品定位升级的同时,义乌市政府也在不断推进小商品市场的升级换代。小商品市场经历了五次搬迁、十次扩建,目前,市场组织形态已演变成现代化、商场化、国际化的新型专业市场,市场的功能也在不断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市场的交易方式也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逐渐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方式演变。
不仅如此,为了使义乌小商品市场能始终保持优势地位,义乌市政府早在1993年就制订、实施了“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义乌市场带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前店后厂”的义乌模式由此启动,并逐渐建立起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随后,政府又想方设法,积极推动各项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最终把义乌打造成了融小商品生产、交易、会展、物流、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市场王国。
二是规制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义乌市场兴旺发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经商户的市场经济意识浓厚。但经商户出于利益考虑,难免存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局限性。因此,若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经商户进行约束,任市场自由发展,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其在全国小商品批发市场体系中逐渐丧失有利的竞争优势;而如果对经商户约束过多甚至行政干预,又势必会影响到经商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此,义乌市政府按照先搞活、后规范的思路,采取了市场“管办分离”,摊位有序“合法流转”、交易区“划行归市”以及整个市场“质量立市”等措施,成功地处理好了繁荣市场与规范市场的关系,促进市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一,“管办分离”,掌控市场主动权。从1982年开启第一代市场发展到1993年,义乌市场已经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了。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义乌市政府迅速对市场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果断实行“管办分离”,成立了政府控股、民资参与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使市场企业化、民营化,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活力。在随后兴建各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区,以及市场的硬件建设、配套服务、物业管理等一系列的市场开发建设中,都由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市场主办者负责。当然政府通过对商城集团的控股,始终牢牢控制着整个小商品市场发展的主动权。“管办分离”的管理方式既避免了政府干预太多的局限,也避免了类似其他地方完全由民资建设的市场想急于收回投资、只顾牟取眼前利益的不足。
第二,“合法流转”,规范市场摊位管理。由于经商户众多,市场摊位有限,摊位转让出租就不可避免。开始时,市场管理处对经商户私下转让出租的行为是禁止的,认为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但是由于经商户采取隐蔽的方法出租和转让摊位,管理处要阻止和查处难度很大。而且,在摊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摊位通过出租、转让的方式转移到经营能手手中,不仅能提高摊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还能保住市场的人气,促进市场经商户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市场管理处最终改变初衷,变禁为导,使摊位流转变成了受法律保护的行为。
第三,“划行归市”,布局市场行业。9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场管理处在政府支持下对市场摊点的发展格局进行了规划,实行了按商品类别“划行归市”的规范化管理。先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色,划分出农贸、副食品、服装、棉布、小商品五大市场,然后又对同一市场内部的商品进一步细化分类,将同类商品集中安排在一个地方经营。但这项举措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并不被经商户认可,他们觉得同类商品摆放到一起,价格透明度太高,利润空间就比原来少多了。直到经过三五年的严格操作,市场的充分竞争使市场集聚效应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以后,经商户从中尝到了甜头,他们才真正理解了政府“划行归市”的做法。
第四,“质量立市”,提升市场信誉。义乌市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作用还表现在其对市场的严格管理上。义乌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小商品市场的声誉不仅事关经商户和各路客商,而且事关整个义乌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市场管理部门确立了“质量立市”的策略,以“谁砸市场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决心,严厉开展打假治劣活动,以维护社会公众和客商的利益。如建立健全打假举报机制,加强工商、技监部门的巡查监管,规定每个经商户必须挂证经营,规定产品必须明码标价,等等。通过不断开展创建“信用市场”的活动,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使义乌市场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产生因信用问题而导致的危机,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的美誉度。
三是完善市场外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义乌市政府并没有片面孤立地发展市场,而是在发展市场的同时,花大力气发展非市场要素,完善市场外部环境,包括整顿治安、规范联托运市场、通关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交通网络建设、信息化设施建设、会展设施建设及会展事业发展等。如通关设施建设方面,2009年,为义乌进出口市场服务已达7年之久的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正式升级为义乌海关,成为全国县级市海关的首例。义乌海关的成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义乌巨额外贸吞吐量的客观需要,极大地推动了义乌小商品出口事业的发展。再如在治安网络建设方面,义乌不仅有无处不在的电子眼,而且义乌还是全国惟一做到其所有的宾馆酒店与当地公安部门实行实时联网的城市。只要有外来人员包括外国客商进入义乌管辖范围,入住宾馆酒店,他的基本资料就会被相关部门有效掌握。义乌市政府不遗余力地为市场主体提供完善的配套要素的做法,使义乌市场得以保持了长久的竞争力。
总之,义乌市场正是拥有了敢为人先、勇抓商机的义乌经商户,并在以民为本、积极有为的义乌市政府的保驾护航下,才使创造活力源源不竭。
[1]义乌市统计局.2010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4-17].http://www.ywnews.cn/content/201104/17/ywnews_111404.htm.
[2]方清源,黄芝英.2010年义乌小商品城成交额突破450亿元[EB/OL].[2011-01-07].http://district.ce.cn/zg/201101/07/t20110107_22121484.shtml.
[3]浙江在线义乌特别报道组.义乌经验·政府篇:感受义乌市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EB/OL].[2006-05-15].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6/05/15/006619525.shtml.
[4]邵张旻子,陈科芳.市场翻译需求和翻译质量调查——以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89-93.
[5]刘丽琴.从“鸡毛换糖”到“贸易全球”——义乌小商品市场30年嬗变[J].中国市场,2008(47):18-22.
[6]吴军,万晓玲,吴志强.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解读“义乌经验”[EB/OL].[2006-06-07].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4444167.html.
[7]任仲发.义乌的外企代表机构突破3 000家[N].深圳特区报,2011-01-25.
[8]admin.义乌行业协会名录[EB/OL].[2009-12-23].http://www.153w.com/viewnews-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