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接言语的类型、策略及理据*

2011-02-20钟晓涛余泽超

关键词:语码听者面子

钟晓涛, 余泽超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对日常语言稍加观察,不难发现人们往往不是直陈己见,而是借助某种方式间接地表述,这种“拐弯抹角”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中称为“语言的间接性”(linguistic indirectness)或间接言语(indirect language)。间接言语往往通过各种修辞达成。如:

(1)我爸对我发胖一事云:没有韩红的命,还得了韩红的病。(反讽)

(2)A:小王,听说你要请我吃糖,是吗?

B:哪里,哪里,八字还没一撇呢。

A:我来当红娘怎么样?

B:如果你真的当了月下老人,我可要请你吃十八蹄呢!(隐喻)

那么,言者为什么要间接地表达思想而不直截了当地遣词达意呢?庞建荣认为人们选择模糊(vague)的表达方式一是出于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二是出于效率原则 Efficiency Principle)。[1]50然而,她并未清楚地陈述间接与模糊的区别。事实上,间接侧重于言者的语言使用方式与策略,模糊则是间接语言作用于听者的结果。模糊既可产生于间接言语,也可产生于直接言语。本文从几大语用原则与间接言语的关系入手来归纳间接言语的语用类型与语用策略,探讨间接言语的动机与理据。

一、间接言语与经典语用原则

间接言语与各大经典语用原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遵守或背离语用原则均可引发间接言语。以下着重讨论背离合作原则与遵守礼貌/面子原则所产生的间接言语。

(一)背离合作原则的间接言语

合作原则[2]是洞察众多语用现象的一大有力工具。我们常见的间接言语之一便是基于对合作原则的各个准则(maxims)的违背。例如德国外相(FMG)在回答英国广播公司某记者提问时,是这样回答的:

(3)BBC reporter:Will Germany veto against the resolution to attack Iraq?

FMG:We’ll stick to what we believe is right.

外相的回答违背了数量准则与方式准则,由此产生的间接言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则表明不愿透露德国政府对此决议的态度,二则为德国日后对此事件的立场留有余地。合理地使用间接言语能减少对所说话语承担的责任程度。

(二)遵循礼貌/面子原则的间接言语

在众多的间接言语使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礼貌的考虑。人们为了保持、维护或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倾向于选择礼貌的间接言语;同样地,人们也会有意使用礼貌的间接言语来取代可能引发冲突或不快的直接言语。Leech[3]、Brown和 Levinson[4]都从语用角度来审视礼貌现象。在他们看来,礼貌是说话者为实现各种不同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或一组策略。我们分别阐述遵循礼貌准则及面子原则的间接言语。

1.遵循礼貌准则的间接言语

Leech的礼貌原则及其准则通俗地说就是“多予人利益、少为己谋利”,核心要素在于听者导向(hearer-oriented)。以听者为导向是促成成功交际的最根本要素。例如:一名部门经理没有得到期盼中的晋升机会,公司经理不想使其过于沮丧,这样劝慰她:

(4)You’re too valuable where you are.If we were to offer the job,we would lose the most valuable marketing manager we’ve ever had.

公司经理遵循了赞誉准则:“你对市场营销部门太重要了!”“如果你不做市场营销,我们将失去有史以来最好的市场营销经理!”这一间接言语既抚慰了本已非常沮丧的下级,也极大地挽回了她的面子。

2.遵循面子原则的间接言语

礼貌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面子”。面子包括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表现为一人渴望被他人接受、喜欢、尊重或欣赏,后者则体现在一人渴望不被他人强加意志或想法而能自由地行事。理想的交际是每个人的面子都得到维系。然而,日常交际中还是存在很多可能危及言者或听者面子的言语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为了维系言者自身面子及减少言语对听者面子的威胁,言者往往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补偿(redressive)措施以恢复威胁面子行为潜在的破坏力,而最常见的补偿措施是运用记录在案的(on record)及记录外的(off-record)的礼貌策略。庞建荣认为记录外的言语行为都是间接言语行为。[1]72-73在她看来,记录外的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四类:1)违背质量准则地使用自相矛盾(contradictions)、修辞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s)、隐喻、反讽的间接言语;2)违背数量准则地使用重言(tautologies)的间接言语;3)违背关系准则地使用谚语、预设及避免直接涉及目标者的间接言语;4)违背方式准则地使用模糊语或委婉语的间接言语。

庞氏的分类基本涵盖了适用于间接言语的修辞手法且与合作原则有机结合,这对我们深入了解间接言语的实现途径/策略大有裨益。综合来说,言者使用间接言语的策略主要有:1)修辞策略,包括自相矛盾体、修辞问句、隐/转喻、反讽、重言、谚语等;2)语用策略,包括语用预设、避免涉及目标者、使用模糊语、委婉语等;3)语码转换策略:主要为规避第三方介入而使用的间接言语。鉴于修辞策略引发的间接言语已多有研究,我们着重探讨间接言语的语用策略及语码转换策略。

二、间接言语的语用策略及语码转换策略

(一)语用策略

间接言语的语用策略通常表现为:言者通过语用预设、避免直接涉及目标者、模糊语或委婉语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的定义为:如果一句话S只有当命题P是交谈双方的共有知识时才是合适的,则S在语用上预设P。语用预设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合适性(felicity)及共有知识。[5]言者旨在通过预设说服听者接受自己间接、隐含的观点。如小布什在接受共和党提名演讲中有这么一句:

(5)This nation is daring and decent and ready for change.

后来伟翔说:“或者你是太寂寞了,不然咱们要个孩子吧!”我没想过这么早要当孩子妈的,可是,或者他说得对。

小布什通过赞誉美国人民为“勇敢”、“体面”来拉近自己与选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预设他们期望改变(从克林顿的性丑闻、作伪证等阴影中走出来)。这样的预设有利于小布什说服选民支持他,让他赢得与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戈尔的选举之争。

2.避免直接涉及目标人

避免直接涉及目标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转向非目标人以吸引目标人;二是赋予目标人联想的线索,这样双方的面子都得以保全。例如,Tom想请John(Mary的好友)帮忙搬下重包裹,可由于自己与John关系间疏不便直接请求,于是转而求助于Mary:

(6)Mary,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this parcel?

Tom明知Mary搬不动而不直接求助于John,原因在于他害怕John会拒绝,也可能是因为John并没义务帮他。求助于Mary既赋予了John帮或不帮的自由,也不至于因直接求助遭拒引起的尴尬。又如小布什在描述伊拉克时,并未使用咄咄逼人的语词,而是以间接的方式赋予听者联想的空间:

(7)In one place—in one regime—we find all these dangers,in their most lethal and aggressive forms,exactly the kind of aggressive threat the United Nations was born to confront.不费多思,小布什暗指的地方是伊拉克,暗指的政府是萨达姆政权,而他认为彼时伊拉克所存在的“危险”、“威胁”为联合国宗旨所不容,这为其出兵伊拉克提供了“合法外衣”。

3.模糊语

模糊语是指存在诸多临界意义(borderline)、语义不明确(indeterminacy)或不精确(lacking specification)的言语。临界模糊语也称连续统模糊语(continuum vagueness),比如我们常见的评价性形容词“高、矮”,“冷、热”,“好、坏”,等等。语义不明确或不精确是指运用人们难以断定明确/精确意义的语词,如“proper”、“whenever”、“很”、“比较”等。2011年7月19日《解放军报》刊发的题为《“模糊语”到底模糊了什么?》中有此一例:

(8)“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下一步有待提高……”

“种种原因”是什么原因?“有些方面”是哪些方面?“一定程度”是多大程度?“有待”得待多久?显然,这些模糊语都有推诿责任、打马虎眼之嫌。我们同意该文作者的观点:行文办事应当慎用模糊语;当现实需要我们指明何人何事时,就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

诚然,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言者对没有充分把握的事情使用模糊语言反而会更精确。此外,使用模糊语可以礼貌地缓和尴尬局面,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实现交际目的。请看下例:

(9)A: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o much.

B:Your presentation makes me feel a little too—you know what I mean.

谈判双方并未直截了当地批评对方的方案偏离自己的预期,而是使用“恐怕不是很”、“我也有同感”、“你明白我的想法”等模糊语婉转表达自己看法,这样双方的面子得以保全,交际也得以维系。

4.委婉语

人际交往中,人们经常运用含蓄、婉转、无刺激性的语言淡化或排除各种令人不愉快的联想,增加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的可接受性、认同性和得体性。委婉语的功能有:避讳功能、避俗功能、礼貌功能、幽默功能、掩饰功能。[6]不难发现这五大功能有相互重叠之处。委婉语的礼貌功能是指:使用委婉语可以起到维护言者、听者或双方面子的作用。例如某医生对一名晚期病人说:

(10)Perhaps you’d better 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

医生用委婉的语言避讳直接言死,既显得自己文雅得体又维护了听者的面子,使病人更易接受事实真相。

(二)语码转换策略

上述间接言语涉及的多为言听双方,事实上交际往往会涉及第三方(无论沉默还是加入对话)。因第三方的存在而使用的间接言语,大多涉及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语码转换主要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以及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的作用。于国栋认为语码转换者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如借用英文“clone”谐音“克隆”来取代繁琐的表述“无性繁殖”)、心理动机及社会规约(主要为文化规约)。[7]三者中,社会规约占据了语码转换的主体位置。顺应社会规约的成功交际者通过语码转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请看三名精通英语的中国人在火车上的一段会话:

(11)A:去澳大利亚都看了些什么?B:啊!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太美了!

C:有没有去看Stripper?

B:Frankly speaking,yes.… Oh,amazing…

三人都清楚在国内公共场合谈论有关脱衣舞女之类的话题是有悖中国文化规约的,因此C与B先后顺应这一规约,利用语码转换有效地把在场的多数不懂英语者排除在交际之外,以免招惹非议。

三、间接言语的理据

人们对间接言语的理解有不确定性,甚至还会产生误解。因此,间接言语与直接言语相比存在更大风险(risky and costly)。但是,人们还是经常使用间接言语,因为它在社会交往中担负着“润滑剂”(如促进和谐、遵循礼貌、保全面子等)的作用。Thomas列举了交际者普遍使用模糊语/间接语的原因:1)增强趣味性(interestingness);2)增加言外力(illocutionary force);3)实现多竞争目标共存(competing goals);4)出于礼貌或面子。[1]50趣味性固然可以起到增强言语修辞效果的作用,然而人们使用间接言语更多的是为了增强言外力,实现多竞争目标共存,抑或出于礼貌/面子。[8]下文分别阐述间接言语的言外力及多竞争目标共存的实现。

(一)言外力

通常,使用间接言语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强言外力的作用。例如,英国政客Neil Kinnock男爵1990年11月在评价撒切尔执政时期的英国经济时如是说:

(12)We had problems at the beginning,problems at the end and an economic miracle in the middle.How does she explain that?

不难发现男爵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批评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经济状况:执政伊始,英国经济一团糟;在任期间经济好转,可称之为经济奇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下台时英国经济重又回落,回复到她执政前的问题重重。显然,本例的言外力要比平铺直叙大得多。

当然,并非所有的间接言语都比直接言语具有更大的言外力。在曹禺的名作《雷雨》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讲的是四凤因怀了周萍的儿子而请求母亲让自己和周萍一起生活:

(13)1)“妈,我只好先离开您了。”

2)“(死命地退缩)妈,您不能这样做。”

3)“(哀求)妈,您愿您的女儿急得要死在你的面前么?”

4)“啊,妈妈!(晕倒在母亲怀里)”

5)“(口渐张,眼睁开,喘出一口气)啊,妈!”

6)“(叹出一口气)妈!”

7)“(抽咽)我,我——(放胆)我跟他现在已经有……(大哭)”

母亲因为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兄妹而死活不同意两人私奔。四凤由于未婚先孕也不敢直接说出私奔理由:请求从间接到直接,言外力从弱到强,直到最后才放胆承认自己已经与周萍怀有一子。

(二)多竞争目标共存

使用间接言语可以实现多竞争目标的共存。例如美国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既如实反映真实情况,又顾及其心理健康、承受能力,使用间接言语来缓解直接言语的冲击,从而实现批评与教育并举之目的。请看下例:

(14)1)He is lazy.(直言)

2)I’m afraid he has to exert himself in his study./He’s sure to go far if he can use his resources fully.(曲言)

曲言“恐怕他在学习上对自己得施加压力”或“若能充分发挥才智,他肯定学得更好”,既预设了“他先前对自己施加的压力不够”或“他先前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智慧”这一事实,又避免了赤裸裸的批评可能会给该生带来的心理伤害,可谓“一言两得”。

本文从语用角度较为系统地审视了语言的间接性,归纳了日常交际中常用间接言语的类型、策略和理据。我们发现:间接语言的使用与各种语用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间接言语的言外力并非一定优于直接言语;过分遵循礼貌原则而不顾其它社会因素也会使交际双方陷入窘境。语言是复杂的,间接语言则更为复杂,诸如间接程度的测定、[9]间接言语与直接言语的言外力区别等,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

[1]庞建荣.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C]//Cole P,Morgan J L.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131-149.

[4]Brown P,S C 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2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1987:256-289.

[5]Levinson S C.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J].国外语言学,1986(1):29-36

[6]孙敏.英语委婉语研究的语用功能维度[J].外语学刊,2007(2):125-127.

[7]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22-27.

[8]何少庆.从译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看辅助翻译工具的应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2):101-103.

[9]侯国金.言语间接程度的测定[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66-72.

猜你喜欢

语码听者面子
没事,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倾听者
道听途说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面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面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