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对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的指导
——以“第四纪环境学”课程为例

2011-02-20赵秋月魏明建王均平

中国地质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研讨建构

赵秋月,魏明建,王均平,周 锐,宋 波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建构主义理论对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的指导
——以“第四纪环境学”课程为例

赵秋月,魏明建,王均平,周 锐,宋 波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本文以“第四纪环境学”课程为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并结合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其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讲授与探究式研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地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选修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第四纪环境学;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

一 、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模式的一种具体形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建构主义思想。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中,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1)知识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而不是学习者被动接收的;(2)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以原有知识经验为背景,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建构的过程。这一观点可以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高的能力殿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已有的旧基础知识作为要讲的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知识传递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要引导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探索新知识,形成新认识,取得新进步。

在我国,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被地理教师普遍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校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推进学科发展和培养科研人才两个基本任务,结合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高年级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

二、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特点

在高等师范地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将“第四纪环境学”列为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部门地理学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地理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第四纪环境学”教学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范畴,促使学生在第四纪环境学的学科体系范畴内自主进行学习,拓展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第四纪环境学研究第四纪期间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演化过程,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机制,以期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学习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应用于第四纪这个特殊的时段,综合考察第四纪地层、第四纪生物界、第四纪气候变迁、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第四纪年代学及其中遇到的机制性问题、关键性的学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任务驱动”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基础知识学习、凝练观点,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创设”、“协作”、“会话”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是适于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一种选修课教学模式。第四纪环境学的教学一改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基础知识部分由老师讲授的方式,在此过程中,适当地进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尽量使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认识到他所学习的知识是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在关键性学术问题上采取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大量设置课堂研讨环节,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课上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课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上再交流研讨,在此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撰写出来,借以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表达学术观点的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来源,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学生利用课上参观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及其地层,课后参观孢粉实验室,使学生了解孢粉提取、分析、鉴定的过程,及其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学习如何学习。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是使教师融入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补充知识、提供思路等方式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一改“由因导果”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采取“由果溯因”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是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各学习小组讨论以前,可以适当地播放些与研讨主题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这种优化组合能全面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渠道地形成感知材料,通过文献资料、图像符号、声音信号等语言与实践联系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研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者,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同学,尤其是那些不爱说话、不爱发表观点的同学,要多多引导、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三 、建构主义理论对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的指导

1.情境创设—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情境创设是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融入情境,在情境中自主进一步发现、解决问题。科学问题的提出常与情境相伴而生,如何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尝试中探究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是学生能否有效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活动,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自主学习知识的目的。也就是通过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引领指导,使学生建构认知结构并运用所建认知结构,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

第四纪环境学中有一章内容讲第四纪年代学,主要内容是介绍第四纪地层测年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年代学法、放射性同位素法以及其他测年方法。介绍测年方法时,可以展示一些测年材料,比如古陶器、瓷器、燧石石器等考古器物,以及第四纪火山沉积物、黄土沉积物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获得各种主要的测年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测年优势,综合考虑创设情境下的具体某种测年材料的测年方法。通过这一情境,可以告诉学生测年技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相关视频、音频或图片文字等资料,丰富的感官资料,可以使学生虚拟体验具体的测年过程,并在基础上探讨测年技术在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构造活动等研究和大型工程场地地壳构造稳定性或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结合本教学团队的优势,帮助那些对第四纪年代学感兴趣的学生体验释光技术在第四纪年代学中的应用,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深层次地理解第四纪年代的知识。在STS教学情境下,引导选择其他测年技术的学生自主探究不同测年技术的原理、适用的年代范围和对样品的要求,以及各种方法目前存在的缺陷等。让学生在同化-顺应-平衡的循环中,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此外,还可以就世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情境,例如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说明全世界都在关注全球变暖,这部分资料就适合讲解以地球外动力为主导(太阳辐射、行星因素、轨道要素等)的气候环境演化规律或人类作为第三种营力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内容,可以有选择性地列举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不同学者、政治利益集团之间对全球变暖的不同看法。例如,有的人同意全球正在变暖,有的人不同意,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不同素材作为所持观点的支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认为全球正在变暖的人当中,对于变暖的原因又有分歧:有人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有人认为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还有人认为二者兼有。对于类似这样有争议的问题,就可以逐步引导各学习小组深入探究。并且,全球变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研究气候环境的替代指标也不相同,因而可以就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同样,像对于第四纪下限的争论(理论来源、证据等)以及讲到人类作为第三种营力对环境的影响(关于人类的起源地有人类南亚起源说、非洲起源说等多种说法)时,都适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另外,如果学生对其他某一专题感兴趣,也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

2.协作和会话—在研讨中探索问题

协作和会话是探究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通过协作和会话共享学习者之间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使思想交流与碰撞,其主要途径是课堂研讨和课上的学生研讨会,除此之外还有开展地理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积极推进研究生参与助课等。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并且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还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纪环境学教学中的网络学习平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师的指导和讨论支持系统的帮助下,学习者围绕某一个主题或中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通过互相争论来不断的建立和修正原有的认识。网络上实现讨论学习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最简单实用的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网络学堂,学生可以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和评论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查看。这一过程中,由于研究生平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而且平时承担一部分第四纪环境学的教学工作,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对自然地理的综合性有较好的把握。本科生通过与研究生之间的质疑和讨论,能够提高知识意义建构的效率。而且,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与会话,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锻炼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进取心和自信心。

3.意义建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意义建构是学生完成“协作”、“会话”后形成新认识,取得新进步,将原来知识结构体系扩充的过程,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就是对当前所学习内容的认知结构。意义建构是存在于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课程的环节使学生将其认识表达出来,这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口头的表达(学术探讨)和书面的表达(论文)。只有能够将自己获得的新认识表达出来,才能参与到交流中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研讨和撰写论文来实现,配合合适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除了获得基本的第四纪环境学知识外,还要在宏观上抓住其本质,即它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理事件、地理过程及地理格局变化等综合地理问题的学科。学生在通过前面的阅读参考文献、查找相关内容、理顺知识脉络后,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就他所研究的这一专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论文,既培养了科研能力,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四、总结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讨式研究型教学,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较为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一般适用于高年级的大部分选修课。

[1] 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

[2] 魏明建.高师地理专业“第四纪环境学”教学改革—尝试探究式教学、建设研讨型课程[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15-117.

[3] 周锐,魏明建,王均平.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考核办法的改革实践 ——以“第四纪环境学”、“全球变化研究”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2):21-25.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for Research Teaching Style——Taking The Course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 as an Example

ZHAO Qiu-yue, WEI Ming-jian, WANG Jun-ping, ZHOU Rui, SONG Bo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course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 as an example, the use of constructive theory and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in the course can be applied to analyze its inquiry seminar teaching mod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will help train seni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Combining lecture with discussion by inquiry-based teaching methods can guide students self-study, complete dynamicly of knowledge for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This teaching model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fl exi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meet the undergraduat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as an elective teaching mode has some replicability.

quaternary environment;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dependent study

G642

A

1006-9372 (2011)03-0019-04

2011-04-25。

赵秋月,女,2010级硕士研究生,自然地理学专业。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研讨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