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课文一法:自由提问,合作探究
2011-02-20廖朝安
廖朝安
渗透课文一法:自由提问,合作探究
廖朝安
新课标下,怎样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渗透课文,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以两个具体的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案例1以探究“水生嫂的名字”为由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渗透文本,解决了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问题;案例2通过对“蛙声蝉声”的讨论,巧妙地解决了写作技巧、情感变化以及材料安排等问题。
渗透 自由提问 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突出三大重点——创新性、时代性和差异性,要求我们的教学课堂紧密结合时代生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倡导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体现新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素养呢?笔者认为,“自由提问,合作探究”,是渗透课文、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体操作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后,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问中,会冒出一些灵感的火花,教师敏锐地抓住这“火花”,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与惊喜。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水生嫂叫什么名字?
《荷花淀》教学中,学生充分阅读后提问时,一个学生小声冒出一句:水生嫂叫什么名字呀?众学生先是惊异,接着纷纷议论起来。这正和我的设计契合,于是借势诱导:同学们,这个问题我正想和大家探讨呢,请大家根据文章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联系祥林嫂也没有名字这一现象,一同探讨探讨,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老师不时也加入学生的探讨中,几分钟后,学生陆续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认为水生嫂没有名字和祥林嫂没有名字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祥林嫂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地位低下,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只好跟随自己的丈夫叫“祥林嫂”;水生嫂也一样,她虽然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但她毕竟是旧时代的人,从小就没有名字,就算有也是什么“花儿”“翠儿”的,嫁给水生后,也就只能叫“水生嫂”了。
生2:水生嫂以前应该是有名字的,可能是她嫁给水生后,因为水生是当地的游击队队长,名气比较大,人们为了叫喊方便,也显出亲热,就叫“水生嫂”了。如同现在有些人叫“局长夫人”“书记夫人”一样吧。(众生笑。)
生3:我不同意生1的观点。虽然水生嫂生活在旧社会,但她的思想觉悟,受的教育等不是祥林嫂能比的,她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她的深明大义,她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由以前的默默支持到自己也参加),都说明她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
生4:水生嫂和祥林嫂的叫法,在形式上看似没有区别,但本质上是不同的。祥林嫂没有名字,可能是从出生就没有,即使小时候有名字,但嫁给卫家后,也因为当时的封建世俗,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而不叫她的原名了;而水生嫂是不同的,她没有名字,完全是作者有意这样写的。
师:“有意”不给她取名字?这说法新鲜,能说说理由吗?
生4:反正我觉得是为了表达什么,具体的我也还没有想好。
师:我也赞同是作者有意这样写的,到底为什么呢?这里可有“文章”的啊,大家可以联系主题去思考。
生5:我以为作者是为了艺术需要而故意不写名字,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主题:全民抗战的主题。试想:连一群不知名的妇女,都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投入到了抗敌战斗中,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士。作品就是运用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来体现这一主题的。
师:分析得很好,给他掌声!但老师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看到的作品、影视剧中,这样取名的人物还有吧,能举两个吗?
生6:《铁道游击队》里有个叫芳林嫂的。
生7:还有《沙家浜》里的阿庆嫂。
师:很好。从这些名字现象中,似乎可以看出点什么共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研究一下旧社会中国妇女的名字,写一篇小论文。下次我们再交流讨论,好吗?
案例2:《荷塘月色》中关于“蝉声蛙声”的讨论
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说“这时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难道这些蝉和蛙在开始时不叫而直到此时才叫吗?
问题提出后,老师和学生都惊呆了。老实说,我教过多遍《荷》文了,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有学生问过。我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学生动了脑筋,发现了“新大陆”,担心的是自己能否解答这个问题。于是只好先让学生合作探究,趁机自己也思考一下。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连老师都不曾想过,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看书讨论,但没有以前的热烈,老师多次点拨(联系主题、作者情感、写作技巧)后,有学生大胆发言:
生1:蝉声和蛙声肯定一直就有的,只是作者开始在欣赏荷塘的美景,没有留意吧。
生2:这样理解有些牵强,虽然作者开始欣赏荷塘美景,那声音肯定也是听到的。我以为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失落寂寞的心情,用它们来作对比。
生3:作对比不恰当,应该是衬托。用有声衬托无声,就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的写法。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还有其他的理解吗?能否联系作者情感变化过程谈谈?
生4:作者开始想竭力求“宁静”,使自己“超脱”,这样就不能写有“声”的景象了。但后来他在荷塘月色中“求宁静而不得”时,就用“蛙声蝉声”来过渡联想到江南。
师:那么说,这样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5:应该有这样的作用。前面写作者由“不宁静”——寻找“宁静”——暂时得“宁静”,但现实生活是不让他宁静的,作者也知道,荷塘给不了他想要的宁静,所以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表明作者写荷塘暂告结束,下面写回忆江南的采莲事情。
师:同学们真能干,分析得很好。这的确是“神来之笔”,有了“蝉声和蛙声”,荷塘的宁静就没有了,作者心中暂时的“宁静”就被打破了,以此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失落与孤寂,但作者还不甘心啊,还想得到“宁静”啊,怎么办?眼前不行,就从古代找吧,于是联想到了江南的事情。很巧妙的过渡啊!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所写的主要景物——荷塘月色、六朝、江南,有没有内在联系?
生6:有。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情。
师:能详细点吗?
生7:作者因为现实的混乱而“不宁静”,为了求得“宁静”,作者于夜深游荷塘,但荷塘也不能让他真正的“宁静”,于是想到了六朝、江南。其实,这些都是作者为了逃避现实、寻找“宁静”在时间、空间上安排的场所。
师:不错,不错!一个新奇的问题,经你们聪明的大脑这么一过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很了不起。(众生脸上满足的笑容)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动脑”啊!
案例1,教师抓住了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问,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在学生的探讨中解决了几个主要问题:1.水生嫂的形象与作品的主题;2.水生嫂和祥林嫂的比较;3.写作的技巧;4.课外实践探究。与传统的教法相比,不但节约了时间,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表达、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案例2以一个小问为切入点,解决了作品写作技巧(对比衬托、过渡、联想)、作者情感变化以及巧妙安排材料等问题,避免了传统教法中的琐碎、繁杂、无趣,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堂效率自然就事半功倍。
重庆市求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