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注重文本学习
2011-02-20陈光莉
陈光莉
阅读是中考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达50分,可称半壁江山,可是学生往往在这块上把握不好,导致失分过多,影响中考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呢?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重文本学习。
然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是我们的课堂就成了老师们玩花样的温床。一堂课上有唱的、跳的、读的、写的五花八门,热闹喧天。但是不管你如何的“标新立异”,若不注重文本内容的建设,即使表面热闹非凡的课堂,其实也相当的萧条、空虚。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茅盾的《白杨礼赞》的时候,先用10钟阅读,再用10分钟归纳内容,5分钟讨论主题,这样25分钟后就是拓展阅读,拓展到赞美顽强精神的诗歌、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歌曲等,这样教学的内容就逃逸了,教学的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
走进文本,细读细品,深入发掘其精髓,读出“我”的感受来,这永远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任何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基础。像《白杨礼赞》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把它上成鉴赏课,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美、结构美和象征美中,并把它作为一个例子,构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那就好了。
课堂教学的一切努力都是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中心的,语言、语言的表达、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些都是必须从文本中踏实学来的。那么注重文本教学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一、力求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原有作品的灵魂,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它,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新发现、新见解应建立在对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但是检验一个人阅读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后的创新。
二、要在领悟语言之妙上下功夫。
离开语言再好的思想内容将不复存在。因为我们的语文就是我们民族的语言,我们的语文呼唤的是“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训练思维,传承文化的场所,而不是各种知识、信息的集散地。领悟语言之妙,首先要懂得具体的语言所表达的、概括的、揭示的到底是什么。
比如,我在上《白杨礼赞》一文时,我要学生首先阅读全文,并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学生阅读后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作者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之色,非常准确、贴切。又用“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一比喻,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黄土高原的平坦、广阔、雄壮、伟大。第七自然段中先用“好女子”与“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鲜明特征。再用四个反问句构成的排比句,层层深入、酣畅淋漓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可见文章文质兼美,作者别具匠心,学生心领神会。
三、在精心研究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确定教学思路。
文本教学应该有一些科学的艺术思路,如果教师在把握文本思路的前提下巧取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就便于学生把握文本,把握教学的内容。完全不顾文章的思路来引导学生阅读,或只是抽出几个问题来问一问,到后来难免支离破碎。同时,在按文本思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突出重点,详略得宜。比如上《白杨礼赞》一文,教师就可以抓住景美、形美、神美、象征美的思路来教学,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就更清楚更透彻。当然,文本不同,教学思路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安排,都应该做到线索清晰,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切实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深入钻研整个单元,切实把握单元内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巧妙设计教学安排,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活动的环境。
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创造性阅读一定要准确完整地掌握人物的性格,只有这样,以人物为基础的创新才不会扭曲人物的性格和背离性格发展的逻辑。
环境又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特定的环境给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阅读作品应当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把自己设身处地地作品中的环境中去体会、感悟、思考、发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实现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