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谈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11-02-20陈亦蓉
陈亦蓉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谈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陈亦蓉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笔者以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诵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音读、意读、美读三个阶段,能让学生深入地领会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魅力。
古典诗歌 诵读 音读 意读 美读
诵读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由汉语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手段。柯蓝有句发自心底的话:散文诗的生命在于朗诵。这句话看似很通俗易懂,但实际它揭示了散文诗的创作规律和发展方向。而与之相通的兼具着意境美与情趣美的古典诗歌也同样需要用“诵读”去领略它的魅力,理解它的内蕴。理解了才能更好地传承古典诗歌这一宝贵的文化。笔者在利用诵读进行古典诗歌的教学中体会到诵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感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三个环节的诵读,分别发挥了三方面的不同的作用:
一、音读诗歌,轻推理解诗歌的大门
音读诗歌,主要是指让学生读准字音,处理好句中停顿,把握好诵读的节奏、速度、语调和语气等,这能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打下基础。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是文言,因此,诗歌字面上就可能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读音,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是读“jiàn”呢,还是读“xiàn”呢? 读“jiàn”作“看见”来理解,读“xiàn”则作“出现”来理解,两种不同的读法会造成诗句含义的变化。若作“出现”理解,似乎违背了客观性,南山客观存在;也与情景不符,前句“采菊东篱下”作者是低着头的,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南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是自然之理。因此,南山不是悠然“出现”的,根据诗歌的语意,此处当作“jiàn”来朗读。而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初次接触一首诗时就会产生疑问,教师在“音读诗歌”这一个环节就应该给予学生指导,并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帮助他们开启理解诗歌的大门。
此外,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以及长短不一的杂言,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不同的停顿方法,而不同的停顿则会造成诗句内涵的变化,所谓不要把诗句“读破”,指的就是正确的断句,如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和“而”都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来理解,而非“代词”和“连词”,因此停顿时应读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正确停顿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学生在正确把握诗歌的读音和停顿时的思考,既能帮助他们正确诵读,也开始了学生对古典诗句含义的理解。因此,音读诗歌,能引导学生主动伸出手,去轻推理解诗歌的大门。
二、意读诗歌,探寻诗歌的意蕴
意读诗歌,是解读诗歌的中心环节,就是指读懂诗歌。古代诗歌是高度概括的文学样式。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是指带上了主观情感的物象,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途径上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一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在传达怎样的内涵,需要学生反复体味,而帮助理解的途径还不应脱离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涵。
引导学生边诵读边想象,去体会诗歌的“空灵美”、“意境美”的美学特征,让诵读者自己去联想去补充,获得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欣赏愉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一个意境升华到另一个新的境界,一个新的思想高度。通过诗的意境引人入胜、激起情思、令人回味无穷。诗的“理趣美”的美学特征,蕴含的哲理与情趣,就能让诵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受到启发,得到教益,赏心悦目,给心灵以启迪和震撼。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韵之深;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单靠总结讲解,只是走马观花。对于学生来讲,那些体会、理解只是客观感受,很难转化为主观体验。
意读诗歌,要有多次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逐步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步深入。程瑞礼说:“若读得精而又思得深,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看来,诵读在思考的指导下,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其意象,体会其意境。古人不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嘛,可见,诵读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美读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
在读准了字音、节奏,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和情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来增进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情感的体会。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语言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更为精妙的是,通过这种语言形式把意境美表现出来了,美读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的过程,它不仅能“披文入情”,而且能读文出情。诗的“音韵美”的美学特征,因其语言高度凝练、极富音乐感,所以朗诵者感觉到能吟能诵,朗诵起来,悦耳顺口,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并更能引起听众思想感情的共鸣,欣赏陶醉。
美读是“读出来”的过程。“读出来”即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主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共鸣。美读与音读、意读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读,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有致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美读时,要指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可能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胳和作品的内涵。学习古代诗歌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通过多诵读、多美读、多品味,去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体验诗人体验过的世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通过美读,还能诱发学生忘我投入沉醉于情感世界;还能在这样的基础上,促进产生对诗歌的多元理解,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国的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这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沁人心脾的韵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单一地对学生进行讲评,机械地指导学生理解,让学生成为站在文化宝藏边上的一个远观的看客。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去,真正地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通过音读、意读和美读,逐步去理解诗歌的丰富的内涵,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欣赏诗歌那份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优雅、密丽质实的语言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