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校训英译
2011-02-20杨春花
杨春花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修辞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校训英译
杨春花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校训作为一种对广大师生的劝说艺术,同样具有修辞的三要素:信誉诉诸、情感诉诸和逻辑诉诸。在校训的英译中,译者不仅要忠实再现原文的语义,还要用最恰当的表达来再现原文的语言美。
校训;信誉诉诸;情感诉诸;逻辑诉诸;英译
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后来被教师和学子们代代相传,就成了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校训发挥着对外树立学校形象,对内激励师生的功能。从功能上讲,校训和修辞一样具有劝说功能——劝说广大师生遵循某一理念或精神。校训也是一种使说与写更有效的艺术。那么,从修辞的视角来研究校训的英译将更具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修辞的三要素,即信誉诉诸、情感诉诸和逻辑诉诸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校训的英译。
一、信誉诉诸——权威性
信誉诉诸基于说话人的信誉性、可信性,它通过说话人的态度和人品特征使听众相信其语言的真实性[1]116。为了使校训具有信誉诉诸,即权威性,中国大多数大学的校训都出自于儒家经典、古籍、名人题词和名言摘录。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
中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英文: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
该校训出自《周易》中的“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句式结构上来讲,该校训属于“二言八字”。原文结构简洁,字精意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指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寓指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2]。因此,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旨在激励广大师生要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德以报人、宽以待物。原译“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强调的是广大师生要自律并力求回报社会,未能充分再现原文的深远寓意。从形式上来讲,原译是“复合名词+连词+形容词+名词”的结构,未能充分再现原文的均衡美;从信誉诉诸来看,原译的命令语气较强,而劝说性较弱。因此,笔者将原文试译为:Self-enhancement meets no limits;Supreme virture knows no bounds。
大学校训不仅可以通过引经据典来增强其信誉诉诸,还可以通过语言本身来树立信誉度和权威性。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
中文: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英文:Strict Standard and Sufficient Effort
作为一所工科类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旨在激励广大师生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严格遵守规格,把功夫下到点子上。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3]。该校训通过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向广大师生揭示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真理,树立了校训的信誉度。原译用“and”将两个名词短语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并列关系,而未能充分体现二者的辩证关系。笔者试译为:Strict Standard Stands with Sufficient Effort。为了达到头韵的效果,笔者刻意选择了“stand”一词。
二、情感诉诸——以情动人
情感诉诸基于情感,它通过打动听众的情感世界,使其非理性地接受说话者的说服[1]116。校训为了具有“以情动人”的感召力,内容上讲究思想积极向上,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在选词用词上往往倾向于使用能发人深思、感人肺腑的词语。例如北京大学的校训:
中文: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英文:Patriotism,Advancement,Democracy and Science
校训是高度浓缩的语言,也是文化的负载。北京大学的校训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修身齐国平天下”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影响,“爱国”思想自古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情操。就教育事业而言,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学生努力学习,都是为了能报效社会、为国作贡献。广大师生在“爱国”的同时还要讲究“进步”。这种“进步”既是思想上的进步,也是专业技能上的进步。“爱国”和“进步”是对广大师生作为个体提出的要求,而“民主”和“科学”是对广大师生作为整体而提出的要求。中华民族自孙中山起,经过无数仁人志士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民主”和“科学”一直是广大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总的来说,北京大学的校训旨在激励广大师生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蕴涵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
英译时,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深刻含义的同时,还要选用最准确、恰当的词来再现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原文语言陈述规范、言简意赅,使用了四言八字,表达了四个方面的追求。原译选用了“Patriotism”一词,充分再现了原文的“爱国意识”,而“Advancement”一词则充分再现了原文的语体色彩。若将“爱国”译为“Love motherland”,那么原文的博爱变成了小爱;将“进步”译为“Progress”,原文的威严气势便荡然无存。因此,英译时,译者要字斟句酌,用最恰当的词来再现原文含义。
校训不仅可以从语言内容上“以情动人”,还可以从语言形式上“以美动人”。校训作为高度提炼的语言,不仅寓意丰富,而且具有修辞美,其英译也应该体现出以上特点。英译时,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含义,其次要忠实再现原文的形式美,这样才能在译文中充分再现原文的情感诉诸。校训中广为采用的修辞手段主要有对偶、排比、重复等手法。例如山东大学的校训:
中文: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英文:Noble in Spirit;Boundless in Knowledge
“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在中国文化里,“气”是构成宇宙和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有浩然”的“气”寓指天地间的“正气”,是从凝聚了正义和道德的人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浩然之气浩大、刚强而难以用语言描述。山东大学校训中的“气有浩然”旨在激励广大师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如果说“气有浩然”意在“为人”,那么“学无止境”就意在“为学”。“学无止境”激励着广大师生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以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去不断学习新知识、在求知路上奋进不息。“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营造了恢弘而大气的精神世界和催人奋进而向上的学习境界。原译过于忠实于原文,既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也未能充分再现原文的“大气”。笔者借用“活到老学到老”的英文表达,试译为:Live to learn and learn to be noble。
三、逻辑诉诸——以理服人
逻辑诉诸基于逻辑、因果关系。它不是通过语言的情感、艺术性打动读者,而是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事实逻辑、因果关系完成对读者的劝说[1]117。校训除了“以情动人”,还要讲究“以理服人”。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中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英文:Learn to be an Excellent Teacher;Act as an Exemplary Person
该校训虽然仅二言八字,却传递着“微言大义”。在中国,教育事业被称为“阳光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被喻作“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生则是“花园里的花朵”“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高等学府,肩负着重要使命。“师范”二字寓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正是这一寓意的再现。虽然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事实逻辑、因果关系。广大学子在师范类院校学习大多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学校里老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学生模仿的最好榜样。所以,老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书,还在于育人,而学生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学知识,还在于学做人。只有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英译时,译者应该充分再现原文的“理性所在”。原译使用了“Excellent Teacher”和“Exemplary Person”两个词组,充分再现了“人师”和“世范”的含义,但句式结构过于累赘,未能再现原文结构的均衡美。原译使用了动词化短语,不符合英语喜欢大量使用名词和介词的语言习惯。笔者试译为:An experton teaching;A model of behaving。
校训的逻辑诉诸不仅体现在内容的理性思考,还体现在语言的逻辑关系。例如中山大学的校训:
中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英文:Study Extensively,Enquire Accurately,Reflect Carefully,Discriminate Clearly,Practise Earnestly
该校训涉及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是为学的第一阶段,意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其次要做到海纳百川。“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第三阶段的“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4]。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学习的五个阶段是环环相扣、不断推进的。五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有先才有后的递进关系。在英译该校训时,译者不能随意颠倒各个阶段的顺序,否则真理就成了歪理。原译遵循了原文的词序,分别采用了五个动词短语来翻译,使句子结构过于累赘,未能充分体现原文的简明扼要之美。笔者根据英语倾向于使用名词的语用习惯,试译为:Erudition,Enquiry,Reflection,Discrimination,Practice。
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也是一国文化的传承。校训的英译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手段之一,应该充分再现原文的信誉诉诸、情感诉诸和逻辑诉诸。英译时,译者不仅要准确理解原文含义,还要选用最恰当、最地道的译文来再现原文的语义和语言美。
[1]何雨鸿.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要素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16-117.
[2]麦新转,王玉芬.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管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7):82-86.
[3]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是什么?[EB/OL].(2008-05-08) [2010-05-16]. http://wenwen. soso.com/z/q62138415.htm.
[4]博学审问[EB/OL].(2009-12-30)[2010-05-16].http://baike.baidu.com/view/818002.htm.
On th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s three elements
YAN G Chunhua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University motto is also a kind of persuasive art,which possesses the same three elements of rhetoric,namely,ethos,pathos and logos.In the C-E translation of university mottos,translators are required to reproduce the semantic meaning as well as the linguistic beauty of the source text with the most equivalent expressions.
university motto;ethos;pathos;logos;C-E translation
H315.9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671-9476(2011)01-0082-03
2010-10-12
杨春花(1981-),女,四川雅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