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定岗定编”谈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认定的特殊性
2011-02-20谢辉
谢 辉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07)
由“定岗定编”谈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认定的特殊性
谢 辉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07)
结合目前全国进行的事业单位“定岗定编”的人事改革,分析了当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称状况及编辑职称评定人数较少的原因,指出了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认定的特殊性以及面对人事制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定岗定编;高校学报;编辑;职称
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在对事业单位进行人事改革,实施“定岗定编”与绩效工资,作为事业单位的一员,高等院校自然也不能例外。“定岗定编”,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1]。此次改革,各单位文件基本都要求岗位与工资紧密挂钩,职称又与岗位紧密相连。因此,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对“定岗定编”政策实施以后的职称认定必须有所准备,这不仅对高校学报的稳定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更与编辑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目前高校学报编辑的职称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的职称情况各不相同,有走教师职称系列的,有走编辑职称系列的,有实验师系列,还有图书、档案等系列,各种情况在高校学报编辑部都客观存在着。究其原因,高校的学报一般都是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及特色学科而设立,相当一部分编辑都是从学校的教学等各个岗位上调配而来,所以人员成分以及职称情况比较复杂。而在过去,没有政策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称进行硬性规定,所以学报编辑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职称申报以及评定,相当多的编辑本身就是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并且一直进行着日常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专门从事编辑工作并且进行编辑职称评定的相当少。以河南省为例,在高校学报界,70%以上的学报编辑都是大学教授、副教授或讲师,只有少部分编辑是编审及副编审职称,还有个别编辑是经济师、实验师等。而学报的编审和副编审,一般集中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几所国家及省属重点院校的学报编辑部,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以及专科院校,评定编辑系列职称的只有寥寥数人。近几年,情况有所改观,很多新进入学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由于参加了国家统一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取得了相应的初级或者中级执业资格,于是直接进入了编辑职称系列。
二、高校学报编辑职称数量较少的原因
笔者对河南省属高校的学报编辑部的人员成分进行了调查,对高校学报编辑职称数量较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重点院校的学报创刊年限一般较长,依托于学校本身的科研条件,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荣誉。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职称评定的时候,学报本身的各种硬件,比如影响因子、转载率、所获荣誉等都会对编辑职称的评定起着相当的支撑作用,所以编辑人员也乐于申报编辑系列的职称。但是,重点院校学报及核心期刊的编辑人员相对于整个学报编辑从业者来说毕竟是少数,对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专科院校的学报来说,学报本身创刊较晚,还有一部分近几年才创刊的学报还是“内资”,并没有刊号,而且学报所依托的学院的科研力量、师资水平相对较弱,学报的影响力也相当有限,学报的学术水平也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报的编校人员当然会选择进行教师等职称系列的评定。而且,创刊较晚的学报编校人员大部分都是从评定过教授、副教授等专业职称的教师中择优调入的,当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要求学报编辑必须转评编辑系列职称,所以这些编辑在做好日常编辑工作的同时,依旧会继续自己原来职称的晋升。还有,作为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各种政策方针大都有利于教师的切身利益及其发展,如果晋升编辑系列的职称,便很难享受到种种为激励教师而制定的福利待遇,所以大家转评编辑系列的积极性不高。以上种种,都是造成目前高校学报中编辑职称较少的原因。
三、“定岗定编”对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认定的影响
此次进行的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要求“定岗定编”,即编制与岗位、职称紧密相连,原则上要求在什么岗位评定什么职称,并且进行相应的岗位职责的考核,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其位谋其事”。在高校学报从事期刊编辑工作,承担的主要是学报的编辑工作,原则上是要求在职编辑进行编辑系列职称的评定,按照编辑的工作职责进行任职考评,继而与绩效工资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报编辑按照自己原本的职称进行申报,比如报某学科的教授岗,就面临着一个聘用期满用什么指标进行考核的问题。如果按照教授的岗位职责进行考核,那可能面临着授课课时的饱满度低、参与本专业各种科研活动不足、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工作量不够的问题。如果按照编辑的岗位职责进行考评,就会有另外的问题,比如编辑除了进行日常的编辑与校对工作之外,还应该积极开展编辑方面的科研工作,而聘在教授岗的编辑,必然首先要完成教授的岗位职责,这时就会与编辑工作的岗位职责发生矛盾。虽然曾经有学者提出,编辑出版是一个“双专业”的学科,尽量要培养“双专业”的编辑人才[2],但实际操作起来,确实很难实施。所以,要对高校学报编辑这个比较特殊的编辑岗位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合理的安置,以做到尽量满足高校学报编辑的特殊性要求,又要与国家政策方针保持基本一致。
四、由“定岗定编”谈高校学报编辑职称的特殊性
(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
“定编定岗”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与方向,2007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就曾经指出,要对高校出版单位包括校办的出版社、校报、学报和各类期刊进行全面改革[3]。但是对于高校学报这个展示高校实力和学术水平的窗口,应该制定特殊的岗位政策。笔者认为,要做好学报的编辑工作,应该吸引更多的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专家学者进入高校学报编辑的队伍[4],即学报的编辑应该以自身的学术水平为工作平台,编辑高水平的稿件,进一步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7个指标,均属于对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5]。因此,高校学报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来提升自身在优势栏目上的学术水平。正因为很多编辑本身就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在本学科有相当的造诣,在对相应专业的论文进行编校时,比一般的编辑处理稿件更得心应手。这些学者编辑是编辑队伍宝贵的财富,也是提高高校学报学术水平、进一步扩大学报影响力的重要力量。比如,国际著名的《自然》杂志,定稿的权力在责任编辑的手中,审稿人只是起一个咨询、顾问的作用[6]460。这样的编辑模式,必然要求编辑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是本学科的专家里手,否则,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二)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认定应特殊对待
正因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在高校学报编辑职称的认定上,不能采取“一刀切”“一竿子打死”的政策,必须采用与高校学报特殊性相符合的“柔性政策”。比如,对于已经在专业学科取得了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可以不必要求其必须转评编辑系列的职称,可保持其教师身份,使其继续享受教师系列的各种优厚待遇,以便进一步吸引各专业的人才为学报服务,进一步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这对于一般院校的学报尤其重要,非常有利于这些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提高。同时,也应要求这些专业人才定期接受编辑理论、编辑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培训,以期将这些编辑学的“门外汉”培养成有一定编辑理论和编辑实践水平的专业编辑。另一方面,对那些新进入学报工作的年轻编辑,应鼓励他们参加全国统一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尽快通过中级职称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因为这是以后从事期刊出版、成为责任编辑的最基本的执业资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刊发文件,对期刊编辑的执业资格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要求。就河南省来说,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在2008年也下发文件通知,要求各学报编辑部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进行责任编辑注册,并颁发责任编辑合格证,以便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报正规化管理水平。这些年轻的编辑,可以继续晋升副编审和编审,同时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也要针对自己所编辑的栏目,不断提升自己本学科的学术水平[6]459,对本专业的新动态、新发展及相关的科学研究状况了然于胸,争取成为本专业的行家与专家。
此次事业单位“定岗定编”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高校学报编辑来说,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宝贵的机遇。高校学报编辑也要根据此次改革的方针政策,认清高校学报和高校学报编辑的发展道路,作出有利于学报和自身共同发展的选择。
[1]李超钢.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J].前线,2006(10):53-54.
[2]赵航.论编辑出版学科的特殊性[J].出版发行研究,1999(12):71.
[3]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S].教社科〔2007〕5号 ,2007.
[4]景超江.也谈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15):73-74.
[5]蔡蓉华,史复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3-5.
[6]谷德润.“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J].编辑学报,2008(10):459-460.
G237.5
A
1671-9476(2011)01-0155-02
2010-11-25
谢 辉(1980-),女,河南驻马店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期刊出版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