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田径优势项目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2-20侯忠仁
侯忠仁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体制,也称“举国体制”.在举国体制的实践中,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我国在田径基础大项中,培养了一批在奥运会、世锦赛上获得奖牌的优势项目,但近几年却出现后继无人、竞技水平大起大落,甚至是一蹶不振的现象.我国竞技体育没有确定性的特征,没有连续性,因此难以解决相继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我国田径优势项目为例,探讨举国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对策,为我国田径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在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中获得田径最好成绩的项目:男子跳高、跳远、三级跳远、110m栏项目;女子竞走、女子中长跑、女子投掷项目.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与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析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在奥运会、世锦赛上的实力状况,指出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讨论与分析
2.1 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1 优秀运动员昙花一现,优势项目难显优势
从近几届奥运会、世锦赛上的表现看,中国田径在世界上处于第4、第5集团,整体水平不高;优势项目人单力薄,能够在世界大赛中冲击奖牌的项目不多,而在优势项目中,又都基本是一根独苗在孤军奋斗,缺乏集团军作战的优势.我国所公认和全力打造的“田径优势项目”似乎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没有连续性[2].男子跳远、跳高、110米栏、竞走和女子中长跑曾经是中国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的夺冠项目,尽管男子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1983年第5届全运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女子中长跑王军霞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奥运会女子5 000米金牌,被称“东方神鹿”,但这2个项目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群体.我国大多数其他田径运动项目的命运基本上一样,都是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续写辉煌,不能形成长期优势,不像我国乒乓球、羽毛球长久不衰.
2.1.2 举国体制下全运会与奥运会战略发生明显冲突
建国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完善了运动员、裁判员注册制度和国家队集训制度,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管理体系,形成了每4年举办一次全国运动会制度.全运会,是我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一般在奥运会结束后一年举行.其原意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但各省市却视全运会的成绩为其体育及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各省市的竞争十分激烈,甚至违背了举办全运会的原意.各省(区、市)也根据全运会的周期,举办全省(区、市)运动会,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逐渐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政府组织形式——举国体制.在举国体制作用下,我国奥运会金牌增加较快,积累效应明显,从1984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15枚金牌,经过不到25年的时间,激增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51枚,结果表明举国体制是基于特定初始条件下的中国较佳选择.但近几年在我国田径国内比赛中,“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所发生的矛盾是比较突出的.调查发现,为了自身的利益,各省市领导、教练员都把训练重点放在全运会上,致使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田径比赛中成绩震惊世界,而在奥运会、世锦赛上却无所作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冲突形成中国田径运动成绩怪圈.例如:我国女子中长跑在1993年8月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成绩一般,但在1993年9月第7届全运会却打破4项世界记录;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李延熙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成绩一般,但在2009年第11届全运会上却以17米59打破了沉睡28年的三级跳全国纪录,并打破亚洲记录.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冲突至今仍然影响中国田径优势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优势运动项目难以形成群体优势.
2.1.3 后备人才不足,群体成才率低
以世界田径大赛前8名作为成才标准,我国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成才率相当低,只有3.44%[3].目前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现状与我国足球运动现状一样,青少年优秀选手人才辈出,而成人优秀选手寥若晨星.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过早夭折的原因如下:首先,我国大部分基层教练员受竞赛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将运动成绩与教练员的晋升、奖金挂钩,无形中误导基层教练员为个人利益而“拔苗助长”,不按田径运动训练规则办事.最终结果是优势项目难以形成人才群体,优势项目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其次,中国田径教练员过早实行专项“大强度”训练,并且把专项的“大强度”训练概念与比赛等同起来,即将大强度训练理解为“接近专项距离的、接近100%强度的速度训练”,中国教练员在准备期及竞赛期采用“在短间歇时间的间歇跑训练中提高每个跑次的强度”,而在接近重要比赛时采用“接近专项距离的反复跑中提高个别跑次的强度”,以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与比赛相近的负荷强度刺激,负荷量则下降到运动员能够在乳酸没有完全消除的前提下进行反复跑训练.这种所谓“大强度”、“超量负荷”是中国教练执行运动训练学竞技状态控制的重要理论,其最大的负面作用是易使运动员过渡疲劳而损伤,最终被迫退出竞技比赛.我国许多优势项目运动员就是因连续高强度训练受伤而永远退出了竞技赛场.
2.1.4 建立在教育系统之外的三级训练网制约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扩大,教育市场对青少年运动员及家庭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体力型人力资源的需求下降,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将取而代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阶段是青少年体力、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体力和智力如果没有得到协调发展,将对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带来不利.有关研究证明,由于受竞技体育人才的职业特点和运动寿命变化的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竞技体育人才经过8~10年的培养和5~10年的使用,便进入老化期.对于竞技体育人才,经过短暂的使用接踵而来的是第二次择业.作为新时期的运动员,如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将如何去适应科学化训练?知识型运动员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建立在教育系统之外的独立系统——三级训练网体制,该体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会造成重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国家教委想通过这种途径解决专业运动员学历问题,但从为优秀运动员负责一辈子方面出发,只是治标不治本.
2.2 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对策
2.2.1 解决优秀运动员昙花一现、优势项目难显优势的问题
为解决优秀运动员昙花一现,优势项目难显优势的问题.我们应从长计议全面规划田径优势项目的发展蓝图,合理配置全国各区域田径优势项目,认真总结我国田径优势项目成长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如:总结男子三级跳远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崛起到90年代的下降的原因及第11届全运会的再次达到世界水平的成功经验;组织专家、学者、教练员进行理论探索、分析,在此基础上,在河北省建立男子三级跳远、女子投掷项目长期国家培训基地,在辽宁、云南建立女子中长跑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国家培训基地,在广东、广西建立青少年短跑、跳跃运动项目长期国家培训基地.在国家田径培训基地集中全国最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组成一线、二线、三线的系统训练模式.这些青少年运动员应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运动员选拔的年龄主要以奥运会、世锦赛的参赛年龄为标准.在青少年培训期间,运动员不代表输送省份参加国内比赛,而代表国家培训基地参赛.其目的是使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不要以比赛成绩为衡量标准.这可防止教练员为个人利益而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成运动员昙花一现,让青少年运动员始终保持健康的身体.为了调动各省市输送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性,国家培训基地可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制订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不要把青少年的专项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未来发展的潜力,这是关系到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基层教练员向国家培训基地输送合格的运动员时,可予其奖金和证书.证书可作为基层教练晋级的依据.国家培训基地应建立青少年运动员试用期制度.并为在试用期内达到标准的运动员建立追踪奖励制度.这样才能调动基层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同时,也可解决教练员为个人利益采用拔苗助长的训练方式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夭折”的现象.
2.2.2 解决全运会与奥运会战略冲突的问题
首先,要求各省市领导者认清全运会与奥运会之间的关系,目标一致,统一战线,也就是要求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其次,在国家培训基地建立青少年运动员追踪奖励制度,主要是解决全运会战略与奥运会战略的冲突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国家培训基地所培养的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取得了好成绩,就要对基层输送青少年运动员的教练员进行追踪奖励,其奖励标准与国家培训基地的教练员标准一样;同时,也应对该省体育局相关人员进行奖励,以之鼓励.另外,在全运会上也要对输送青少年运动员的基层单位进行加分奖励.我国优势项目只有建立这样的培养体系与竞赛体制,才能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进行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此外,还要完善运动员的基本保障功能,如运动员的伤残保险、优秀运动员就业出路等方面.其目标是为培养奥运会、世锦赛冠军而奋斗.中国田径优势项目训练周期应立足全运,面向亚运,突出奥运与世锦赛等世界大赛,真正做到国内练兵,一致对外.
我们还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运动员成功的训练、管理经验及模式;进一步完善田径优势项目的训练及竞赛体制与选拔体系;强化管理机制,以严格的管理促进田径训练的科学发展.
2.2.3 在训练中解决后备人才不足、缺乏人才群体且成才率低的问题
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件投资大、见效慢的事情,一定要有长远打算[5].对历届奥运会获奖运动员年龄调查表明,田径项目属“成人”运动,运动员的成才需要具备10年左右的系统训练.针对我国优势项目田径后备人才成才率低,优秀苗子过早“夭折”的现象,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选拔并建立田径后备人才库,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加强监督,并尽量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他们能较长时间驰骋在国内外赛场;二是学习与借鉴国外田径科学训练的经验和训练理念.如国外教练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遵循“有效训练负荷”原则,在训练中无论是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的匹配方式,还是负荷走势的变化,都反映了在整个年度周期中始终让运动员“处于较高乳酸堆积水平下提高训练质量,负荷走势较为平缓”的训练理念[6];在准备期及比赛期专项训练负荷增加的设计特点是在同一负荷量下逐周增加强度,直至运动员难以完成强度要求;然后减少负荷量,同时缩短间歇时间,并逐周增加强度,直至运动员难以完成强度要求.除了十分注重在一定负荷量的前提下逐渐增加强度,使运动员逐渐接近比赛状态以外,在比赛期有重要比赛时负荷量设计采取的是“逐步递增—稳定—稍下降—比赛—再逐步递增”的方式进行,而负荷强度则按照“递增—比赛—稍下降—再递增”的方式进行.年度大周期负荷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负荷量的递增还是强度的递增设计,都是非常平稳地从准备期过渡到比赛期,直到比赛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总负荷水平.应该说国外教练负荷设计中同样有超量负荷的因素,但是负荷量变化的幅度要比中国训练学理论中所要求的小,并且在重要比赛前是通过小幅度地下调负荷量来调整竞技状态,却不要求运动员接受近似于比赛的极限大强度刺激,这样做的目的可防止运动员因采用95%以上的极限强度而受伤.
2.2.4 走学校化之路——解决我国优势项目运动员文化素质低的问题
我国优势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需走学校化和市场化道路,积极开创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化和市场化不仅可以拓宽后备人才源头,还可以解决运动员就业问题.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务实与发展”.据调查,家长对子女参加业余训练的价值取向主要有2种类型:一是选择进入优秀运动队(19.77%),这部分家长是考虑到子女的学习成绩一般,但运动天赋突出,子女自身又有参加运动训练的愿望;二是选择高校运动队(80.23%),这部分家长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和择业面,希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4].高校运动队为青少年运动员发展提供的价值是持久的、终身的.为了开拓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尊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淘汰率实际情况,鼓励青少年家长支持子女参加学校业余训练的积极性,满足部分家长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和择业面,希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做如下分流:一是已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没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国家培训基地应依据运动员文化素质情况推荐其报考师范院校或其他大学;二是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健将级没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可依据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情况直接推荐到体育大学或重点大学;三是达到国际健将且在奥运会、世锦赛获得将牌的运动员,其所在省、市除给予物质奖励之外,更重要的是为运动员建立终身保障制度,并使之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解决优势项目顶级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在达到顶级水平之后,继续进行艰苦训练,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延长运动生涯,使我国优势田径项目可持续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我国所公认和全力打造的田径优势项目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没有连续性,大多数都是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续写辉煌,不能形成长期优势,因此,要从长计议全面规划田径优势项目的发展蓝图,合理配置全国各区域田径优势项目,认真总结我国田径优势项目成长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建立长期国家的田径培训基地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2)各省市领导、教练员多数把训练重点放在全运会,致使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田径比赛中成绩震惊世界而奥运会、世锦赛无所作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冲突形成中国田径运动成绩怪圈.
3)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现状是青少年优秀选手人才辈出,而成人优秀选手寥若晨星.优秀苗子过早夭折的原因:首先,我国大部分基层教练受竞赛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将运动成绩与教练员的晋升、奖金挂钩,无形中误导教练为了个人利益而拔苗助长,不按田径训练规则办事;其次,中国教练员习惯于将专项的强度训练概念与比赛等同起来,即将大强度训练理解为“接近专项距离的、接近100%强度的速度训练”,其结果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因伤而过早结束竞技生涯.
3.2 建议
1)为了中国田径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应培养田径项目后备人才走学校化和市场化道路,积极开创后备人才培养与教育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田径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做如下分流:一是已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没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国家培训基地应依据运动员文化素质情况推荐其报考师范院校或其他大学;二是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健将级没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可依据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情况直接推荐到体育大学或重点大学;三是达到国际健将且在奥运会、世锦赛获得将牌的运动员,其所在省、市除了给予物质奖励之外,更重要的是为运动员建立终身保障制度,并使之受到法律的保护,以解决优势项目顶级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2)我国田径优秀项目应建立在教育系统之内,建立适应社会发展且能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需求的培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秀运动员的学历与未来出路问题.
[1] 陈永军,王俊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88-91.
[2] 文超.中国田径运动百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08-110
[3] 李春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目标定位、对策及可持续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4):7-11.
[4] 杨再淮,项贤林,倪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4):14-20
[5] 邓运龙.训练观念及其导向功能[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0-97.
[6] 克莱德·哈特.美国田径训练指南[M].刘江南,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