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的统一
2011-02-19张益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中学
■ 张益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中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客观主义教学总是成为占据课堂的主角。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客观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就像一个“容器”,最终获得与教师相同的理解。教师处于中心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教育领域出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知识的简单转移”,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创造了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畅游在文字的世界里,展开一系列令人激动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形之下,即使起初对语言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会逐渐为之感染。许多研究表明,技术在保证学生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的正确使用方面有着相当的价值。如学习者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文字处理软件所具有的文字语法拼写检查功能很容易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长此以往,学习者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就提高了作文能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写作兴趣。
特级教师、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情感、欲望、求知探求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界面设计新颖美观、构思巧妙;图片显示清晰直观、生动形象;动画表现真实生动;色彩搭配和谐悦目。这种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如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可以配合《黄河大合唱》的合唱曲、钢琴曲,以及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图片。《探索月球的奥秘》,可以运用月球外貌、日食月食形成的图片,结合《月光光》《明月千里寄相思》《十五的月亮》等民谣、怀旧歌曲及流行歌曲,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易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获得独特体验,构建个性知识体系。
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情景,做到图文并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能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也就是“主导—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阵地无疑是课堂,课堂中最直观的、最能有效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媒体。
1.巧借多媒体,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往往对千篇一律的铅字感到厌烦,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字体美化,配上和谐的乐曲和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的身心乐于其中,这样学生感知课文的效果肯定比阅读单调的铅字要好,从而顺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养成精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2.巧借多媒体,提高学生推演想象的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思维来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创意,理所当然也应该有训练学生思维的设计,尤其是在学生推演想象能力方面更应如此。比如教授《斑羚飞渡》,可以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制作成一个推演过程,看时间的先后与跳跃的高度形成了一个最理想的飞跃,让学生在惊叹跳跃的技巧和准确的同时感受飞跃的悲壮。最后如果能够制作成Flash,效果就会更好。
3.巧借多媒体,提高学生再造表达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再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现实是,学生在进行表达训练时,常常词不达意,甚至闹出笑话。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一次题为《龟兔第二次赛跑》的习作练习中,让动画的画面慢放和定格,演示龟兔不同的外貌神态,再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会由此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把握教学过程中那些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深化、得以发散的关键点,集思广益、反复切磋。而在这些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走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让学生带着问题感知所学的新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感知内容过程中自己抓关键。然后由学生直接上互联网,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查找与问题相关的网站,阅读或下载所需内容,更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查找网络上的相关知识,从中得到启发,凭借自己的力量对知识进行再发现,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活动环节,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到认识、情感、行为目标的和谐统一。
1.利用信息技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整合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有较高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辩论,作品展示、解说,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把自己当做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者和参与者,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化学习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自助式的探究学习可以拓展延伸到开放的课外环境。在学习资源方面可以拓展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频库、相关知识的网站等。网络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
3.利用信息技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依托的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资源相比,相对比较开放,不管是信息化资源,还是开放的实体资源,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它拥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它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相结合,特别适合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问题、发展认识,进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巨大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分析、筛选、整理、组织和利用学习资源;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当面交流或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系统进行交流,交换意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上传到网上相互交流和展示。利用网络共享,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主题学习,从而获得学习成果。让学生可以看到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产生不同的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和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料,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建构知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