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背影》中解读“父爱”的表达

2011-02-19骆文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双湖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月台朱自清父爱

■ 骆文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双湖中学)

浦口车站,二十岁的朱自清与他的父亲告别,即将去北平读书。父亲亲自为他占好座位,铺好大衣,放好行李物品,叮嘱了许多话语后,说道: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但买橘子须到对面月台去买。父亲年龄大,走路蹒跚,且是个矮胖的人,下月台尚不难,但要爬上对面的月台却不容易。朱自清在文中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致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爬月台时的情景。后人读到此处,没有一个不被父亲的“背影”所感动,都认为这是作者对父爱的顿悟,是对抽象父爱的形象而又精彩的文字雕塑。以上是朱自清所写“背影”的内容精要,但整篇文章中,它只是一段,在生活中它也只是一个片段、一个瞬间,让它承担对人生大爱的诠释,似乎力有不逮,如果硬写,只怕留给人“强说愁”的感觉。生活中这种情感经历似乎人人都有,那么散文大家是如何表现它的呢?

在写车站告别前,作者还写了家里的两件事: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的这些变故,对父亲是极大的打击,使他内外交困,身心俱疲,自顾尚且不能,却偏要事必躬亲,包办代替,对儿子一如既往地倾注着自己的爱,实是很不易的事情。儿子已经不小,爬月台对年轻的儿子来说,用直如飞檐走壁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但父亲就是要自己去。作者正是在这样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下,顿悟到父爱。作者把这些内容加进去,使橘子的分量变得沉重起来,“背影”中所包蕴的父爱也因之深沉博大起来。

全文一共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开头,引起回忆;第二次就是父亲爬月台时作者看到的;第三次是车站分手后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第四次是文章结尾处,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依稀中又看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其中,一、四两次是虚写,是结构的需要。二、三两次则是实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背影。但第三次虽是实写,却无多少内涵,也是出于结构的需要,交代人物行踪的。唯有第二次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既是实写,又是这篇文章的支撑与灵魂,文章从此处启程,又回归此处。全篇因它而诞生,主题因它而突显。

写了背影之后,作者还续写了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与惦记,续写了自己对父亲深深的爱,这是侧面表现“背影”、进一步为背影“张目”,增加了“背影”的厚度,显示了父爱的巨大感召力。如此再读买橘子时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就感到因为有了家庭、亲情、社会、生活的铺垫,“背影”就有了能写可写的价值,而作者绝不是小题大做了。写一个瞬间,表现的却是一段历史;写一个背影,表现的却是父亲大爱的心灵。一切都在情理当中,而决无矫情的嫌疑。

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它之所以感人,首先是所写的“背影”虽说只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但内容却是十分深刻、情感十分丰富的。它值得写,也有东西写。直白地说,它给人的启示就是“选材一定要严格”。因为生活中并不是父亲的每一个背影都有内容去写,都值得去写,都能写出深刻丰富的意蕴。从大处说,在我们见过的无数个父亲的背影中,承载着父爱魅力的,也许只有这一个。从小处说,必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背景下,这个“背影”才能挺胸昂首地站起来。因此,甄别与选择就成为我们能否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而除了仔细观察、用心体验,难道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其次我想就应该是细节的精雕细琢了,既然所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瞬间,那它可能就是稍纵即逝的,要想让它在读者的脑海中定格下来,就必须刻画这个瞬间的特征。而用文字照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使用动词了,这已被无数经典证明,朱自清再次运用了这种方法,他仍然获得成功,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最后我认为,为了使“背影”的内涵更加丰满,单靠特写镜头是不够的。文字优于摄影的地方就是文字可以往纵深探求,它可以开掘“背影”的外延,使其内蕴愈加丰富。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正是这种貌似闲笔的文字,却为“背影”的骨架填充了血肉,让父爱变得丰富具体。

猜你喜欢

月台朱自清父爱
匆匆
所有的……
清芬正气朱自清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仓库月台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父爱如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