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情感:语文教学精彩点拨的关键
2011-02-19郁红剑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 郁红剑(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丰富彼此的精神世界,而且彼此间能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去“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药”,使学生的情感之火越烧越旺,从而激发学生孜孜以求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教师点拨学生情感的目的所在。
在教学中,教师点拨学生的情感应灵活机智,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以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点拨,关键是点拨情感。因为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活动。情感虽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却对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对某事物产生过强烈的情感体验,理解会更充分,记忆会更牢固。所以,教师应点拨学生的情感,使其以欢快的情绪、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之中。下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关注情感中点拨教学。
一、设疑激趣,点拨学生的好奇情感
好奇心是深入求知的起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情感,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就应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疑问,变无疑为有疑,激起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思考浪花,在提升阅读能力时应常常设疑激趣。当学生积极思考、渴望教师给予解答时,教师应捕捉这一契机,点拨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情感。这样才能收到心领神会、茅塞顿开的效果。情感是思维的动力,一旦没有了情感,一切认知机能都会受到抑制。哪怕是简单的抽象思维,没有情感也不能进行。在教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柳宗元未游西山时,认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始游西山时,他又发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处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能很快地找到课文中“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等语句,进而体会出西山较之他山的“特立”之处。最后教师点拨:“为什么柳宗元在西山能‘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而在之前游他山时却无这样的感受?”学生带着好奇心理,结合写作背景,通过探究明白了柳宗元说西山“特立”,实际上是说自己“特立”,从而领悟到《始得西山宴游记》不是一篇简单的风景游记,而是寓情于景,借西山写出了柳宗元虽已为“僇人”,但傲然特立,不苟世俗。由于教师点拨了学生的好奇情感,通过设置疑问将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达到了“以情释疑”的目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二、锤炼教学语言,点拨学生情感
教学语言既包括有声的交际口语,又包括无声的肢体语言。优秀的语文教师,对这两种语言都应熟练驾驭,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应是其必备技能。而恰当准确的肢体语言是教师展现的具有时空感的形象艺术。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系列肢体语言,往往能收到令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的效果。教师通过饱含感情的动作深深地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点拨学生的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笔者在教授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一文时,除了以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火外,还让学生设计了葛朗台抢首饰盒的动作,并精彩地表演出来。在生动逼真的形象感染下,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老头子扑向首饰盒,就像一只猛虎见到了一个正熟睡的小孩”等语句的意义和其中的情感,学生理解了葛朗台“扑”的动作为什么会给读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因为这个“扑”的动作揭露了葛朗台充满兽性的贪婪本性。可见,使人动情的教学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道路上探幽寻胜,采撷美妙的语言之花。《名画记》里载有梁代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的神奇故事,张僧繇所以能画龙点睛,凭借的是其手中的神奇画笔,而语文教师则靠妙不可言的教学语言点拨学生的情感。
三、幽默含蓄,点拨学生理解“言外之情”
点拨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教师的“讲”转变为“点”,在点拨上下大工夫。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理解文本的内容,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和盘托出,把知识“填鸭式”地“喂”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无法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点拨,这当然比滔滔不绝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正如叶圣陶所说:“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笔者教授小说《阿Q正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主人公阿Q的性格特点,教师须在阅读文本中点拨学生自己去领悟。文中提到的关于宣传革命的情节,阿Q有这样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学生读到这些话语时,我点拨道:“阿Q这哪是革命,简直就是为自己牟私利啊!”教师的话语幽默却含而不露,使学生在阿Q的可笑中认识到鲁迅所要揭露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鲁迅内心的苦闷、愤恨之情。学生从中听出了言外之意,从而也感悟出言外之情。
四、琅琅诵读,点拨学生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文章是作者情感酝酿的产物。作者是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对于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也是可以借助于反复朗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的。因为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点拨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以及思想感情。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想北平》时,先通过调动感情的导入语点拨学生思乡的情感,使学生理解老舍对北平深沉的爱。当学生的情感开启后,教师富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进一步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的范读点拨了学生,使其产生了浓浓的思乡情感,激发出他们的朗读兴趣。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自己投入感情诵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所传达出的乡土之情。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诗时,笔者通过设置导语,创设情境,以充沛的感情诵读全诗,使学生陶醉其中。然后,再由学生反复诵读,直到学生被诗句感染,甚至流出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之泪。此时,无需教师多讲,学生已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理解了文本。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围绕文本中的情感主线合理诵读。恰到好处的感情诵读,是有利于文本理解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教师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资源,通过不同方式巧妙点拨,提升学生的情感水平。在点拨中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从情感维度分析文本,陶冶情操。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点拨的水平,创新点拨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的精彩点拨中感受情感之美。
参考资料:
1.〔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郑杰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3.刘勰著,王运熙、周锋注《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