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生长点应源于学生的需要

2011-02-19赵玉红天津市苏家园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探究

■ 赵玉红(天津市苏家园学校)

观摩聆听了很多漂亮、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年轻的老师们似乎都很会上课。但冷静地思考一下,其实往往越是在过度准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恰恰多处于“被动态”,在一种貌似民主的氛围中,被老师很强势地牵着鼻子走。在这种线性的教学流程中,学习效益并不高。所以,过于强调技术化的教学,将教学引入复杂的操作层面,反而会使教学陷于一味追求外显形式的浅薄中,劳而寡效。

语文教学需要建设,尤其需要一种务实的精神。老师不要太浮躁,不要太过“时髦”,被一些花招和名词蛊惑了。教学总该是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的,站好讲台,受学生信赖。有厚度的教学一定应是建立在教师深度思考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需要,在一种高位引领的交际语境中去唤醒、催生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回归最常态的语文教学流程,笔者就“如何依据学生的需要来拓宽课堂教学的生长空间”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备课:因学设教,大胆进行个性化的重新建构

先是静下心来,让自己走进文本语言的丛林中进行自我解读,字、词、句、语、修、逻、文,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去探寻亮点、疑点、难点,读出自己对文本丰厚内涵的理解与思考——自主挖掘,系统备课,“把文本读厚”。

而后将其完全打碎,再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需要,从他们的预习反馈信息中整合教学点,进而确定文本核心的育人价值点来提炼课堂教学的灵魂目标,在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课堂学习探究的起点——教学设计做到深入浅出,力求在一种自我解构中“把文本读薄”。

继而在关注学生的前提下,借鉴资料,融合教师个性化的思考,打破教案教参的局限,对教学方案重新建构,以使教学流程的每一次预设都能达成一种高位引领的效果。

二、上课:引领学生在良性的语文学习互动场中收获生命内在的成长

1.发掘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用“主干问题”穿透课堂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和求知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取学生学习所需,结合文本独有的育人价值,创生能够穿透文本、激活思维的主干问题,全力去打造一种真正“适合于学的教”。主干问题这个“点”要能辐射到全篇,课堂上,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在多元而又多维的探究、交流与碰撞中,因解决核心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不但生成一个又一个交际语境的“大磁场”,而且能全面激活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逻辑,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能动地走进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成为文本阅读的深度参与者。并在相互启发的和谐氛围中,以多种形式从文本的四面八方去发现探究,最终春风化雨般地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由此,既理解了文本的创作语境意义,即最初作者在形成文章的时候力求表达的意义;又达成了孩子们基于现实生活语境和个人经验所形成的认知意义,即与现实生活具有比照性的现实阅读意义。实现了文本的理解和学生生命的成长双赢的效果。

主干问题,它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以此来激活课堂、创新教学,既形成了多向资源的共享,又呈现了过程状态的生成,因而也就自然呈现出一种真正活跃的“教、学”场。主干问题为学生的高认知思维搭建了脚手架,它完全可以促成学生对文本全方位的多元探究,往往在有效互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落实目的性问题,解决某些疑难点,而且随着学生探究程度的不断深入,会生成一些教师预设中所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延展性问题。这一类的问题完全是承接着他们的原思维认知而来的,换言之,这类问题既是他们的发现更是他们的需要,在更高层次的探究互动中,如若能将这“意外”转化为难以预约的“精彩”,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生成了“温度”,更拓宽了“深度”。

身为教师也便智慧地把自己的“劳动力”成功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力”,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由内而外迸发着一种生命力,这也许就是对“有生长的课堂、有成长的课堂”内涵的一种诠释。

2.立足学生学习的实效,用动静相宜的节奏来调控课堂

也许对于追求精美课堂的人而言,在公开课时,不太容忍给课堂留白,让学生自己读书,在平静中按照既定任务自己学习,似乎这样的课就不好看了。于是教师就不给学生留出阅读教材的充分时间,而是用一连串漂亮而又强势的问题,引动学生发言,以追求一个火爆的局面,由此达成让自己的光芒照亮课堂的目的。可见,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漂亮和流畅,较为注重教师提问的即时性和学生回答的快捷。似乎课堂中有了师生交接上的空白时段,就是教师教学的败笔。

其实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早就应该转过弯儿来:我们的关注点和落脚点,即无论是备课,亦或是上课,都要“从立足于自己的教转变到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学”,注重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即为“以学来定教”。

不错,教学因由“互动”,带来了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形成多种观点,促成关系融洽,体验成功快乐。但课堂不能一味地“动”,因为学生实质性的参与,需要一种沉静的心智活动做支撑。其实,课堂学习中很多时候要有冷处理。静静阅读、静静思考,与同学交换意见,这些行为都是必要的。表面的热闹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此我们要营造一种实质性的课堂探究氛围。

首先,教师要理智地为学生开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思考自主走进文本语言,激活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其自主地分析问题,作为浅层的积淀——即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的空间和时间;而后再在同伴的相互启发中,深度品味文本的精致与微妙;接着,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独立思考——在这个多元互“动”的情景中,触发彼此的启发与思考,从而使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让学生在用心的品悟中得到精神的升华。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匆匆“行走”,一定要让学生适时停下来看一看“风景”。正所谓:该“动”之时,则“灵动飞扬”;需“静”之处,则“静得其所”。“动静相宜”才能创生课堂教学“内在的活跃”。

三、课后作业:嫁接学生长效学习的生长点

如果说普通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基于“学生获取了什么知识”这样一种单向度的教学;那么,智慧教师的课堂则应着力于“学生怎么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一高视角的站位,来打造学生自己能够迁移延展的“学习力”。所以,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给学生的绝不是“腰缠万贯”,却恰恰是“博技一身”。由此我想说:智慧的教师在课上给学生输入的是思维的路径,是行动学习的能力,更是自我探究的原动力。也正源于此,便为学生课后在作业里生成性的输出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敢用有创生点的作业来代替机械的记忆性作业。

同时,正是有了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智慧性的输入”和学生作业中“能力性的输出”训练作为支撑,在没有学习新课文前,就引导学生对新的文本进行自主的深度解读,才非常有效地让学生提前走入了文本,而且无形中提高了课堂学习中学生探究的起点,进而在课前的输入与课上的输出之间,促使学生攀得更高、走的更远。相信在这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的互动实践中,也就不难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了。

纪伯伦提醒我们:“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我们的教育不能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根源在哪?新课程改革最大的逆转就是:“以人为本”成为了教育的立足点和探索实践的原点。于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同时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每一个孩子都理应拥有自主“学习权”,教育应该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做出理性的尊重和平等的关注。因此,未来教育若要枝繁叶茂,就该植根于“学生的需要”。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