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作文之变与不变

2011-02-19时岳红湖北省宜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文体

■ 时岳红(湖北省宜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最近,有教师指出,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甚至独尊真实情感,则难免一叶障目,失去更广阔的天地。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并不切合实际。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强调真情实感也是分文体的,没有谁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也去强调写出真情实感;其次,我们并没有忽视理性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我们十分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对那些反映社会或人生、具有深刻内蕴的文字,我们也大加赞赏,予以肯定;再次,感性的表达与理性的思维并不抵触,其实无论学生写如何感性的文字,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都不可能写得好;最后,真情实感并不属于“弱”表达能力,诚然,每个人都可能对某些事有一定的真情实感,但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感染甚至感动他人,却并不容易。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说过:“在生活中,我们还会不会感动?如果我们不会感动的话,真是不能写作。”当代著名作家张炜也曾指出:“让他人强迫自己改变自己内心的感动是困难的,尽管这样的事情多多少少也会发生;对于一件事情或一本书,我们总是因为感动而不能忘怀,这是大致的情形。”由此可见,真情实感是写好抒情文字的保障,因为人——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抒情文字不能以情动人又怎么能让人产生共鸣进而过目难忘?在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记忆,比如《指尖的温度》《发生在楼梯上》等,都是于娓娓的叙事中显露真情,令人感动。

当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和创新,更贴近社会和生活了,所以,传统的作文教学中的某些观念确实需要更新,但这并不代表全盘否定。我不否认,张扬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确实为我们的常规作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写作中某些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

一、“审题要认真,作文要符合题意”的要求不可变

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看似可写角度很多,但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学生必须认真审题,否则,极容易写偏。

最近高三的学生写了一篇给材料作文,大致内容是说华中师范大学贫困新生的父母送孩子上学,晚上睡在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地铺上。题目上甚至提供了家长们躺在地铺上的图片。其实,此段材料涉及三个方面的人物:一是画面上的主要群体——家长,一是与家长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刚上大学的子女,还有一个就是为家长提供休息场所的学校。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对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孩子已是一名大学生,已经成年了,可以放心了,也可以放手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我们应该学会独立了,应该不再依赖父母的庇护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免费为学生家长提供了人性化的帮助,使得这些可能露宿街头或蜷缩于车站的家长们能得到更好的休息,这种无私助人的行为实在是值得称赞,值得提倡。可是我们的学生大多只看到父母睡地铺这一事情的表象,就武断地确定了写作的角度:绝大部分学生的立意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的学生则表示,华师做得很不对,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应该在新生上学的第一天给他们好好上一课,要让他们懂得报恩,让家长睡床铺,自己睡地铺;还有的学生说,华师所提供的帮助是虚伪的,偌大的一所学校,舍不得拿出点钱来请这些贫困的家长们到星级宾馆好好睡一觉;还有学生说,家长应该有气节,人穷志不穷嘛,所以提供地铺不应该睡;甚至于还有学生将中国的家长与外国的家长进行比较,然后厚着脸皮说,有这样的父母在,我们的中国一定会变得更强大……诸如此类,真让人哭笑不得。由此看来,无论写什么文章,审题一定要认真。

二、“文体界限要清晰”的要求不能变

我们现在的作文,一般不再规定文体,但这并不代表文体可以模糊,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分不清各种文体的特征,弄不清各类文体之间的界限,以致写出“四不像”的文章,显得不伦不类,让老师感到头痛。比如,在议论文前面先来一段比较优美的描写或一段煽情的抒情;在议论的过程中,用细腻传神的描述去叙写一则作为论据的材料;或者,干脆给一篇记叙文披上一件议论的外套——文章的首尾是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但中间只叙写了一件有详细经过和明确中心的事情:这些都是学生没有清晰的“文体感”所致。所以,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否有个性,也无论是否有创新精神,对文体的认识一定要清楚。笼统说来,文学类的目的是要以情动人、以范示人,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的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而论述类的目的是要以理晓人、以行导人,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至于实用类的目的是要以知授人、以用教人,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些,才不至于犯以记叙充议论、文体不分的毛病。

三、“语言要自然流畅,表意清楚”的要求不可变

高考作文对语言通顺的基本界定是:规范、准确、连贯和得体。规范,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不能有生造词语、文白夹杂、前言不搭后语、乱用方言俚语、乱用外文、不按语法规范构句、刻意雕琢而不知所云等现象;准确,就是选词造句要贴切,符合实际,能正确使用词语,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没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毛病;连贯,就是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得体,是指文章的语言不仅要符合文章的体裁,而且也要符合考生身份和环境特征等。但目前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所以不少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独创的表达搬入作文,令人咋舌甚至费解。老师们戏说“有代沟”,学生们不屑地说“晕”。有些学生很想在语言上下一番工夫,于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努力酝酿,尽力锤炼,结果终因文字功底不够深厚,而把语言弄得生硬做作,失去了本意。有些学生语言显得幼稚,还有的“学生腔”太浓……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四、“文章要有完整结构”的要求不可变

就目前的考试而言,有两类文体比较普遍,一是记叙文,二是议论文。记叙文的结构一般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安排的。在考试中既可以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个片段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也可以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进行反衬式组合;当然,还可以将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段或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可以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其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穿插、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议论文的结构一定要紧紧抓住引论、本论、结论三个环节。在考试中既可以选择并列式结构,也可选择层进式结构,还可以选择对照式结构,具体的操作上还可以有所变化。

简单看来,可供选择的结构形式还是很多样的,具体哪一种更合适,还要根据个人文章的内容和材料来定。可是,有些学生的文章结构并不完整,要么是写记叙文不说前因,或者不谈结果,只在后文加上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一头雾水;要么写议论文只有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部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结论部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当然,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新《课标》逐步推行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这并不是要我们颠覆传统。其实,近几年的高中生在写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很多教师淡化甚至摈弃了那些亘古不变的作文规则和要求。例如,学生文体不分是并不少见的情况,可我们又有几位教师停下匆忙的教学脚步,为学生上一堂讲解各类文体的特点与区别的课?又有几位教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使他们真正掌握这些文体的写法?由此可见,传统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创新作文也应该保有传统作文中合理的部分。

猜你喜欢

记叙文议论文文体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