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2011-02-19殷海燕江苏省阜宁县明达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细柳轻风梅花

■ 殷海燕(江苏省阜宁县明达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古诗词教学则是落实这种理念的有效载体。现今入选中学教材的古诗词,不仅语言比较艰深,而且意境、思想、感情等相对比较复杂、丰富,难以把握。为了帮助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欣赏能力、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古诗词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结合背景,知人论诗

诗歌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常常是诗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鉴赏时,既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生活特征来理解诗词的感情,更不能脱离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来理解诗词的感情。如初唐四杰和边塞派诗歌反应的是国势强大的初盛唐;白居易的新乐府和聂夷中的悯农诗多写民生疾苦;南宋的陆游、辛弃疾等,多以力主抗金、恢复中原为主旨。再如解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首先得知道李商隐早年关心政治,先得牛党提携,后承李党赏识,并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为妻。至牛党执政,他因之一直遭受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之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教学中,应通过必要的背景铺设,真切感受诗人满腹的哀情愁绪和无限的孤独凄凉。知人论诗,对把握诗词的主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吟诵诗词,感悟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诵读。诵读它们就是将它们还原,就是与文本、作者对话,可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内涵。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诵读,一个因烽火遍地,家信不通,忧国思亲,搔首踌躇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在这吟咏中,就已经把诗歌的内容、意境、内涵感悟得差不多了。

三、抓住物事,品味意境

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古人做诗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给诗配画:青山、小舟、流水、宽阔的水面、白色的风帆,将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油然而生的离愁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但只有淡淡一缕,更多地显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蕴含了新陈代谢是自然理趣——旧的事物始终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所在吧。通过绘画使学生仿佛看到了江南的美景,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品味到了作品的意境。

四、揣摩语言,分析艺术特色

诗词写作,都有一定的手法。鉴赏诗歌,一定要掌握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依照这些方法分析诗歌,才会走进诗歌的深处,体味出诗意之美。下面是古代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这些手法尤其值得注意:

1.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做诗,诗成后必然反复吟诵、揣摩、修改,必求完美而后止,因而杜甫有“新诗改罢自常吟”之语。“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敲、锤炼的过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初写为“到”,后改为“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相传大文豪苏轼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一句,开始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后又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诗人斟酌再三,仍然觉得意境不足。苏小妹问明其原因,说了一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因“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微拂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加之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两个字的修改,满句生辉。

2.抒情方式。“诗者,吟咏情性也。”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常见的抒情方式有:(1)直抒胸臆。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2)间接抒情。一是因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二是借景抒情,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3)情景交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乃外在之物象,情实为内在之精神。

3.风格辨析。正确地辨析诗词风格,有助于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浪漫主义风格如屈原的《离骚》和现实主义风格如杜甫的《石壕吏》;豪放派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婉约派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作家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视具体的作品而论,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之作,婉约派代表李清照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男儿气势。

4.艺术技巧。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十分丰富。(1)虚实相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幻想未来抒发当前的真情实感,未来和当前虚实相生,幻想和现实回环比照,因而感情的抒发就更加迂回动人。(2)渲染烘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或用环境气氛渲染来突出某种事物的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开头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无论是冷落暗淡的气氛,还是清新幽静的境界,都增添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3)动静互衬。为了突出某种意境,或以动衬静,或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愈显其静。(4)活用典故。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活用了多个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抒发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掌握这些分析诗歌的方法,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

关于中学阶段古代诗词的教学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路途上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一边探索,一边感悟,鼓励他们共同探究,交流理解,既欣赏了中华古文化的魅力、吸收了优秀文化的营养,又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细柳轻风梅花
一语轻风
巧问深引 言文交融——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为例
细柳的搅团
影子超人(1)亲密盟友
梅花
云影
迷离
梅花引
放开民营医院价格是一阵轻风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