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研究综述

2011-02-19陈晓晴杜学元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研究生

陈晓晴 杜学元

婚恋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女研究生的婚恋观也因此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女研究生既承载着作为一般女性所具有的感性因素,又承载着作为知识女性所具有的理性因素,其婚恋观与传统的婚恋观既有覆盖,又有交叉。基于上述背景,学术界对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给予关注。

一、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研究现状

我国转型时期的婚恋观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之一,也是女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高学历女性已成为社会一支庞大的群体,在婚恋观问题上,一些西方思想开始影响我国的青年,特别是知识青年,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讨论也热烈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的区域性研究

就笔者目前所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方面的文章较早的有1999年马建青、严立芬在《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该文对浙江省高校169名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女研究生的恋爱目的、择偶标准、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对待性的态度等方面。结果表明,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温和但却是深刻的变化:恋爱目的明确务实,态度认真沉稳;择偶条件重视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追求平等和自主;在对男女双方的经济收入和学历的要求上,绝大部分女研究生并不要求男方一定比自己高;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上,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若找不到合适者就不婚不嫁的比例已远远超出同龄一般女性的比例,也高于以往对男研究生的研究结果;性观念正面临冲击,他们的性道德观念基本上与社会上占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对各种非婚姻性行为的认同率很低,但明确表示反对、否定的比例也不高,更多的人持理解、宽容或与己无关的态度。[1]

此外,也有研究者针对武汉[2]、北京[3]、苏州[4]、长沙[5]等区域的女研究生婚恋观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出了与马建青、严立芬的研究较为一致的结果。

2.对相关群体婚恋观的对比性研究

刘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对女研究生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了对比研究。[6]他认为,较之于女大学生,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更为成熟和正确:其恋爱的主要动机是指向婚姻的,恋爱目的更加明确和务实;在择偶标准上,敢于颠覆传统,看重对方的内在涵养和发展潜力,更具有长远眼光;对待与恋人间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为明确;也有极少部分女研究生打算做一辈子的单身贵族,对爱情婚姻向往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无奈。

此外,武秀杰[7]、邱丽[8]对高学历人口,包括对男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了对比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择偶过程中,女性青睐能力才干强、经济收入高的如意郎君,“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仍被高学历人口认可。研究认为,高学历女生既对自身婚恋充满自信,同时又认可“男高女低”的婚配取向,这是导致部分高学历女性成为婚恋“剩女”的根本原因,女研究生应在婚恋行为上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增强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识,适当降低对婚姻的期望值。

3.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的心理学、社会学视角解析

王畅的研究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未婚、已婚女研究生的恋爱择偶心理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在赋予女性高级知识分子无比鲜艳的光环之外,往往忘记了他们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一个社会女性,鲜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婚姻恋爱心理。王畅指出浪漫恋爱观仍是女研究生的主要取向,他们对恋爱抱有较大的期望值,对于婚姻却是既想跻身又望而却步,更倾向于一种现实主义的恋爱观,这些都是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和社会的期望及择偶的自我限制导致的。[9]

周瑾、王倩、杨允等则从实证角度,通过问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贞操观和结婚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4]他们发现,女研究生普遍感觉找对象比较困难,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女研究生认识异性的途径较少,生活圈子主要局限在学校;在贞操观上,认为首先是心理上的贞操、专一、忠诚、有控制力,其次才是身体上的贞操,要由内而外保持对自己和伴侣的忠诚;而在结婚观方面,仅有27%的人对于对方的学历是无所谓的;大多数女研究生还是以爱情自然发展的结果为结婚目的,但是有极小部分女研究生对婚姻没有较高的期望和应有的热情,对待婚姻持悲观的态度。

4.对女研究生婚恋观的结构性探讨

从婚姻状况来看,已有研究者将女研究生分为未婚女研究生与已婚女研究生。从该结构维度出发,已有研究包括谭命知、李桂平[10],冯茜[11],罗渝川、杜学元、邓雪梅[12]等对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的探析思考,邝丽梅[13]对已婚研究生的婚姻家庭价值观的研究等。这些研究认为,未婚女研究生一般将恋爱与婚姻相联结,恋爱目的明确,在择偶条件上更重视内在素质,重才而不重财,性道德观念倾向于社会标准,较为谨慎,情感表达日趋开放,对待感情认真谨慎,但是,未婚女研究生却陷入了“高知低婚”的尴尬局面,这种强烈的反差是由未婚女研究生自身的身心特点、中国传统的妇女观及社会角色定位等内外因素共同造成的。已婚女研究生的婚姻观的各项指标因性别和配偶的学历不同而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但整个婚姻观念日趋现代化、浪漫化和自主化。从婚恋观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已有研究者通常将婚恋观从恋爱观、结婚观、性行为观、离婚观、家庭观、择偶观等方面来进行阐释。

从学术界对女研究生的层次划分来看,女研究生包括女硕士研究生和女博士研究生,从该维度出发,单独针对女硕士研究生及女博士研究生这两个群体来进行婚恋观方面的研究较为罕见,目前主要有寇征以文化和性别研究为背景,对女博士研究生的婚恋观、思想生活状况、婚恋价值趋向及性别意识特点作了分析与探讨。[14]该研究表明,女博士研究生的婚恋观总体来说较为符合现实,但也有少数女博士由于个性的极端化倾向影响了他们在社会和婚姻家庭中的成就,正所谓“知识层次越高,不一定德性和修养就一定高”。

二、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现有研究的局限及思考

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透视了女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构建了平台,对女研究生自身在实现事业理想的同时,早日实现家庭事业双丰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笔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1.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本科生群体,应加强对研究生特别是女研究生的关注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婚恋态度的变化可以说是衡量国人观念变化的一个重要尺度。研究婚恋观时,不能缺少对高学历青年这一敏感群体的研究,因此近些年来对高学历青年婚恋观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综观已有的研究,大部分以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研究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婚恋观及婚恋教育的探索可谓凤毛麟角,目前还没有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及婚恋教育方面的专著。女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知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将担负极其重要的事业职责,在婚姻家庭及在下一代的繁衍教育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不仅能帮助女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防止“失范”的婚恋行为,帮助他们成功驾驭自己的命运,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因此对这一特殊群体婚恋观的研究更显得迫切必要。

2.已有研究视角单一,应展开多维度、多视角探析

已有研究多从社会学视角展开,调查方法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当前需要展开多学科的分析,从多重视角去深入研究女研究生的婚恋观,以期获得新的启示。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不仅属于社会学范畴,也属于教育学、经济学、女性学等多学科范畴,应该结合多学科的角度从各个侧面去真实地反映女研究生婚恋观的现实状况。对于女研究生婚恋方面出现的困扰,除了女研究生自身的性格原因及传统婚恋观与现代婚恋观的碰撞之外,我们是否应该从教育学角度审视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阶段女学生的婚恋观念变化,及时发现其不切实际的虚无主义婚恋观并进行教育指导。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女性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女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知女性,相比普通女性而言,从理论上说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研究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帮助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婚恋环境,更有利于他们积极投入国家建设,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从女性学角度来看,西方的性解放运动、自由主义思潮及女权主义等对我国的女性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研究生的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一方面积极推崇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在婚恋问题上表现出了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也有必要从女性学视角对女研究生的婚恋观问题进行研究。

3.已有研究侧重现象描述,应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已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对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现象的描述,多数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个别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在分析时大多使用单变量的百分比描述性研究,缺乏系统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是对女研究生婚恋观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但是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时,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思考,提出的解决对策显得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够强。鉴于此局限,研究者今后应多采用双变量的相关性研究,同时进行系统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这样才能更为科学地揭示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的全貌。同时,研究者不应局限于女研究生的婚恋观研究,还应对女研究生婚恋教育这一板块有所思考。就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婚恋教育课程来看,更多的是针对本科生进行,并且都是附属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畴,缺乏对女研究生婚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

4.已有研究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应进一步深化理论,找出问题实质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调查上,而对该问题的理论分析远远不够,只是停留于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现象到现象的单一模式中,未将理论与现象描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不为实践所用,而实践也未能进一步丰富理论的恶性怪圈,因此,研究应尝试从现象分析与叙事研究向理论分析过渡。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婚恋观仍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造成在婚恋观的结构上也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就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当然,调查报告或对策研究对了解该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者不应再为研究问题而研究问题,而应把问题放在其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的情境中,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将理论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比如,对符号暴力理论的研究就可以用来分析当前被赋予“李莫愁”、“灭绝师太”之称的女研究生为何出现婚恋难的问题,而社会性别角色理论也可以帮助分析女研究生的婚恋观问题。

[1]马建青,严立芬.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2]董金平.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婚恋观念与行为调研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2.

[3]詹成峰,何瑾.女研究生婚恋观研究及教育对策——基于北京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0,(3).

[4]周瑾,王倩,杨允.苏州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康雯,姚利民.湖南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研究[J].调查与思考,2004,(4).

[6]刘庆.女研究生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对比调查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3).

[7]武秀杰.高学历人口婚恋观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9.

[8]邱丽.男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分析——对北京地区两所高校大三学生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增刊).

[9]王畅.女研究生婚恋心理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0]谭命知,李桂平.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9).

[11]冯茜.在读未婚硕士研究生婚恋观实证分析[J].科教导刊,2010,(7).

[12]罗渝川,杜学元,邓雪梅.未婚女研究生婚恋现状分析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3]邝丽梅.已婚研究生的婚姻家庭价值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4]寇征.当代女博士生的婚恋价值趋向和性别意识特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5).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研究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家庭关系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