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

2011-02-19李红艳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博客图书馆信息

李红艳

(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浅析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

李红艳

(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作为Web 3.0下新兴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博在教育领域开始被关注,文章从信息传播泛主体化、处理碎片化、交互背对脸及平台使用开放化等方面分析了微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微博在教育中的六大应用,以期为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微博;泛主体化;移动学习

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信息爆炸性增长,导致人际交往表层化、快捷化。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机会表达情绪、分享感受、传递信息。微博作为能实现这一诉求的便捷沟通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国外,美国总统奥巴马、FBI、DELL、福布斯、通用汽车等众多国际知名个人和组织,通过微博进行营销或与用户交互。国内,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国内微型博客网站已成为时下的热点,虽是受字数限制的言论发表,微博却让网民们不约而同地“说”了起来,并使得人们的思想可以瞬间传遍全球。作为Web 3.0下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博在教育领域也开始被关注,它已成为网络时代又一次重要的通讯革命。

一、什么是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沟通是微薄的理念,其宣传口号是:What are you doing?傻瓜式的提问保证人人都能回答,微博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传播泛主体化

微博上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同时也会收到你跟随(follow)的人的信息而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在这样一个信息相互交流过程中,已经无所谓谁才是传播的主体,微博如今也正发展成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信息传播不再是专业媒体机构的特权。

2.信息处理碎片化

微博篇幅简短,内容随意,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只要是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发表,有没有逻辑都无所谓。内容的简短、随意性决定了微博初次传播必定是不成系统的碎片化文本,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可以被长期存储下来,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由这种闲言碎语而结成沟通网络,极大提高了网络表达的真实性。

3.信息交互背对脸

与博客面对面的交互方式不同,微博采用背对脸的跟随(follow)方式,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你可以跟随他人,也可以被跟随,跟随的人越多,则获取的信息量越大,这种跟随是一种单向、无需对方确认的关系,只要喜欢就可以跟随对方,可以点对点,也可以一点对多点。

4.平台使用开放化

在微博网站上,通过简易的注册手续,用户即可开始登入使用。开放设计让用户并不局限只有登入该网站后才能使用相关功能,经由IM、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或者微博用户端安装的各式软件都可以使用服务。简短的信息和开放设计的理念,使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捷。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对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二、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

1.鼓励互动,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莫妮卡·兰金尝试将微博应用于《美国历史》一课,要求学生参与线上讨论。学生透过熟悉的网络或手机接口,在微博上发送讯息,所以能快速跟上课堂节奏。除了热烈的发言外,教室前面设有大屏幕,显示所有人的响应,助教与教师会实时补充和回复同学们的疑问。兰金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表示,虽然微博有其限制,但是却鼓励原本不愿意讨论的学生尝试参与。参与实验的大卫·佩蒂说,透过微博能让我们尽情表达各种想法,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能帮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流畅分享彼此的意见。著名大学教授MonicaRankin也发现,用一个星期通过微博网络平台来组织大家发表评论,提出观点,然后他将所有的观点整理带到教室来讨论,采用这种方式比过去传统的教室更能挖掘一些新的想法。

2.进行移动学习,扩展课堂学习

微博良好的技术支持可以保证其应用于移动学习具有有效性。学生可以躺在床上、行走在路上、篮球场上……随时和同学、伙伴探讨问题,可以快速形成庞大的网状学习群体。通过微博,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有了突发的疑问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以随时随地发出信息;微博平台的其他群组人员如教师可以随时接收,并可以使参与移动学习的群体扩张到无限,学生可以随时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及他们的粉丝取得联系,一个问题可以在这个庞大的学习团队中迅速解决,体现了移动学习中对问题处理、知识传播和习得的高效性,这种学习方式,是传统的Web工具所无法比拟的。

3.利于团队合作,促进协作学习

美国马里兰州一位八年级的英语教师梅奥尝试利用微博作为平台让他的学生在线协作写作,他创建了一个叫做Many Voices的微博账户,邀请他的学生和全世界的学生加入,通过在微博上不断续写故事进行。六个星期之内,仅仅通过每次140字的写作,在来自六个不同国家100多个学生的协作下,这个故事终于完成了。

4.帮助学生累积资料促进知识结构的改变

微博中灵活的“一句话”播报,为学生积累材料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出门在外,身边没有笔、纸,脑海里突然闪现灵感,可利用手机随时上传到微博记载。除了自己收集材料之外,由于微博具有共享性,收集的材料已经提供给了所有微博的关注者和粉丝,他们在享用这些材料的同时,可以写入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收集的其他材料。这样,用微博收集材料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将个人行为纳入了一个组织中,形成了更大的效应和价值。

5.作为师生之间便捷有效的沟通工具

如今,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一个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讯息和技术,封闭的思想和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更应该实现与学生之间真正的“零距离”沟通,从而获得信息利用最大化。从某种角度讲,微博算是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和论坛的潜在替代品之一,可作为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利用微博提醒学生完成家庭作业、防范过失和其他事情,尤其是当学生把手机号码和微博绑定之后,任何一位“好友”更新微博,手机都会提醒他们。

6.作为学校图书馆的有利工具

学校图书馆可以公布一个微博账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跟随”关注这个账号,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最新事件、新书的情况等,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图书信息传播。另外,图书馆除了要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还需为读者提供信息查询、培训教育等职能,多重服务职能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要求与信息处理量。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博进行互动的读者服务,通过微博回答读者服务咨询、书目查询、到期书目查询等,让读者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等终端看到,建立一种更深的互动交流服务关系。

微博作为Web3.0下新型的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国内只是刚刚开始,可以肯定在之后的应用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问题,如信息的甄别、筛查、过滤等,但随着人们对微博的进一步认识与其技术功能的完善,我们期待简单、开放的微博在教育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刘芹妹,孟琦.Tw itter,向教育“推”来了什么?[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

[2]冀鹏飞,江玲.基于Tw itter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

[3]沈鹏.重新点燃的Web2.0激情类——Tw itter类网络应用的传播形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

[4]李华,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J].图书与情报,2009,(4).

[5]郭晓熹.Tw itter开创后博客时代[J].中国科技财富,2007,(7).

(编辑:鲁利瑞)

G40-057

A

1673-8454(2011)02-0065-02

猜你喜欢

博客图书馆信息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博客天下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