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11-02-19任同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院校师范生

任同芹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急速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地方高师院校因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此,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促进其就业的对策与措施,从而推进河南省高师院校的就业工作。

一、河南省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河南省高校师范生的就业环境

2003年我国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之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平均以20%~30%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1世纪初的5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据有关数据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7.67%、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3.48%、东北师范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8.58%、陕西师范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8.66%、西南师范大学师范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6.95%①。然而,好景不长,从2005年开始,随着师范类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就业市场日趋饱和。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数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30万。②

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寒流的冲击,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河南省也不例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河南省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规模减小。据统计,2006年,全省有初中5 096所,比2005年减少173所;小学31 410所,比2005年减少1 616所。③中小学规模的缩小,直接导致基础教育教师岗位锐减。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各大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使进入就业市场的师范生数量增多。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严格执行“编制核定”政策,学校布局的调整使中小学教师出现大幅超编。由此可见,师范招生规模的膨胀和教师岗位饱和造成了师范生“膨胀性失业”的局面。

2.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导致教师岗位竞聘日趋激烈

1998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出:“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2001年1月,“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面向社会吸纳师资,师资来源的多元化无疑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活力,但是同时也打破了师范生垄断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就业格局,使得师范类毕业生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受到较大冲击和严峻挑战。据粗略统计,2008年河南省师范本科毕业生总数约为一万六千人,河南省约有159个县、区、市,若全部接纳的话,平均每个县需吸纳近百名毕业生,然而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已趋于饱和,再加上每年还有许多非师范生、研究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种精英群体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因此,师范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

3.缺乏“品牌优势”

随着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用人单位也提高了就业门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注重高学历、注重“品牌优势”,因此毕业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品牌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相对而言处于弱势。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社会影响较小,学科建设较为薄弱,所培养的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较大优势,在教育系统的认同度较其他知名师范院校来说相对较低,同等条件的毕业生,其社会评价自然要向知名师范院校倾斜。

二、河南省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理念存在偏差

前几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大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比较平稳,使一些毕业生对教师岗位的期望值偏高,主动择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念滞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目光投向条件优、收入高、工作环境舒适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不愿意到基层、农村、乡镇或欠发达地区就业,正是由于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出现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公立学校、事业单位、高级中学、重点学校以及报考公务员上,不愿意到私立学校、非重点的普通学校及特殊性质教育单位或转行到企业工作。在许多毕业生眼中,公立学校教师为事业编制,是毋庸置疑的“金饭碗”,唯编制论成为师范生就业路上的最大障碍。

2.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2000年,我国有一大批地方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同年,河南省升为本科院校的有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它们绝大多数位于地级市,非省会中心城市,无论从办学条件、生源质量还是教学水平等方面,与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相比,明显处于本科层次的“弱势”群体,这从近几年的招考情况便可反映出来。首先,专业素质亟待提升。毕业生在参加新教师的应聘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专业考试。考试内容除了所教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之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政策法规等。由于许多毕业生在校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教育理论等课程的学习,因此,在第一环节就惨遭淘汰。其次,教学技能有待提高。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教法运用、“三笔字”以及班主任工作等。然而,有一部分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训练,这就导致毕业生在实际教学中暴露出课堂组织能力差,不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管理能力差,无法胜任班主任工作等。第三是教育理念陈旧。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广泛扎根于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以生为本,倡导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思想的关键理念。然而,许多毕业生对目前新课改精神一知半解,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我们现在要求中学教师适应课程改革,但是高校现在培养出来的仍然是新教师、老观念,出去很不适应。”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

3.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⑤因此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河南部分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据调查,省内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比例过高,约占总学时的80%,而教育学科的课程仅占总学时的10%左右,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则更小。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口径过窄现象仍旧存在。尽管目前省内许多师范院校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积极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却缺乏针对性。最后,师范教育特色不够突出。“师范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职业性的集中表现在于它的‘师范性’。”⑥然而,河南省许多高校过于注重学术性,教学实践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小,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形式单一,对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4.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然而,却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令人担忧。河南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多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的人员,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授课过程中多是照本宣科,与现实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的课时少。据统计,目前河南省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从学时分配来看,低的为18个学时,高的为3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80%~90%,实践课仅占10%~20%,课时量的不足加上缺乏实践性,致使就业指导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时段不合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还可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地合理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人生观。然而河南省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多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学期是毕业生最忙碌而又最焦虑的一个学期,就业指导课缺乏全程筹划。

三、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一是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起就业市场的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首先,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出台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投身基层,自主创业;再次,加强对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用人单位合法、合理用工,减少就业中的歧视问题;最后,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总而言之,政府应加强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为大学生顺利、合理就业保驾护航。

二是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实效性。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贮备地,扮演着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输送多元化人才的角色,因此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中肩负重要使命。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改革,观念先行。现今的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因此,高校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确立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培养出能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这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毕业生由原来贵为“天之骄子”到屡遭挫折,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困惑、茫然、无奈、自卑、患得患失,尤其对于非名校、非重点的师范生而言,由于择业压力过大,往往会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有些学生不堪重负,会产生郁闷、彷徨、焦虑等心理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就业。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最后,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机制。各高校无论在就业指导课还是就业指导教育方面都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学习任务进行调整。对于大一新生应侧重入学教育和学业规划,尽快帮助其完成角色转换;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则侧重于就业能力的训练,帮助其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大四学生应侧重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求职技能的训练,为其顺利实现就业筑桥铺路。

三是毕业生自身方面: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1)良好的心态是择业成功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模式也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前的“天之骄子”、“时代的宠儿”现在只不过是众多就业大军中的一员。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师范院校毕业生应积极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市场。

(2)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和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据社会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要将目标投向基层。要树立多元化、多形式、开放的就业观念。跳出非教育系统不就业、非机关事业单位不就业、非公立学校不就业的就业误区,将眼光放低、放宽,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抵御“就业寒流”。首先,构筑扎实的专业功底。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最后,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发性的事件,因此,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总之,目前河南省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师范生的就业之路依然坎坷。如何化解师范生就业的尴尬境地和重重压力,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和高校负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师范毕业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合理调整就业心态,从容应对就业寒冬。

注释:

①邹瑞萍,等.“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调查”系列(一)[EB/OL].http://202.206.100.3/hebtu/board/detail.php?id=188.

②2010届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N].常州日报,2009-12-07.

③政策法规处.认真做好教育统计工作 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zwgk/ztxx/qstjgjkj/qihuiyi/jlcl/webinfo/2008/11/1225698544568053.htm ,2007-02-08.

④本刊编辑部.“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纪要[J].历史教学,2003,(9):5-14.

⑤严丽萍.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和改革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9-11..

⑥张福平,陈蔚辉,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突出师范教育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9-20.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院校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