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语文课外的活力空间——对编演课本剧的尝试

2011-02-19张雪梅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本剧活力戏剧

■张雪梅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获得内涵丰富的文化素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于学生个人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来说,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却面临着怎样使语文学习更有魅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有新时代活力元素等困惑。因此,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精髓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革新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和尝试。在各种尝试当中,改编、演绎课本剧不失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此,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课本剧演绎对拓展语文课外的活力空间、推动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作用。

一、生活作源头,语文成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半亩方塘,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纽带,通过多种途径,更深层次地为语文教学注入养分和活力。

当今学校的语文教育为世人所诟病,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呆板僵化、陈旧落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当中,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常常停留在静态的层面而动力不足。甚至,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足,兴致不高,在学习当中被动接受,缺乏深入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灵动的创意,对语文的学习方式只停留在背背课文,做做练习,偶尔一两次演讲,殊不知语文教学还可以开拓一片更广阔的活力空间。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亟待改变那种只重文本学习、实践运用不足的教学状态。

新《课程标准》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以及语文教学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等等。

戴着镣铐跳舞,更感人肺腑。在应试的高压和升学的紧急形势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需坚持自己的本色,激发活力,从容不迫地发挥魅力,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当今校园里方兴未艾的课本剧演绎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本剧,简而言之,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综合了学生对多门学科的实践能力,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活学活用;是提高审美水平、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是语文课堂教学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延伸的一个活力四射的魅力空间。

二、循前人足迹,融今人智慧

学生演剧活动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吹开尘封的历史,我们不妨静下心来领略一番前辈们的风采。在前进的路上,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跳出了怎样的舞姿,诠释了语言文化何等多姿多彩的魅力!而这样的演出,不仅仅在一方舞台展示了语言文化的魅力,更在文化领域激发了革新的浪潮,在社会领域唤醒了国民沉睡的灵魂,使得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存在姿态活力四射,青春蓬勃!

帷幕拉开 ——

早在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戏剧改良”主张,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日益高涨,一批革命领袖和文化精英意识到戏剧对开启民智、宣扬民主的重要性,于是相继著文,积极鼓吹戏剧改良。一时间狂飙突起,形成巨大声势,一大批贯彻戏剧改良理论精神的戏剧新作相继问世。一阵春雷之下,由赴日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爱好戏剧的青年组织成立了“春柳社”,公演《茶花女》 (片断)《黑奴吁天录 》等剧,社会效应不同凡响。既而春阳社、进化团、新民社与民鸣社、创造社、南开新剧团等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优秀剧目层出不穷,为中国文明新戏的出现拉开了序幕。“五四”以后,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圈子推动了新兴戏剧的勃兴,满足了新时代的要求,上海、天津等地的学生凭着一颗赤子之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许多学生踊跃参加戏剧社团活动,积极投入“文明新戏”的排演之中,成一时之风尚。在北伐战争的硝烟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学生们放下课本,走出教室,处处是舞台,时时可演剧。学生剧团成为抗争黑暗、点燃光明的一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事实证明,在近代戏剧发展史中,学生演剧不仅展示了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更可歌可泣地表现出有志青年的爱国情怀和他们对时代的使命感,对社会的责任感。漫长的一百多年来,话剧史上群星璀璨,如欧阳予倩 、洪深、田汉 、丁西林 、曹禺 、老舍、焦菊隐等艺术家,在新时代,他们的形象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的作品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和感人肺腑的力量,有一些剧作还编进了中学和大学语文教材里,由后人传承。

前人开拓进取,凭借的不仅是对语言文化艺术的热爱,更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前途、时代发展的庄严使命感。而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在盛世中生存的热血青年,难道就应该蜗居在狭小的自我空间,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顾自己的安逸生活吗?难道就不该继承优良文化传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吗?

值得庆幸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许多教育者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呼吁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许多大学成立学生剧社,如火如荼地开展活动;许多中学不仅把课本剧编演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活动,还通过课本剧演绎其他学科知识。

三、活力空间,我的地盘我做主

打开通往课本之外的一扇门,拓展语文课外的活力空间,从尝试课本剧编演开始。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书本上的景物活起来,变成实际的生活场景;让故事中的主人公走出课本,变成现实中可视可感的人物;让学生由读课文变成演课文;让学生由理解课文变成感受课文;让学生由面对课文变成体验课文……在中学校园里,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是完全可行的。我总结自己所指导过课本剧的编演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戏剧文本属文学范畴,但在编剧过程中,除了对语言艺术的灵活运用,不得不综合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以实现把剧本搬上舞台的可操作性。戏剧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学生要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拿出像样的作品,依然需要戏剧文学、舞台表演、舞台美术等专业知识的指导。指导老师具备这样的文化素养,可通过课堂授课、开展讲座、观摩经典戏剧作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为学生提供与校外专业人士或团体交流的机会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其获得相关知识、技能。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并将语文知识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为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打下了基础。

以活动促教学,让语文教材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记叙性文章,而高中语文中更有大量戏剧作品和小说,对这些课文稍作改编就能够搬上舞台。为了圆满完成编演活动,学生在剧本准备阶段,由兴趣引领,全面、深入地研读文本,并能够深入思考,研究故事情节,研究人物形象,研究各种表现手法。由活动引领教学,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通过这样的改编训练,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还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打开了思维,放飞了想象力。

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课本剧从改编到表演成功,是集体创造的成果,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完成。通过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间互相沟通,交流智慧,树立共同的目标,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实践操作和合作沟通能力。

另外,指导学生学编演课本剧,也为学生把思维的触角和实践能力延伸到社会生活更广阔的领域提供了可能性,使他们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表演活动反映社会生活,呼吁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发挥语文的魅力,就要找到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立体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更广阔的表现和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化知识,发挥无穷的智慧。同时,语文素养的积淀,为我们培养了高尚的情操,使我们更懂得欣赏生活、品味人生,甚至,使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指导学生尝试课本剧编演,在语文课堂之外拓展了一片充满青春活力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锻炼和发挥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把语文学习应用到社会文化生活中,促进当代青少年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参考资料:

1.叶长海、张福海 《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课本剧活力戏剧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有趣的戏剧课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活力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