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理论对我国推动自主创新的启示

2011-02-19王新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熊彼特生产经济

王新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由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驱动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发展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要大力培育我国创新主体,改善创新条件,营造创新环境,极大地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从发达国家创新实践总结而来的西方创新理论,对我国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创新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创新理论最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和建立,后来由索洛、曼斯菲尔德、卡曼、施瓦茨、弗里曼等人不断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成为经济学理论影响深远的一大流派。1912年熊彼特在其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经济学概念。按照熊彼特的解释,创新就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列举了五种具体的创新形式,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企业组织创新。他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尤其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就不会发展了。①

1935年熊彼特发表《经济变动的分析》一文,用创新概念和创新演进过程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现象。他认为,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创新发生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而努力推动创新,条件成熟以后便会产生创新浪潮。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经济周期现象。据此,熊彼特进一步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提出经济周期分为由商业存货的变化而引起的为期3年~4年的“基钦周期”,即短周期或经济短波;由厂商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的变化而引起的为期8年~11年的“朱格拉周期”,即中周期或经济中波;由科技发现与发明创造而引起的为期45年~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即长周期或经济长波。熊彼特明确地把过去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长周期:从1783~1842年,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发展时期,纺织工业的“创新”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代;从1897年开始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第三波长周期后来被学者认为于1945年结束)。熊彼特认为,从历史上看一个长周期中有6个中周期和18个短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正是经由经济周期的变动实现的。②

熊彼特十分强调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是企业家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品质,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拓原材料供给的新来源,创造企业组织的新形式,从而推动创新的整个过程。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引进新产品和改进产品品质、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的行为,实际上起着连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的重要作用,是科技发现与发明创造向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当社会当中存在许多富有冒险或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时,社会经济将兴旺发达;而一旦企业家精神被破坏或遭受严重阻碍时,经济发展就会停滞。③

1950年熊彼特逝世后,西方许多学者对创新的经济理论不断进行丰富与发展。如在技术创新的经济理论研究方面,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可用于定量化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对非创新企业对创新企业的“新组合”进行“模仿”和非创新企业对“原组合”进行“维持”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提出了“技术推广模式”,来说明新技术首先被某个企业采用后,需要隔多久才被该部门多数企业采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研究了“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得出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即“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1971年美国经济史学家格里列希斯提出技术创新扩散呈S型增长曲线特征,指出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一项新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到一定程度以后,技术扩散速度将会明显放慢,直至被另一新技术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日益重视国家和区域作为创新环境系统在推动创新方面的作用。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起飞的经验之后,首次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由公共、私有部门和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动促成、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④。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研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1998年美国学者佰普惕斯特和斯旺研究发现,创新体系的成效与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关系,原因是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地理邻近带来了可以维持并强化创新网络的支撑因素,因而区域创新体系更具有实际意义。2002年美国学者阿歇姆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就是由支撑机构环绕的区域企业集群。⑤

在制度创新的经济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是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研究了制度变革的经济原因和过程,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即由个人、团体、政府分别来担任推动者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制度创新。他们所指的“制度创新”,就是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他们认为推动创新的关键,是要设定一种能对个人或企业的发现与发明创造提供有效刺激的制度,该制度确立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所有权,以便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若能明确规定和有效保护每个人的知识技术发明专有权,并通过减少革新的不确定性,促使发明者的活动得到最大的个人收益,则会促进经济发展。

二、创新理论对我国推动自主创新的启示

1.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西方创新经济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假如把创新看成是生产力质的进步的开始,那么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论断是相符合的。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对国内原有生产体系而言,实际上就可以视为经历了一连串的巨大创新。如引入市场机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开放市场,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产品、生产方法等,都是对原有生产体系的创新。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

但是应当看到,尽管我国改革开放有不少内容属于自我独创,如社会主义与市场制度相结合等,然而绝大部分内容尤其是技术、设备、产品、生产方法等的引进,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还是一种“模仿”。模仿可以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却肯定不足以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因为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和产业输出是有选择的,关键核心技术与最先进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获得的。

从近现代历史来看,要使一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先使其成为自主创新大国。英国从18世纪起成为自主创新大国,引领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和钢铁时代两次世界经济发展长波,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从19世纪后期起成为自主创新大国,因而引领了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的第三次世界经济发展长波,以及电子、生物、航空、航天、核能和新材料等多领域革命时代的第四次世界经济发展长波(学界普遍认为其时期为1945~1995年),成为头号世界经济强国。因此有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之说。⑥日本由于在二战以后抓住机遇成为自主创新大国,因而短时间内也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和日本在自主创新方面后来居上,超越欧洲国家成为自主创新大国和世界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信息、生物和生态革命时代的第五次发展长波。这给我国创造条件推动自主创新,成为自主创新大国,从而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了机遇。我国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争取实现由世界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婵变与跨越。

2.推动自主创新应鼓励“学而优则商”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并非指单纯的科技发现与发明创造,而是指将包括科技发现与发明创造在内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强调的是将新事物应用于生产。在熊彼特看来,推动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不一定是资本家,也不一定是企业的总经理,但必须是对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有敏锐洞察力和捕捉能力,并能够在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中使其不断臻于完善的人。但他们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以某种形式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⑦

如此看来,由发明家兴办企业或参与办企业,是推动自主创新最好的形式之一。另一种好的形式是发明家将发明创造转让给企业,但这实际上也属于发明家参与办企业的一种形式。因为技术转让意味着发明家要负责帮助企业完成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到生产体系的全部过程。既然发明家兴办企业或参与办企业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好形式,那自然应当提倡和鼓励“学而优则商”的社会文化。在美国等自主创新发达的国家,就有“一流人才在商界”的说法。只不过此处所谓的“学”,不单是指学校正规学习,也包括自我钻研学习并从事创造发明的一切学习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流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据闻我国现在每年动辄上百万学子报考公务员,博士、教授争当处长、厅长的现象愈演愈烈,证明其影响仍然强大。这说明“官本位”仍居社会主导地位,“商本位”尚未站稳脚跟。这样的社会现实不利于我国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应尽快通过有关改革扭转“官本位”倾向,并从中学教育开始,提倡和鼓励“学而优则商”的社会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保持适度竞争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

根据卡曼和施瓦茨的研究,市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的强弱都会制约和影响技术创新。他们认为,当一个行业垄断程度过高,市场竞争程度太弱,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凭借垄断力量就足以保证垄断利润的获取,创新活动就会衰减甚至停止;但当一个行业都是小规模企业,市场竞争程度太过激烈,这时所有企业都只想做花费成本较小的模仿者,而不愿做花费成本较大的创新者。只有当一个行业中某些企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与实力,但占有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达不到绝对垄断地位,而一旦有了技术创新,企业就会马上组织生产,抢占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在这种“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更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⑧

按照上述原理,推动自主创新就应当努力保持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对市场竞争程度过于激烈的行业,可采取鼓励兼并重组、扶优助能等措施,支持有潜质的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市场竞争程度较弱、垄断程度过高的行业,应采取强制分拆、化统为分,或引入同类竞争企业等措施,降低行业垄断程度,形成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现在某些行业和部门高度垄断格局,已经在收入分配和产品服务质量及价格等多方面饱受诟病。其实这种状况也是不利于形成推动自主创新所需市场环境的,国家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应进一步细化《反垄断法》,或通过实施细则规定单个企业在整个行业中所占市场份额的上限,一旦越过限制,就必须进入分拆程序进行分拆。

4.政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努力不可或缺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强调企业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无疑是对的。但弗里曼、纳尔逊、阿歇姆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一个国家或区域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支撑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至关重要。他们的研究回答了为何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是“商本位”的社会文化环境,但却只有少数国家能够成为创新大国,进而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问题。回顾历史,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创新大国,与它们历史上长期重视发展科技教育,重视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打造建设区域性创新平台,组织协调重大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机制等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要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样需要政府在建设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上狠下工夫。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引导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加快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从当前来看,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建设发展以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及大学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促进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好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协调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攻关,落实好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财政、税收、科技开发及政府采购政策。尤其应当推动科技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教育环境,建设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战略联盟,畅通产学研结合渠道,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宽松适宜的环境。同时应学习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大规模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发展,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才差距。

注 释:

①③⑦(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②熊彼特《经济变动的分析》一文见商务印书馆中译本《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的附录.

④张景安.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的思考[J].理论参考,2005,(9):9 -13.

⑤周培栋,连 漪,田巧莉.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6):228 -229.

⑥庹 泓,罗杰斯.中国将会改变世界教女儿中文便是投资[N].经济参考报,2006-06-26,第3版.

⑧陶良虎,李 惠.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技术创新[J].理论月刊,2006,(12):82 -84.

猜你喜欢

熊彼特生产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用旧的生产新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浅析熊彼特之创新理论
熊彼特学术思想的影响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