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花开的声音——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避难所(一)
2011-02-19刘小妮湖北省襄阳市一中
刘小妮(湖北省襄阳市一中)
倾听花开的声音
——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避难所(一)
刘小妮(湖北省襄阳市一中)
滔滔汉江,巍巍青山,古城襄阳曾留驻过多少风流人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想当年,诸葛孔明卧居隆中,躬耕南亩。刘备三顾茅庐,君臣执手,从而留下“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伟业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美名。孟浩然隐迹鹿门,风流天下,却生不逢时、圣贤寂寞,空留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遗憾,和“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寂寥之悲。诸葛当年从此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忙碌着君主的千秋霸业。孟夫子离开后四处碰壁、江湖飘零,最终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归宿是什么,“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千年之后,登临襄阳城头,西望隆中,东望鹿门,思接千载,情思悠悠:古木苍藤、月桂夜莺、青山夕阳、芳草兰芷、小桥流水、红桃绿柳,化解掉了多少古代文人的沧桑,浸润了多少古代文人的情思。中国古代文人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大多都选择吟风啸月、散发弄扁舟,在青山的掩映之下,在潺潺的流水声中,沉静心怀、心无旁骛,得到性灵皈依。
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水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变幻无穷。有人称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既然是文章,就须文人来读、来做,而且须是性情文人。因为,只有他们在山水面前不会扭捏作态,而是尽情敞开胸怀,放纵性情,享受其中。
桂芷兰若间,峨冠博带、长铗陆离的屈原曾在这里朝饮兰露、夕餐秋菊,乘骐骥、驰椒丘,一路芳馨;竹林清泉间,放旷不羁、行踪不定的竹林七贤曾在这里伴着乐曲,酣歌纵酒,天为幕、地为席、一路狂饮;暮春兰亭里,豪迈俊逸、书文并举的王羲之曾在这里宴聚群贤、畅叙幽情,信游日、漫骋怀,一路欢娱。在林泉意尽、园圃乐余之际,山水也被赋予了永恒,成为案头之山水。
品味这案头山水,能强烈感受到古代文人们徜徉于湖光山色间的快乐,留恋江花春草间的欣喜。“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的江南红绿相映,景色瑰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秋天的农村清幽宁静,平淡素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的瀑布飞驰而下,珠玉四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两山夹江兀立,对峙如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的荷花亭亭玉立,惹来蜻蜓立上头;“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暮春的蜂蝶翩翩飞去,想要饱餐春色。在古代文人们的生花妙笔下,飞流急湍、峻山险壑、清风明月、莺燕蜂蝶都被给予了灵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山水水安置了古代文人忧伤孤独的心灵,他们就反哺以一篇篇神来之笔。同时,这些至美至佳的诗文不也是古代文人在山水间寻求到的另一种富足和乐趣吗?
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文人本寂寞多情,山水却孤独无情。寂寞的声音无人能听,无言无语的山水便可为有情知音。相逢金风玉露,胜却人间无数。山水有了文人的眷顾,多了一份情调,一种韵致;文人有了山水的倾听,多了一种生命,一类声音!
她,有如一片凋零的秋叶在风雨中独舞,曾经的簪缨之家、琴瑟之合都已作了“胜筵难再,好景不长”的注语,如今只能对着凄风苦雨倾诉自己的心语、心愿:
忆秦娥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秋日黄昏萧索,词人李清照独伫高阁,凭栏远眺 ,看到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梧桐落 ”,听到的是“栖鸦”“戍角”,凄旷、悲凉的自然景色将她不尽的苦衷推到了极点,最终爆发出来。面对着荒寥的秋野,孤独的“秋叶”道出了带血含泪的寂寞。
同样怀着寂寞,孟浩然与江风月照泪眼相对,一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吟出羁旅之人的漂泊情怀;柳宗元在大雪纷飞中寒江独钓,一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抒发出逆境之人的不屈不挠;苏轼与孤鸿惺惺相惜,一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出贬谪之人的孤寂高洁。
在无边的天地间,承载了古代文人多少的悲欢情愁!恰好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果不是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山水,无数次静默地倾听,只恐那多情善感的心,载不动,这许多“愁”!
禅——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禅是什么?
禅是王摩诘,是王摩诘的诗中画。最爱摩诘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这首诗,可以真切地感觉到诗中主人公的心像月那样的皎洁,像山那样空灵;山也如人那样博大,月亦如人那样澄澈。心和境达到了悠然的“融入”。这种真意,陶渊明拥有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中国古代文人在深沉静默的天地万物面前,真实而澄明,物我合一,听到暮鼓晨钟,悟到凤凰涅槃。这种境界让他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忘怀荣辱得失,寻求人生真趣。
柳宗元被贬永州,从永州山水中参悟禅意,来化解三千烦恼丝,写下佳作《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歌通过渔翁的无挂无碍,白云的无心无虑,表现出心境和诗境的悠逸恬淡。这种禅意让他能够短暂地放松沉重的心情。
禅是什么?禅是苏轼,是苏轼的文中理。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处处都有开启古代文人智慧的无尽宝藏,而他们拥有透彻人情物理的慧眼灵心。当他们与山水相遇时,就努力探求把握世界人生的真境实相,散播晶莹的智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门前西流的溪水让苏轼获得奋斗不息的启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姿百态的庐山使苏轼感悟见仁见智的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的盈亏消长给苏轼以辩证观点的教育。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语,无疑是苏轼自疗创伤的一剂剂良方。山林不仅让他栖身,更让他能够在此栖心,获取心灵的安宁。
中华古老文明很早就赋予山水以亲和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水是美丽多情的,让古代文人得到审美愉悦的滋养和宣泄情感的快意;山是仁爱沉静的,让古代文人得到感情净化的体验和人格升华的提炼。不同命运、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的文人在不同时期都从山水自然中获取了不同的精神滋养。山水是古代文人身后永远敞开着的一扇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