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
2011-02-19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张 华(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
张 华(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理想课堂的建设,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一线教师的实践,都从不同的层面诠释着教育的理想。我们的课堂应该有怎样的理想,可以绽放怎样的理想,这个问题成为教育人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
思考一: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支点是什么?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费时高耗是备受批判的焦点,语文的改革也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研究,有了不少理论角度的收获,但在实践中却鲜有成果。究其原因,我以为教材选文与教参的限制性,剥夺了文本解读的空间,缺少了应有的活力。
语文课堂不能脱离文本本身深挖出所谓的寓意,而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感受、探究形象,据此认识文本的本意。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而“为什么要写”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去解读,教师的任何灌输都不会超越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
站在学生已有的感知起点上,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剥开文本的人为标签,真实地体会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真诚表达的思想。在简单的问题中引向了思维的深度,打开了思考的广度,点燃智慧的火花。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有效度。
在课堂上学生经过预习环节后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知,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敏锐地发现学生们已知的层次,处理好这样的已知,显得尤其的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学生们恍然大悟。教师对经典文本的解读难在“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2.文本解读在教与学的特定知识背景下处于核心地位。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出现了思考不全面、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影响学生的阅读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次上,阅读水平就会下降。教师细读先行,课堂的文本细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入文本言语的细读,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
思考二: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呈现的表象特征是什么?
描述理想课堂的价值时,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有内心喜悦的体验和惬意、幸福的感觉,有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照。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迸发固有的灵性,生长原始的诗情,唤醒潜具的悟性,洋溢生命的活力……可这些特征具像化又呈现怎样的方式?
1.落实学习主体的地位。课堂充满学生的声音,要给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要培养学生自己说话的策略,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去,教师又能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引导方法,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质疑,加强合作,演绎分享,那么我们的课堂将真正成为探究的阵地。同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才会常思考,常思考才会常创新,从而唤醒探究意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教学中需要强调多元化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勇于超越,赞赏独特且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落实学力发展的地位。杜威先生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是学力发展的元阵地,课堂的生命在于生活。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性的课堂,能走进文本,又能跳脱文本;能走进课堂,又能走出课堂,进而走向生活,走向生命。回归生活的语文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感悟文本与语言,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联系生活研究解读文本;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课堂上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用生活的活水来调动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绽放智慧的精彩。从生活中寻找学生发展的着力点,将学科的学习与学科的生命融为一体,实现教育生命的绽放。
3.落实学科建设的本源。语文学科的本源,需要从语言感受的过程中思考目标追求。课堂中应该关注语言文字的鲜活性,文本意象的丰富性,语言感悟的深刻性,情感体验的充盈性,语文技能的发展性。这样的本源,很有必要强化课堂诵读的语文味。贯穿于课堂中的读,不仅是学生收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读书可以“声入学生之耳,情入学生之心”,有助于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在文本呈现的感情世界里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呈现出的是理解和体验的投入。这样既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理想课堂的研究,需要从课堂的环节到结果的呈现,从课堂的理念支撑到操作的规范实施,强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立足点,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颠覆中,科学地架构起学生自主地位充分张扬、教师指导角色适时凸现的课堂理想,在课堂多样的活动中尽其效能、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