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一件小事》的修改艺术

2011-02-19朱永芳邵建新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车夫小事鲁迅

朱永芳 邵建新(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

鲁迅《一件小事》的修改艺术

朱永芳 邵建新(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

鲁迅在谈到写作经验时说要“力避行文的唠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就是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在结集出版时,鲁迅还要借机作进一步修订。他在给当时还是青年作家的张天翼的信中说:“将来汇印时,再细细的看一看,将无之亦毫无损害于全局的节、句、字删去一些,一定可以更有精彩。”可见鲁迅对文章修改是多么重视啊!把《一件小事》的最初发表稿(见 1919年 12月 1日出版的《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与收入小说集《呐喊》里的最终定稿一一比较,我们发现,这篇仅一千多字的小说,有多达十五处的改动。(参见孙用《〈鲁迅全集〉校读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鲁迅对作品精益求精,对读者认真负责的审慎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避谫陋,就这十五处的改笔试作一一评析。

严肃更换,力求合乎规范

(1)初刊稿:大北风刮的正猛,……

最终稿:大北风刮得正猛,……

(2)初刊稿: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车夫也跑的更快。

最终稿:……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一件小事》写作之时,正值白话文草创之初,一些字词用法尚在探索之中。随着白话文语法规则的确立,“的”与“得”的用法有了明确的分工:“的”一般用在定语的后面,而“得”一般用在补语的前面,“得”的前边一定是动词或形容词。鲁迅与时俱进,在作品收入集子时也就作相应的改动,力求规范。例(1)“正猛”是“刮 ”的补语 ,例(2)“更快”是 “跑”的补语,所以这两句改“的”为“得”就是作者从文字规范的要求来考虑的。在“大道”后面加上一个“来”,更接近口语,读起来也更顺畅,能更好地表现“我”的感受。

着意更换,力求通俗易懂

(3)初刊稿:而且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裘里面藏着的“小 ”来 。

最终稿:而且他对于我,……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 ”来 。

例 (3)定稿补上 “他 ”,是对让 “我 ”触动 、给“我”很大影响的车夫的一种强调;“皮裘里面”与“皮袍下面”应该说意思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皮袍下面”是口语化的词儿,是大众化的语言。这是鲁迅在提倡白话文初期“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的表现,是他所讲的“博采口语,来改革我的文章”(《写在〈坟 〉后面 》)的实践 。 比照两词 :“皮袍 ”显然较“皮裘”通俗,而且读音也比“皮裘”响亮。这样增强了文章的声韵美。

删除赘余,力求简洁精练

(4)初刊稿:我还能裁判这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最终稿: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文贵简”(刘大櫆《论文偶记》),古人在谈到语言的简洁精练时,要求“意则期多,字唯求少”(李渔《闲情偶寄》),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镕裁》)为准则。像鲁迅这样古文功底很深的严肃作家,自然是按这些“规则”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例(4)根据上下文,可以很清楚判定:车夫就是拉“我”到 S门的人力车夫。再说上面提到车夫时就是称“这车夫”的,故作者删去了这个多余的指示代词“这”。这样不仅避免了重复,行文也较原稿更为简洁,读来更加流畅。这不就是鲁迅所说的“力避行文的唠叨”,竭力删去可有可无的字的一个现成范例吗?

用心增添,力求准确明确

(5)初刊稿:其间亲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最终稿: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6)初刊稿: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最终稿:……,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7)初刊稿: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最终稿: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例(5)仅仅从视觉的角度来谈国家大事的,不全面,也不妥当。事实上,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能“亲见”的,倒是听说的要更多些。最终定稿改 “亲见”为 “耳闻目睹”,增添了听觉的角度,这样“消灭”了原句并不合情理的瑕疵,使得句意变得更加贴近实情,符合实际。这一改,改出了语言的准确性。例(6)初刊稿“否则”后面没有主语,容易误解,产生歧义——很可能根据上句,以为“要栽一个大斤斗”的就是车夫。定稿增添了一个“伊”字,句意就非常明确、清楚了。例(7)“便对他说”虽然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主语“我”,但是不加上主语,上下句的衔接就没有这么自然、顺畅,更何况这个句子是独立成段的,主语应当明确。

精心调换,力求周全严密

(8)初刊稿: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眨眼已经六年了。

最终稿: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9)初刊稿:这事到了现在,终于时时记起。

最终稿: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

(10)初刊稿: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显在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希望和勇气。

最终稿: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例(8)无论是初刊稿用“一转眼”来形容,还是最终稿用“一眨眼”来描摹“已经六年了”,都是艺术夸张。不过细细品味,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医学证实,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 0.1秒,因此人们常用“一眨眼”来形容时间间隔很短。当然“一转眼”也是形容时间短暂的,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觉得“转眼”的动作要比“眨眼”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用“一眨眼”来形容已过六年,有夸过其理之嫌,不能给人以艺术真实之感。倒是用给人感觉时间稍微长一点的“一转眼”来表现,当属夸而有节、饰而有度,比较妥帖、自然。

例 (9)“终于”是“到底、最终 ”的意思。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终于记起”的说法讲得通,也好理解;“终于”与“时时”连在一起,有悖逻辑,不合情理,实在讲不通。“还是”有“仍然,照样”之意,用“还是”强调了虽然“小事”过去的时间比较长了,但“我”对它的印象仍然深刻,这样凸现“小事”的意义之深远,对 “我”的影响之深刻。所以改“终于”为 “还是”不仅正确,而且恰当。

例 (10)“显 ”与 “浮”作为动词,都有呈现的意思。“显”一般用于具体的、实在的物象;而“浮”带有飘忽不定的意味,故多用于抽象的、虚拟的表象。“一件小事”是过去了的事情,说“显”在眼前,显然不合生活情理;倒是 “浮”字通过调动记忆储存,借助于再现想象,使小事在“意识屏幕”上呈现,如电影一般“浮”在眼前。一个“浮”字,生动说明了小事给“我”的印象极深,因而时时记起 。用 “浮”字比 “显”字,不仅准确 、熨帖,而且生动、传神。至于在“眼前”增添了一个“我”字,指意更明确,强调意味更浓。最后一句,定稿把“希望”与“勇气”的位置对调了一下。对调后的词序更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小事”不“小 ”,它增加了 “我 ”的 “勇气 ”,给了 “我 ”信心,自然也就使“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修订时把“勇气”放到了首位。调整后的词序在逻辑上更严密,表达得更精致。

变换说法,力求意蕴丰赡

(11)初刊稿:我料定这女人没有伤。

最终稿: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

(12)初刊稿: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读过的 “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最终稿:……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

(13)初刊稿: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向那大门走去。

最终稿:……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例(11)定稿在“女人”前面加了一个修饰语“老”,不仅仅避免了和前面“女人”(“跌倒的是一个女人”)的称谓重复,也是小说随着情节发展,“我”的视线由远及近,对 “伊”自然而准确的描述。加上一个“并”字,加强了语气,强调了“我”认为她“没有伤”的判断。一个句子,两处添加,使得表达表意更准确,意蕴更丰厚。例(12)原句与改句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区别。不过仔细比较一下,初刊稿是按部就班的一般叙述,并没有什么强调的意味。而最终稿加上一个“所”字,构成了所字结构,对中心语“子曰诗云”起到了一种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就有力反衬了“独有这一件小事 ”给 “我 ”印象之深,对 “我 ”教育之大。例(13)初刊稿写“我”看到的情景,陈述“我”的所见。而定稿加了一个“是”,句式由陈述句转换成了判断句。整个句子就变成了基于这个事实陈述而产生的一种判断。这样就为下文的错觉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精彩句群——“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过渡,使得文句的转接变得十分自如 、和谐 。

悉心锤炼,力求生动形象

(14)初刊稿: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在路上走。

最终稿: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15)初刊稿:(车夫)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的向前走。

最终稿:(车夫)……,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例(14)初刊稿“不得不在路上走”固然能表现“我”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的情景。最终定稿加上“一早”这么一个修饰语,在点明“一件小事”发生时间的同时,更能突出在北风呼啸的冬日背景下,“我”奔走之辛劳、生计之艰难。加上这么一个时间状语,内涵丰厚,画面感强,更具形象性,较初刊稿更为具体、生动。例(15)改前改后孰优孰劣,念一念,比一比,自见分晓。初刊稿用“一步”作状语来修饰“向前走”,念起来佶屈聱牙,表达也很不到位。最终稿把“一步”改成了ABAB式的重叠词。这是鲁迅创作时“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怎样写起小说来》)的实践案例。如此添加,不仅读起来顺畅多了,而且也非常真切地描摹出车夫义无反顾,搀着老女人坚定、从容地走向分驻所的情景,表现了车夫待人真诚、为人正直的高贵品质。

以上从七个方面粗略分析了《一件小事》的语言修改艺术。如此分类评析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其实还可以有多种分类法。不同的分类正好说明了鲁迅锤炼语言不是非此即彼的单一考虑,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考察。“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呐喊》里的《一件小事》文本因作者的悉心推敲和精心润色而锦上添花、“更有精彩”。细细品评这些生花改笔,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锤词炼句的技巧。这无论是对我们鉴赏水平的提高,还是写作能力的提升,都不无裨益。

猜你喜欢

车夫小事鲁迅
“三个车夫”之鉴
鲁迅,好可爱一爹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小事不小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难忘那件小事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