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后行动策略——以《致橡树》的教学为例

2011-02-19王克强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致橡树日记语文

■王克强 (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这启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那么,学生学会了思考,对于促进有效学习有什么帮助呢?泰牧说:“思考就是以各种材料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的活动。”假定学生能够立足材料,熟练地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那么学生的学习必定是主动的、有效的。

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我们从事语文教学,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拓展中,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不但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而且要在课后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思考时间与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思考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文本问题思考、生活问题思考、作业问题思考、开放性问题思考、能力问题思考。针对上述问题思考,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呢?

一、“撰写反思日记”是语文课后行动策略成功实施的基础

反思日记,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经历与学习体验进行全面总结的专门性日记。日记的内容可分为:1.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所得到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课后继续探索解决;2.本次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在语文学习方法上有何收获,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并指导学生撰写课堂教学的反思日记。让学生反思学习历程,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法、期望,从而把创作反思日记的过程变成一次有效的、文本问题与生活问题相结合的、开放性的问题思考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创作的反思日记,不一定要教师批改评阅,而是应该以学生自主管理及评价为主,倡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补。对于非常优秀的反思日记,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在全班给予展示和表扬,以指引其他同学积极学习优秀反思日记的构思方法。

二、“个性化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后行动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毕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分析只能面向全体,照顾共性问题的解决,难免会疏漏个性问题。在课后拓展中,抓住个性问题,开展个性化师生对话,就成为弥补语文课堂教学不足的必由之路。那些对课堂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结果不太满意的学生,以及对课堂探讨的问题尚未完全掌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与教师的平等沟通,开展一次有效的、文本问题与能力问题相结合的、开放性的问题思考活动。

对于能力很强、问题亟待深入的学生,教师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应有组织地推进个性化对话。让该类学生将自己已经初步构建的、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表述完整。教师要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表扬,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优点。同时,语文教师还需围绕主题,进行深刻的回应与交流,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如在《致橡树》的课后对话中,学生就对教师的课堂结论进行了个性拓展。教师说: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暗示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只想依附丈夫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进行了坚决的否定。学生对此发表个性化观点:依据我们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这两句表现出了诗人对中国传统女性价值观的颠覆。舒婷全面否定了“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生活内容,否定了“夫唱妇随”的传统女性生活准则,否定了“夫荣妻贵”的传统女性生活理想。教师对学生这种熟练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读文本的学习方法给予大力肯定,然后予以更深入的回应:颠覆传统女性价值观,仅仅属于“破”的境界,中国哲学中还有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既有“破”,更有“立”。“立”就是通过这篇作品确立新时代的女性价值观——独立的人格、高迈的自尊。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尊的个体。舒婷在诗中流露出的女性自尊感,唤醒了新时代所有的人。这种良性的小范围的知识与技能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开拓了优等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法。

此外,对于课后还滞留在似懂非懂状态中的学生,语文教师也应与他们进行个性化交流。一方面要通过民主平等的心理沟通,解除问题疑惑,达成共识,促进该类学生解决课堂中未解决的学业问题;另一方面,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后进生在学习《致橡树》后,对“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几句诗的作用不太理解。有学生课后问:“既然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描写它们可以烘托独立女性,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去写泉源和险峰呢?”教师此时可以耐心诱导:前面描写“凌霄花和鸟儿”使用的副词是“绝不”,作坚决的否定。而“险峰和泉源”用的是“不止”,程度完全不同。因为“泉、峰”尽管可以给人带来慰藉,尽管可以衬托人的威仪,但如果仅止于此,女性的独立人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讲到这里,学生不仅明白了诗人的用意,而且学会了如何瞄准中心意象、运用反面对比与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增加诗文的内在张力。

三、小组问题交流会是实施语文课后行动策略的津梁

在班级授课制中,由于教学时间及教学任务诸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经常实施个性化对话,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采取小组问题交流会的行动策略,为优等生带动中等生与后进生架起桥梁,也为后进生进一步解惑提供渡口。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要精心而准确地编定学习小组,确定学生的交流主题,做好课堂问题的延续与拓展等基础性工作。对话的计划与方案由学习小组自行制定。在实施小组问题交换会的过程中,小组长负责主持讨论,进行“头脑风暴”,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全组共同提炼自我发现的新意义,从而形成小组问题交流的对话备忘录。

如《致橡树》课后的小组交流会中,教师确立的讨论主题是“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什么深刻含义?与前面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有何联系?

学优生的触类旁通能力强,他们马上联想到:“像沉重的叹息”一定与中国女性所承担的重负有关。他们的思维火花,一下子打开了中等生与后进生的思路。几个小组先后得出相似的结论。有的认为,“沉重叹息”表达了中国女性曾经遭受的不幸。有的认为,“沉重叹息”暗藏着中国女性对不公的心理抗争。这些均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于是,教师进一步诱导:写“挺拔的木棉与高大的橡树”并排站立,有何寓意?某小组中,部分“主旨意识”强烈的学生,引领组内其他同学往课堂所强调的中心“独立人格”上靠,进而全组达成共识:男女双方都要保持独立人格,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女性不再是陪衬。那么“木棉的红硕花朵如英勇的火炬”与“橡树木棉并肩站立”又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讨论的六个学习小组,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教师进行引导和梳理:“英勇的火炬”说明新女性充满了向上的活力,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就如同橡树保持独立个性一样。经过小组交流,学生在课后学习行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沉浸在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扶持,既珍视自我又尊重对方的人性美之中。

综上所述,在实施语文课后行动策略的过程中,撰写反思日记,进行师生个性化对话,开展小组问题交流,构建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语文平台,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己的研究心得。在教师的积极支持及指导下,学生的“五大问题”思考能力渐渐得到了提高,也渐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资料: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丽《新讲台》,中央编译出版社。

猜你喜欢

致橡树日记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舒婷《致橡树》(节选)
致橡树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成长日记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