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下的流通发展
2011-02-19王选庆
王选庆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北京市 100731)
一、服务经济的特点及对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判断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或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服务经济是近50年来崛起的新的经济形式,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率先实现了向服务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迈入了服务经济的门槛。现代服务经济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目前世界经济总量的2/3是服务经济。
服务经济的范畴包括以企业为主发挥职能的社会服务(如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物业、信息、文化等行业服务),以政府、事业单位等为主发挥职能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服务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服务经济是以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的经济形态
从产业的投入要素来看,农业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上具有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说明现代服务业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
2.相对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很少,影响也很小
服务经济的投入要素主要是人力资本,对实物资源的依赖程度很低,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也很小。发展服务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服务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强
服务经济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不仅需要大量高学历、高智商的专门人才,也需要大量从事低端服务的普通人员,对各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远远高于工业。
4.服务经济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
服务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口的集聚,城市的服务业比重一般比农村要高出许多,即服务经济发展受到城市化的制约。
5.服务经济效益往往不是体现在规模上,而是体现在集聚上
只有集聚,才能吸引和共享市场资源。因此,研究服务经济不能沿用传统的研究工业经济的定式和方法。
6.服务经济下的服务业大大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范畴
服务经济下的服务业不是生产和消费之外的独立领域,而是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服务业特别是某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同时,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产品是为了提供服务而生产,如通信产品;随产品一起出售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而后者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产品的销售收入。
据统计,我国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总量的35%左右。而实际情况是,大量在制造业领域的服务活动被统计在了第二产业。如上海宝钢集团35%的收入来自服务,却没有统计在服务业之中。因此,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和漏统因素,实际上服务业的占比要高得多。服务经济特别是现代服务经济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即使在现有统计口径下,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城市,也已经步入服务经济的门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也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服务经济”的概念。
二、服务经济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服务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央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十二五”期间,将陆续出台政策支持服务业发展,同时会对现有的以工业和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公共资源分配体制、税收体制等进行较大的调整,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流通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经济特别是现代服务经济下,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提升还是下降?流通业的结构、功能、发展方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政策着力点该如何调整?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服务经济下流通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流通规模继续扩大,但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服务经济相对于工业经济来说是软化的经济,实物经济的份额相对降低,围绕实物交易而派生的流通活动也必然相对减少。但流通业作为服务业的主体和主干产业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2.流通与生产的部门界限相对模糊,相互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供应链和虚拟企业使得原来在生产过程中的流通活动大量分离和外包,流通加工的深度也突破了传统的界限,成为流通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供应链和虚拟企业本身就是生产和流通的综合体。
3.柔性制造和定制化生产对流通的响应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精益化、智能化成为流通及物流的发展方向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将在流通业大量应用,流通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将提高到超乎传统想象的水平。
4.流通业和金融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日益显著
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等在我国流通领域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受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欢迎。
5.流通业的员工结构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流通业日渐趋向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学历、高智商、复合型人才比重越来越大。
三、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1.改革现有的以工业或制造业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阐述的: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2.整合现有政策资源,支持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综合发展和业态、模式创新
如财政部、商务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与北京市联合签署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协议,率先在中关村启动试点工作;探讨大部制改革等。
3.改革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
现有的以营业税为主体的服务业税收体系已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一是不同物流环节税率不一,不利于物流企业一体化经营;二是分包越多,重复纳税越严重,导致企业不愿将服务业务外包出去。因此必须进行税收制度改革,否则将会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障碍。
4.支持流通业与工业、金融业融合发展
要在管理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创造条件,打破行业界限,鼓励混业经营。同时也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5.鼓励流通业集聚发展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指导,引导流通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