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思想与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探析

2011-02-19马向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孔子师生

马向东

“和”思想与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探析

马向东

中国古代“和”思想在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被广泛借鉴和运用,并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展艺术高职教育应重视和研究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本文将古代“和”思想和方法引入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中,结合艺术高职院校师生特点,发挥“和”思想在调节师生关系、维系校园稳定、促进学校进步、推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艺术高职教育从量的扩张到内涵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合格人才。

“和”思想;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一、学校教育的真谛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学校处分违纪违规学生,受处分的是学生,作为相关的教师是否也应该剖析自己的教育得失?师生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矛盾,有的激化成极端事件,有的给学生或教师造成身心伤害,作为教师是否分析过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跳出具体事件,从宏观上从本源上思考“学校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南宋教育家、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在为其创办的白鹿洞书院手订《白鹿洞教条》时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意思是说古往今来教育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要实行做人教育,明理修身,由教师而至学生,教与学是统一的,而不是将教育视为追求个人功利的手段。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也言明了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

教育先贤们提出的“培养和谐的人”其实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谐的人,首先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和谐,这是最基本的,是其他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一个和谐的人具有健全和完整的人格,他在思想、知识、专业和体质、心理等各个方面也是和谐的。艺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居于首位,其所包含的一个重要或者说是首要内容就是“人格的和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曾培养出茅威涛、杨小青、周迅、董卿、陶慧敏、何赛飞、殷硕等后来成为名家明星的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们身上体现的就是集专业思想技能和人文素养品格于一体的达到“和谐”状态的特点,体现了“求真尚美、精艺修为”的学校精神和“德艺并育、桃李同春”的育人状态。这与学校历史上曾拥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如盖叫天、姚水娟、周传瑛、赵松庭的亲授和影响,以及后来一代又一代教育后继者的传承和付出分不开的。

如何培养“和谐的人”?奥地利教育学家布贝尔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和谐的人”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师生关系的性质、类型决定了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的行为方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人格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社会认同、学生就业和师生特性等方面具有新特点,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境。艺术类高职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着学习意识淡漠、学习方向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精神涣散、文化成绩较弱等不足,而学校和教师在面对高职学生这样一个新生群体,正在摸索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措施。基于艺术教育特点而长期形成的师徒亲情式师生关系是传统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特征,值得继承和发扬;而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特点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对于艺术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及其成因

(一)关于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

我们做过一项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关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占12%,“较高”占41%,“一般”占43%,“很低”占4%。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与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在学生心中所应有的形象相比存在弱化。关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总体形象,认为“亲近学生”占71%,“严肃认真”占67%,“品格高尚,言行一致”占52%,“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占31%;反之,认为“教学水平差”占27%,“不理解学生”占37%,“举止粗俗,无责任感”占29%。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呈多元化。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选项上,“亲近学生”占96%,“平等公正”占81%,“教学有方”占73%,“富有爱心”占69%,“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占50%,“仪表端庄”占34%,“严肃认真”占33%。学生不能接受的教师的缺点中,“不理解学生”占76%,“不太公正”占68%,“无责任感”、“教学水平差”各占59%,“言行不一”占58%,“行为粗俗”、“知识落后”占36%。从中可以看出,亲近、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最受学生喜爱;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思想品格和情商特质也受学生关注;传统教师形象的“师道尊严”、“严肃认真”并不受欢迎。在师生关系处理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是“与学生交流”和“平等对待学生”。从中看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往往是具备了对学生关爱负责的“和谐之道”的。关于理想的师生关系模式,76%的学生认为是“朋友式”,51%的学生认为是“自由式”,说明当代青年学生的平等意识、注重个性自由意识增强;对于“父母与子女式”、“领导与被领导式”和“主仆式”等师生关系类型认可度很低。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趋于现代的民主、平等、友爱、和谐。

(二)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成因分析

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较以前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还有教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学校定位等诸多方面因素。

1.社会对艺术高职院校认可度较低影响师生教学的状态和效果。

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带来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历层次、毕业生素质以及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缺乏吸引力,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状态和效果。招生和就业难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的两大“瓶颈”。升为高职后,艺术高职院校从中等艺术教育的“领先者”演化为高等教育的“边缘者”。目前全国20所艺术高职院校反映出一个共同特点是,随着原有的具有本省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核心影响力的艺术中专升格为艺术高职院校,反而陷入办学层次上的尴尬地位,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表演艺术学校,因为只是大专文凭,在招生层次和优质生源上远不能与其他综合大学里新开办的本科层次艺术专业竞争,在高校办学中成为“弱势群体”。这样的艺术办学非主流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师生关系的培植受到影响。

2.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影响教育教学的信心和效果。

尽管“职业教育是高校的重要类型”,而非“不同层次”,艺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师资水平往往高于或不低于本科院校艺术专业,但优秀考生填报志愿首选是本科院校艺术专业,艺术高职院校较难招收到艺术条件和文化素养俱佳的优质生源。从生源质量来看,艺术高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弱,对于学校教育融合度较低,使通常在普通高校能发挥良好作用的教育形式也往往事倍功半,如学术讲座、时政讲座和主旋律电影展播,在普通高校中广受学生欢迎,学生会将其当做开阔视野、增长历史知识的良机而自发参加,而艺术高职生大多只是消极应付,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受限。

3.高职教师教育理念和方式陈旧影响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高职教育在形成和成长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少,教育难度和成本较高。艺术高职院校教师较多是中专时期教师,虽然一部分具有优良传统的教育理念方式,比如艺术专业亲如师徒和父母子女式的师生关系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同时也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随意、方法陈旧、缺乏科学与创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应该享有的科学合理的现代式教育、服务和管理存在忽略;有的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有的缺乏对学生的公平相待,有时会使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甚至对立状态。学校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也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

4.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存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客观因素。

艺术高职教师还面临学校内外的工作和生存压力。一方面,教师要承担较强的教学工作任务,又要承担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和科研任务,还要承担实践演出、专业比赛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教学外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歌厅、舞厅、酒吧、网吧对学生的侵蚀诱惑,使一些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对教书育人缺乏热情和信心,仅仅教书,不想育人,不能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5.校园人文环境薄弱和地理位置不便也促使师生关系的弱化。

艺术高职院校注重教学硬件建设,但管理制度的确立和执行、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却相对薄弱,使学校历史底蕴呈现不够,难以形成或持续保持凝聚力。尤其是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师生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新建高职院校大多位于远离市区的高教园区,而教师居住于市区者较多,空间距离的扩大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师生心理距离增大。

三、古代“和”思想的教育价值

古代“和”思想产生于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和为贵”的“和”思想是儒家具有内在超越性的核心价值思想,即儒家和谐观,其内涵可归结为协调、合和、平衡、融洽。古代“和”思想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孔子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以“和”理念教育和影响学生,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其感情深厚、真挚融洽、情性相吸的师生关系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典范,为后世推崇和效仿。探究孔子师生关系成因,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内核就是他的和谐师生观,并由此形成和谐的教育方式方法。

(一)孔子的教育平等观

教育平等体现了孔子“和”思想的基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说明人无常师,友之善者即可为师;师生之间不存在人格上的差别,学生固然应该尊敬老师,老师也应当爱护学生,并且要言传身教,在学问上和做人上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使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发自于内心。“有教无类”体现孔子“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是孔子仁爱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其内涵是平等、正义和变迁。

(二)孔子的启发教育观

启发教育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掘。“启发诱导”是孔子首创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体现了教育方法的和谐。孔子让学生遇事就问“怎么办”、“为什么”,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因和兴趣。他与学生关系融洽平和,不强制或者勉强学生做违心之事;他教育学生的语言是亲切平和的,与学生之间形同朋友,经常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道理,提出独到性见解,使学生有强烈的积极主动思考的愿望。

(三)孔子的实践教育观

实践教育体现了孔子对于真实教育环境的有效运用。孔子很注重在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他的教学不拘泥于固定的场所和模式,而是随处随时应景应物施教,尤其善于利用困难和困境等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孔子的道德修养观

道德修养体现了孔子对教育主体和客体自身道德内省的路径把握。孔子主张通过道德学养的培养达到个人自身的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孔子以培养君子的标准教育学生,他认为君子是经过儒家文化的教育熏陶,在道德修养上下过功夫的人,是既有高度文化修养,又有美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孔子时时处处讲求师生之间的仁爱,与学生之间互相关爱,用教学实践推行他提出的“安身立命”、“推己及人”,这使孔子师生关系既如父子,又如良师益友。

(五)孔子的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体现了孔子对教育对象的科学掌握。孔子对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都非常了解,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背景等情况来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询问同一问题:“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对子路说“不行”,对冉有却说“行之”,原因就在于冉有做事退缩,需要鼓励;而子路做事刚勇好胜,需要抑制。这是根据学生性格方面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孔子还认为学生存在不同的智力水平,也需要区别对待、分别施教。

(六)孔子的循序渐进观

循序渐进体现了孔子在教育进度上的和顺有序。孔子说:“无欲速”,因为“欲速则不达”。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善于“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按逻辑顺序教学,由浅入深,讲到深处时,则使学生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欲罢不能”。任何一种学习都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掌握循序渐进,不仅符合知识或技能的特点,也符合人的心理接受特征。

孔子在教育中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根本点在于顾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学生的各个特点,形成一种总体上的和谐。从孔子办学经验可以得出,基于平等正义、科学创新、言传身教、深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四、以“和”思想构建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

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是在新形势下,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社会应用型艺术人才目标而确立的师生关系,应科学合理地借鉴古代“和”思想,创新“和”思想。它有一般高校师生关系的共性,也具有艺术高职院校的个性,概括而言其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思想基础。艺术类高职学生个性张扬,思想开放,尤其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有着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在师生关系上实现民主、平等和公正。这对长期从事中专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种理念提升,应确立起尊重学生、平等公正的民主意识,养成广阔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公正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表现在教师对于综合素质较低、学习意识和学习成绩较差、行为规范较弱的高职生的轻视乃至歧视,对贫困学生、对富二代学生、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存在偏见,冷眼相待,严厉相斥,加剧这些学生朝消极方面发展。一些教师还根深蒂固地受到“师道尊严”的影响,习惯板着脸孔说教,喜欢学生唯唯诺诺、慎言谨行,容不得学生有“出格”的反驳违逆言行,有较浓的封建家长专制色彩。借鉴“有教无类”,可以确立起一种观念,无论学生品行优劣与否,都应作为教师悉心教育孵化的对象,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善于向学生学习,将学生看做是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独立完整的人。以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起为人处事的榜样,使学生发自于内心确立起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基于民主平等意识之上的融洽平和,才能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和气、和睦、和美的师生关系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情感基础。和气就是师生交往态度谦和,和睦就是师生相处融洽友爱,和美就是学校班级和顺美满,师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形成师生共同拥有的学校荣誉感,培育学校和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秩序井然、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氛围。这里的核心情感是爱,首先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热爱,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和成才服务。高职师生关系弱化,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的缺失,对于和谐师生关系与和谐校园没有欲求,面对“成分类别”复杂的学生,教师感到无能为力、灰心泄气,师生之间时有冲突,使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想管、不愿管,直至管不了,教师把教书只当做谋生的手段,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对学生付出广博之爱,给不同类别和出身的学生一样的爱心、热心和耐心。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 “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爱是教育的灵魂,赏识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和宽容学生存在的不足和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艺术高职学生不乏具有专业潜能者,以爱为基础的赏识教育可使学生获得自信,取得专长方面的良性发展。从中专时期就确立起的师徒亲情式师生关系与“仁爱”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表现为专业老师或班主任老师视学生为己出,对学生倾情付出、无私奉献的例子不胜枚举,是切合艺术高职生需要和特点的,也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值得继承、发扬和推广。

(三)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开放、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社会基础。信息时代使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单向式传输向开放互动式教育教学方向发展。艺术高职学生在接受社会信息方面不逊色于本科院校学生,而其辨别判断能力却存在不足;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高于本科生。这就要求艺术高职教育必须是开放式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该是互动式的,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的理想状态。目前教学中封闭式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现象并不少见,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互动,教师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听课,各行其是,并因此形成淡漠的师生关系。孔子的教学有着灵活、融洽、自然的教学气氛和人文关怀,他的讲课形式有传授、提问、启发、探讨、倾听和交流等,师生和谐相处,开放、互动、协调。循序渐进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能力,有步骤分层次进行教学,以学生接受效果为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差别、有个性的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和潜能。启发诱导就是教师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带领学生到实训室和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传授专业技能,师生之间互相促进,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

(四)艺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应是由道德养成和制度规范而形成的和谐师生关系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保障。艺术高职院校的学校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从中专时期继承而来,同时也有为适应高等教育需要而作的创新发展。高职教育除了要继承和利用有效的传统教育道德规范,还应在制度层面上适应高等教育规范性要求,师生关系也应适应这种变化需要。目前艺术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制度规范可以通过行政方式执行,道德养成只能靠外在倡导和内在自省逐渐改变。应通过强化教师综合素质,进而引导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最终实现艺术高职院校在人文内涵上的跨越式发展。道德内省是在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上下功夫,使教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君子。要使师生双方提高对教育活动、教学质量、尊师爱生等问题的认识,增强各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体、主导是教师,“三育人”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而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包括师德修养和师德教育。“师德修养就是教师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通过强化学习和教育实践,反思和解剖自己,提升道德水准。师德教育就是把党和国家对教师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艺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还应该有的放矢地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各项权益。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个在共同遵守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学校制度前提下建立的师生关系。

五、结 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是一种动态的整体性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双方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艺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外在体现在营造和谐环境,内在体现在树立和谐风范,综合体现在培育“和谐的人”。只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克服问题,超越自我,开发潜能,获得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此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办学和高职教师的社会价值。

[1]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M].方在庆,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R].1993.

[3]许高厚.现代教育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济南:齐鲁书社,2001.

[5]阎韬.孔子与儒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6]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7]任顺元.师德概论 (第三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德述.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M].成都:巴蜀书社,2000.

[9]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Thought of“Harmony”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Art Colleges

MA Xiang-dong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harmony”has a uniqu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n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tradition.It iswidely applied i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and is included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rt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ncient thought,idea andmethods of“harmony”into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art colleges.Combining the featur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vocational art colleges,the thought of“harmony”can play a role in improv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campus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enhance the content of vocational art education,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thought of “harmony”; vocational art colleges;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construction

G710

A

1672-2795(2011)01-0096-06

2010-10-15

马向东 (1967—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宣传教育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杭州 310053)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孔子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