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中勤于动笔习惯的培养

2011-02-19辽宁王成荣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动笔读书笔记习作

辽宁 王成荣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它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课改提倡“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广视角、开放型的方式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基于这一理念,习作教学也应树立“大习作观”,习作不只是作文课的事,习作的基础在阅读,习作的源泉在生活,习作的成功在学生勤于动笔习惯的培养。

勤于动笔的习惯就是书面表达的习惯,形象地说就是“我能写”“我要写”的习惯。在“大语文观”教改理念下我认为小学生勤于动笔习惯的培养可具体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勤于动笔积累好词佳句,丰富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离开了丰富的语言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有生动的素材而无法表达。只有语言积累丰富,才能文如泉涌。小学生习作存在的“空洞乏味、语义不通”的毛病,问题多是出在语言积累这方面。因此,在课内外阅读当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留心、多摘抄、多记忆、多运用的语言积累习惯,当学生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词就会涌向笔端,生活中的素材也就能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学生的笔下。

二、捕捉生活,抓住灵感,勤于动笔写“锦囊”,时时处处积累生活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从叶老的话中我们不难读出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小学生之所以害怕作文,另一主要原因恰恰就是他们观察生活、占有素材的能力较差。众所周知:相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脑的记忆功能毕竟有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能将当时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一翻即得,说话就能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写文章就能引经据典、一气呵成。被誉为诗坛鬼才的李贺每次外出,都要背一锦囊,每有所得,精神火花一现,立即写出,放入锦囊之中,日积月累,佳诗不断。由此可见:解决学生素材占有量低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教育学生效仿古人,勤于动笔,将身边的见闻和偶发的灵感捕捉下来,及时记录在素材本上,日积月累,时时翻阅,写作时就会灵感勃发,文如泉涌。

三、重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勤于动笔,仿写课文的局部或整体,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

1.仿写句。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勤于动笔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构建篇章的地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比如《匆匆》一课有这样一段文字:“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整齐的排比句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仿写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从而通过切身体会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2.仿写段、篇。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的结构段,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篇的仿写中既要让学生了解时间、空间以及事情发展等写作顺序,还要让学生了解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和总分总等构段方式。既要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一系列作文的开头形式;还要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等结题技巧。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可让学生模仿课文结构,写家乡的某种果树。教学《桂林的山水》时,可让学生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写具体。

四、加强教材内容的挖掘,抓住情节空白处,勤于动笔写补白,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补写课文的空白简称补白,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的补写,可以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清平乐·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也是本篇词作的点睛之笔。这一句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那么他们会交谈些什么呢?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全词内容,想象翁媪的对话进行补白。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这对老夫妻的相亲相爱,体会到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五、坚持读思结合的方法,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批。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写批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写作素养。读书笔记分为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四种。在实际教学中,可主要从编提纲和写心得入手,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互评互改习作的习惯

有人说: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这句话虽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的故事,以及王安石的千古传诵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最后定稿,都说明了修改的重要。因此,教师只有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评析同学的作文,有针对性地审查自己的作文,才能不断地加强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水平。在培养这一习惯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增、删、移、换这些最基本的修改方法,同时还要求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改和怎样改。其次,还要做到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不同的修改要求。再次,还要注意批改形式多样,能激活学生潜能,督促学生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只是作文课的事,它需要对整个语文教学进行整合。虽然以上办法不可能样样做到,但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两种做实做大,也足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动笔读书笔记习作
高中语文阅读之“读书笔记”应用探究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
主动动笔关键能力及其形成的教学策略
毛毛雨
春天的雨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