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
2011-02-19江苏
江苏 郝 敏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然而,我们却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学生作文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学生的作文绝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其实它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在自身感知和不断的反思探究中,悟到了帮助学生走出习作“营养不良”的小小“药方”,旨在给机械、僵硬的写作技巧注入新鲜血液,让学生作文从中能汲取营养。
作文 营养不良 扫描 透析 把脉 开处方
教师的肤浅认识引发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当前作文改革是千帆竞逐,百花竞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谨严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使我们仍然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分囿于对作文的表层认知——只关注学生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再加上“一天一篇练笔,两天一篇作文”等一些简单粗糙的方法,拔苗助长,好高骛远,欲速而不达,造成了作文教学基础不牢、中层不稳的恶性循环,教师怨声载道,学生则谈作“色”变。作文教学由此忽视了对人的本体性的理性认识,作文教学领域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学生的作文由此就出现了一系列亚健康的状态:内容空洞,信息量小,语言平淡,毫无真情实感……往往“有骨无肉”或“有肉无血”,我将其称为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
扫描、透析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价值在很多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作文写得多,写得广,就大有“作文百篇,其文自妙”之意。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作文作了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后,我们就不难透视出: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症状存在于80﹪的学生中,主要体现在:
A、选材平庸。农村学生的生活是一个独特的世界,生活素材广阔得犹如浩瀚的大海,原汁原味,这么富有情调的新颖丰富的生活本可以让学生“处处留心皆材料”,然而学生选材老是显得平淡、俗套。如不少学生作文的题材范围要么喂猪养狗,要么钓鱼、捅马蜂窝,要么生病、补课,如此等等,千篇一律,让人看到开头就不想再看结尾。
B、思路堵塞。表现在写人叙事简单,语言干瘪,内容空洞,甚至胡编滥造,没有真情实感。不懂得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极少会用关联景物烘托。
C、语言平淡。学生作文中极少能将名言典故融入文中,语言平淡,不能正确运用修饰语及修辞手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胸中无丘壑”,作文也就无异于无源之水。
把脉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
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并非偶发,是新形势下教学呈现的一种劣态。在大力追求教学质量的今天,很多教师压根儿没把学生的作文当作是与人交流的重要形式,而只是单纯地把其看作是语文能力的一种测试。一味的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运用上下功夫。无休止地让学生像应用公式一样练习作文,提高作文水平。比如写一条路,学生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以小见大,以路的变化体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如此一来,作文与生俱来的潜在内涵被忽视,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地分离,剥落。学生作文走入敏感区。学生对作文是一知半解,至于为什么要写,要写些什么,也是非常迷茫,不知所云。学生的作文绝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其实它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
给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开处方
在自身感知和不断的反思探究中,悟到了帮助学生走出习作“营养不良”的小小“药方”(重点是让学生明确何为作文,怎样进行作文),旨在给机械、僵硬的写作技巧注入新鲜血液,让学生作文从中也能汲取营养。
一、作文是一种心态,其核心是爱
想写好作文,我们首先要热爱生活,始终对生活充满关心和爱。这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写照。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热爱生活,要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而且,爱的情感会激发人无穷的创造力,能让人的思想活跃起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平日里要留心观察家人的一言一行,用心理解家人的思想感情。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生活的不幸让她从小就成了一个孤儿,只得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她懂事、善良,我很喜欢她。也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她的每一篇作文都堪称佳作,即使是写最为常见的奶奶为她送伞一事,也足以让人感动。“放学铃响了,雨还在哗啦啦地下着,但我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站在门口等来接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我知道,我唯一的亲人——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平日里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现在又遇雨天,路上满是积水,他们没法来,我更不希望他们来。正当我想冲进雨中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是‘奶奶’!雨中的奶奶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紧紧抱着雨衣。身上那件不合体的宽大雨衣,一直拖到脚底。为了不让我从她的视线中走失,头一直伸在外面,雨水无情地拍打着她那瘦削的脸庞……真不知道这样的奶奶是怎样走完四里多路的,更不晓得奶奶站在门口等了多久。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是我读到的她的第一篇作文,给我的触动很大,一个四年级的孩子,一个没有良好家庭背景失去父母的孩子,却能写出这样打动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不起。问她写作的技巧,她只是微笑着说:“我虽然没有爸爸、妈妈,但我热爱生活,更爱我的爷爷、奶奶。”这不就是真谛?再者,留心于班级中的同学、学校的老师,之余思考每天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亦可借助新闻、广播、报纸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慢慢地,感情会变得丰富。同时还要留心周围自然景色如花草树木、日月风雨等。奇妙的事随之也发生了,这一切因为有了我们的倾心,又因为感受到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而变得有了生命,有了真实的感情。这一切一切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加以涵盖:我们的大脑感官就像一架永远开动着的摄像机,它把生活的每个画面都拍摄了下来,储存在了记忆的仓库中。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爱才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们也因此时时热情,事事热心。
生命对每个人是重要的,更是可贵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充满着数不尽的酸甜苦辣,生命的最终成才很不容易。那我们就必须珍爱自己的每一日,仔细品味这生命的点点滴滴。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即便你从小到现在一直很顺利,你也要学会享受生活,感受生命。让他们懂得生活,珍视生命。这样他们才会明白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全身心,才能让自己从小就可以在有明确目标、明确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向前,才能让自己有写作的欲望,把自己融入写作中。这时,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自己因为有了爱,都变得那么美好,不用说,这本身就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章了。
二、作文是一种欲望,一种想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强烈欲望
每当读到别人的“惊世之作”时,心里难免有羡慕,有妒忌,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作者用心血用汗水去写的。我们要写作,仅仅留心观察还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利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试着书写出自己对这一切的感悟。抒写心中的“不满”,倾诉成长的“困惑”,描摹生活中的“哀伤”……也许,开始我们写的并不精彩,不想给别人看,只是想“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身,我手写我心”。其实,不论写的是什么,也不管写得怎样,只要自己明白就可以了。这种想说、要说、不说不行的心理非常宝贵,我们已经学会把生活变成了文字,作文也开始有了个性。
当然真正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读者,而应该有一群读者。这就关系到发表。“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他的写作成才必将大有助益。”“这种要发表的意识,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大脑。”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如是说。
三、作文是一种技能,坚持积累,厚积薄发
作文是一门艺术,它没有秘诀,但有规律可循,有技巧可掌握,那就是必须虚心读书、学习,不断学习、修改等,只有这样反复实践,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这也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谛。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应该给学生一个读书的平台,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写作基础,有选择地阅读、摘要。同时要让学生在阅读课内外书籍时,学会思考,学会泛读、略读与精读。对好词好句,要摘抄,并分类,如名句、观点句、哲理句、比喻句等,便于查找。读到好的文章、观看电视纪录片不能一看了之,要概括、记录,部分直录或写随感。记得看了影片《为了明天》后,我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越议越深入,出现了《真正的友谊》、《“哥们儿义气”害煞人》等多篇颇有见地的影评。此外,要教学生对自己的读书笔记做到“三常”:常读、常思、常记,为自己写作储备资料。相信在反反复复中定能悟出写作的奥妙。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尽量将阅读中或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信息联系起来,激发灵感,并恰当、合理地引用名言警句,正确使用成语典故,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做到这步,学生作文自然就“有血有肉”了。
作文,的确是一次次“苦旅”。作为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地坚持下去,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经历日复一日的实践磨炼,相信学生作文的“营养不良”一定会痊愈!作文教学的路绝不是难于登天的蜀道!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多学习,勤实践,前景一定是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