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影视界的成功改革探析武术教育的改革
2011-02-19杨建英杨建营
杨建英,杨建营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科研所,浙江杭州310014)
1 进入21世纪以来武术界和影视界面临的共同困境及其原因简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特别是学校武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是不争的事实。诚如有专家指出的:中小学武术教育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1]”的尴尬局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大规模调查也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状况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2]。”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高校武术社团武术套路班无人问津;有专家指出:武术在大学里的状况也是“奄奄一息”。还有报道表明: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北京东直门外跆拳道馆更是贴出了“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的广告语[3]。
实际上,不只武术界,在刚刚进入21世纪之初,中国影视界同样受到了滚滚“韩潮”的巨大冲击,也面临着几近相同的惨局。至今人们无法忘记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韩剧《大长今》对广大观众的影响,该剧一度在韩国本土、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亚洲地区掀起收视狂潮,曾一跃成为2003-2005年以来亚洲收视的最高点。当时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国产剧即使放在黄金时间播出也很难提高收视率,而韩剧放在任何“垃圾时间”播放,其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百度”里输入“国产电视剧”搜索能够找到近10万条的相关信息,但输入“韩剧”却能够找到近300万条相关信息[4]。
实际上,以韩剧和跆拳道为代表的“韩潮”对中国影视界及武术界造成巨大冲击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方面的冲击。我们看到的几乎每部韩剧都涉及到了孝敬老人、兄弟友爱、长幼有序等传统伦理美德,而这些在当时泛娱乐化的国产剧中是很难看到的。韩剧中所蕴含的浓郁的东方文化,才是真正吸引广大观众的地方。韩国的跆拳道在其推广过程中,也形成了“礼仪加对抗”的模式,很多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学了跆拳道,不仅培养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而且变得更懂礼貌了。而反观我们的武术教育呢?现代武术基本由两部分组成:套路和散打。现在的武术套路被改得像体操一般,都是花架子,不仅不能实用防身,而且很枯燥无味;散打由于在推广过程中没有强调武德教育,现在成了“惹是生非”的代名词,学生家长心目中好像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孩子学了散打后爱惹事,散打是下层人练的,学生学了跆拳道会更懂礼节,跆拳道是上层人练的。中国武术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而这些文化精神在现代武术中已经逐渐消失,反而在跆拳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综上,是否具有文化内涵,是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内在因素,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武打技术。可喜的是,近年来影视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据此,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从而迎来了新的辉煌,而武术界似乎还没有摆脱困境。下面首先分析影视界是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精神而取得成功的,然后,以之为参照,探析武术教育改革。
2 近年来影视界由低迷走向成功的关键——准确把握民族精神主旨(以《闯关东》为例展开具体剖析)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党中央之所以在21世纪之初提出这个号召,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众望所归。众所周知,20世纪是西方文化在中国遍地开花的一个世纪,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极其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在充分汲取西方文化时,没有恰当处理好民族文化,致使古老的传统文化被逐步边缘化。同时,在大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物质、经济,致使很多人以金钱为指针,精神上过度空虚。进入21世纪,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如何树立精神航向,寻找民族标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正基于此,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才提上日程。
世纪之交,中国影视界还处于泛娱乐化的阶段,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所描绘的西方社会的现象正在浮躁的中国影视界蔓延,这类只图一时娱乐、丧失精神之魂的影视作品,很难在人民大众中扎根。正因为当时的影视界没有抓住时代主题,没有扣准时代脉搏,没有关注大众的精神需求,所以才经不住滚滚“韩潮”的冲击,而逐步走向低迷。而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很多以民族精神为题材的电视剧异军突起,在影视界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士兵突击》到《李小龙传奇》,从《亮剑》到《闯关东》等等,一部部史诗般的剧作,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激情,而且将中国影视剧事业一次次推向高潮。
以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为例,该剧自2008年初开播以来,一再创下电视连续剧收视率的新高,2009年末又荣获第27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之首。在影视界可以称之为“现象”的作品不多,而唯独该剧,却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一种现象——“《闯关东》现象[5]”,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剧之所以得到人民大众的极大欢迎,并获得中国电视剧的最高荣誉,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它准确把握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脉搏。这个精神正是民族精神之根、之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脊梁,是广大人民群众众望所归的精神渴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贯穿于该剧的始终。
首先,该剧自始至终都表现着主人公朱开山在悲怆的命运中倔强扎根,在坎坷的遭遇中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无论是朱开山在金场子与官府、土匪、金大拿、金把头等人的斗智斗勇,还是在放牛沟与天灾、人祸、土匪、强盗的抗争,抑或在哈尔滨的山东菜馆面对恶霸潘五爷的咄咄逼人而被迫接招,都反映着闯关东人的奋斗拼搏历程,这些故事情节所表现的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都可以用“自强不息”来概括,这种“强”不是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强”,也不是靠欺压、掠夺或侵略而发展起来的“强”,而是通过自身不懈奋斗而发展起来的“强”,这正是“自强”,只有这种“强”才能够浩然长存,生生不息。
这种“自强”精神在该剧的最后一集的两个情节中得到了“画龙点睛”式的提升。其一,在日本侵略者攻占哈尔滨的隆隆炮声中,朱开山面对荷枪实弹的森田义正词严地说:“我们中国人得活着,得好好地活着……你们日本人得滚回去,你们滚回去的时候,这儿得留下你们的一片片尸首,为了这个,我们老朱家,把全家人的性命都打上,也算不了什么!”。这种“自强”的精神,正是对小日本妄图通过侵略的方式而强大的最有力的回击。其二,在传武为国捐躯之际,朱家第三代在炮火中的诞生,以及全剧结尾架着雪橇驶向雪原深处时朱开山的一席话“亮子,咱们又有了一个孙子了,只要有了这一代又一代人,咱们还怕什么呢!……国家亡不了,咱朱家也亡不了。亮子会长大的,那时候,谁也别想再欺负咱们中国,那时候中国会强盛起来”,正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朱开山的形象像一座巍然屹立的泰山,不仅因为他的“自强不息”而高大,而且还因为他的“厚德载物”而厚重。剧情中,在别人都避而远之,生怕被传染的情况下,他收留了一个得了瘟病的日本孩子,还将其认为干儿;面对被俄国人逮捕来到山东菜馆的素不相识的震三江,他不仅以酒肉款待,亲自喂他,还对所藏财宝分文不取,用于扶危济困,将其从大牢中救出。这种仁爱之心与高尚的品德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之心和高尚情怀感人至深,才得到了他们的以死相报。另外,也正是他的宽容大度,注重情为重、义当先、和为贵,才与亲家、冤家韩老海化干戈为玉帛;也正是他在商场争斗中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不计前嫌的博大的胸怀,才最终将潘五爷感动得老泪横流。这种不求一花独放,一己独大,注重给他人机会,给他人空间,以实现共同和谐发展的宽广胸怀,正是“厚德载物”精神的最佳体现。
综上,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准确把握,正是贯穿于《闯关东》各个故事情节的一条主线。这句出自于《易传·系辞》中的名言,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之根、之魂。该精神梁启超论证过,并将其定为清华大学的校训[6],张岱年也论证过,认为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7],近年来也有学者上推到人性的源头,指出该精神是对人性中积极向上的部分的发挥:前者注重进取,是强国兴邦之本,后者注重德行,是和谐发展之根,偏废前者将无以自立,忽视后者将无以立仁[8]。两者一“刚”一“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的统一体。
实际上,近年来像《亮剑》、《李小龙传奇》、《士兵突击》等很多以民族精神为题材的作品,或偏重于前,或偏重于后,都围绕这个精神而展开。武术的拳理讲究“纯刚而僵,纯柔而懈,刚柔相济,方为上乘”,其实这也是民族精神的精要。《闯关东》的主人公朱开山,正是对民族精神“刚柔相济”的最佳表达,也正因此,该剧才荣居各类电视剧之榜首。
当今的中国亟需要用一种精神来引领。在当今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大潮中,文学艺术领域紧扣时代脉搏,已经打响了头一炮,然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是一阵风,更不是先一哄而起再一哄而散,而需要制定长期的具体规划。只有在这些先进的文学艺术作品鼓舞人、陶冶人、引导人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载体,深入开展细致的教育工作,才能使民族精神真正内化于广大青少年的灵魂深处。
3 武术教育体系的改革的方向——立足于武术的精神主旨,打造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载体
武术界和影视界一个属于文化宣传领域,一个属于文化教育实践领域,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但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系统,却在21世纪之初同时遭受了韩国跆拳道和韩国电视剧的巨大冲击,之所以命运如此相同,是因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忽视了民族精神。实际上,这两个系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如何承载和表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近年来影视界吸取了教训,获得了成功,武术界是否也应该以此为借鉴,立足于民族文化精神,同样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呢?这里首先要明确武术是否与民族文化精神紧密相系,蕴含着哪些民族精神,只有明确这些问题,才能够明确武术教育改革的立足点。
3.1 在武术的传统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如前一部分所述,近年来影视界一些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紧紧抓住了民族精神的主旨,特别是可以成为一种“现象”的电视剧《闯关东》正是立足于民族精神的根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展开。实际上,传统的中华武术正承载着这种精神,只是在武术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将这种精神挖掘提炼出来而已。
首先,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术,本身就是鼓舞人们斗志最为直接的途径。古代习武之人基本都具有一种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自强”精神,正说明了这一点;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屡次禁武,根本原因正是害怕人民群众通过练武而强悍,危及其统治,也是有力的说明。虽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武术也出现过“满遍花草”的倾向,但是,这些只是武术发展的旁支,始终没有发展成武术的主体命脉(建国前)。在众多的传统文化载体中,几乎没有一个像武术这样最为完整地保持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不同于世界其他武技更强调习武者先天条件的优越,武术更强调后天的技术磨练,更强调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各个武术拳种中的套路形式、太极拳的慢练形式,都是为那些先天协调性不足者提供的通过“自强不息”的后天努力增加整体协调能力的锻炼途径;武术界之所以产生了独臂拳、武松拖铐拳等特殊拳种,正说明只要进行“自强不息”的努力,即使身体方面存在劣势,也可以得以弥补。
综上,武术首先可以培育人们“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自强不息”是武术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
如果仅仅强调暴力,武术很难发展延续,正因为这种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精神的沁润,才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并且在世界体育之林中独树一帜。极其注重武德,是武术区别于中华文化圈以外的众多技击术的极其显著的文化特征。最初的武德本来是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它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制约着习武者不随便滥用武力。在习武者长期以此为镜而不断进行的技艺身心的修炼过程中,逐渐将这种要求内化为自身精神品质,发展成为如何做人的价值尺度,这也正是广大习武者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的具体实践。也就是说,经过了历代的演进以及无数习武者长期“内外兼修”的锤炼,武德已经升华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并内化于习武者深层意识之中。
武术界虽然不乏唯我独尊之辈,但是,大凡具有一定修养的武术家,都具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质。很多以武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在渲染正义者这一方面精神。以李连杰主演的影片《霍元甲》为例,其中与外国大力士的几场比武,都在渲染这种精神,比武的目的不一定必须取胜,而是“以武会友”,比武的结果不是制人于死地,而是使其心悦诚服。
综上,武术的练习过程同时是一个道德品质锤炼的过程,“厚德载物”是武术的又一精神支柱。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论述,武术承载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武术精神的两大支柱。传统的武术技术体系正是一个通过习武者“内外兼修”的不懈努力,而趋向“内圣外王”的实践过程,习武者正是在这个“德艺双修”的过程中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说,整个习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技艺提高和人格教育的过程。
3.2 以竞技武术为主的现代武术丢失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散打两大块内容。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艺术化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展现武术的艺术美,表现技击,竞技武术散打则是武术体育化发展的格斗对抗类竞技项目,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在体育场上再现技击。两者是武术竞技体育化发展的两个标志性产物,其最高目标是进入奥运会,它们在竞技体育领域对武术的积极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积极作用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领域,如果将其视为武术的全部,在武术的各个领域推广,那问题就出现了。
以表现武术艺术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竞技武术套路适于进军艺术领域,不适合进入学校,以之民族精神培育。其一,武术业内人士都熟悉,习练这种套路一辈子也不会提高技击防卫能力,即使全国冠军也不例外,而外行却普遍认为这些人的功夫如何了得。这就造成了习练者的实际技击能力低与人民大众的期望值高之间的巨大落差。假如有人提出切磋技艺,根本无力以对。这种有“武”之名,无“武”之实的状况,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使其“心虚”,而非“自强”。其二,由于这类武术套路十分强调技术规范,又具有很高的难度,致使很多学习者望而却步。即使这种技术模式的简单套路,也枯燥无味,由于失去了实用价值,也不受学生欢迎。这正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高校武术社团武术套路班无人问津,有学生直言“我对武术课太失望了[3]”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类既失去精神支柱,又不具实用价值的武术内容,不宜作为教育手段进行大面积推广。
现代散打运动虽然更与现代社会观念相契合,适于竞技比赛,但是,却不利于道德培育。这种技术体系具有高效速成的特点,传统的习武过程被大幅度精简。但是,习武过程的简化也省略了由“内外兼修”而“内圣外王”的“德艺双修”的锤炼过程。很多习练者几个月就能出成绩,对这些普通习练者根本没有锤炼武德的时间,即使对那些常年进行专业化训练的专业队员,也根本不把培育武德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受现代竞技体育和商业化运转的社会观念影响,他们的出发点是如何争金夺银,获得现实利益,至于其他,皆不是关心的重点。正因为这类武术内容没能继承武术传统的道德培育模式,才导致了90年代中后期很多武校的散打专业学生到处惹事生非,“某某武术散打冠军被判刑”、“一名散打冠军的亡命歧途[9]”等不良局面。如果以现代散打目前的状况进行大面积推广,可能会满足了一些学生对防身自卫的实际需求,但是,也可能造成大批学生惹事生非的局面,长此以往,武术课肯定会被取消,从而再次断送学校武术的发展之路。因此,就目前状况而言,武术散打的模式也不宜在学生中大面积推广。
综上,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习练者即使注重武德修炼,也只是“色厉内荏”,很难真正培育“刚健有为”的气质;现代武术散打的习练者即使提高了防卫能力,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强”,因为缺乏精神充实的德行修炼。也就是说,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分别丢失了武术精神支柱的前一点和后一点,不适于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在学校中大面积推广。
然而,现在的武术教育领域,却基本采用竞技武术技术体系,丧失了武术传统的精神内涵。像武术专业院系的武术课程设置,基本按照竞技武术的技术模式运转,从入学考试到技术课设置,都基本以竞技武术为标准。各级普通学校的武术课也以类似技术范式的初级套路为主要内容。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武术专业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基本限于表现性的套路和对抗性的散打,而武术专业以外的一般大学生则对武术形成了“表演性强、实用性弱;虚幻性强,现实感弱[1]”的概念。
现在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百出的症结正在于基本采用了竞技武术技术体系。正因为受竞技武术影响而形成的学校武术丧失了武术的精神支柱,才出现了目前逐渐颓废的局面,这种局面首先表现在各级普通学校,如不进行遏制,最后必将蔓延到专业武术教育领域,从而导致整个学校武术的崩盘。因此,学校武术应该以影视界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而取得巨大成功为榜样,以培育民族精神为立足点,进行一场全面而彻底的改革,唯此,才会走出目前的低谷,迎来未来的辉煌。
3.3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之所需
前一部分仅从武术教育方面进行了论证,然而,武术教育的对象是广大青少年,武术教育改革不能无视广大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实际上,当代青少年正缺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目前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是以资本为逻辑起点的现代性刚开始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刚刚进入到实质性阶段。同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类似,现代性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道德教育的大幅度滑坡是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多人,包括广大青少年,将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引申为一切原则,事事以利益衡量。由过分追逐利益而产生的不正当的竞争,导致了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等诸多不良倾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广大学校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提高道德素质的教育,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中国社会必须有一种精神引领,才能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必须立足于培育一种精神,才能够使下一代健康成长。
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上述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问题的同时,还具有特殊的一面,那就是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据有关报道,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达一亿。独生子女时代,孩子弥足珍贵,很多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处处越俎代庖,几乎为孩子包办一切,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下一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以上两方面因素影响下,目前的中国青少年最需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引领,而以上论证的人民大众对《闯关东》的喜爱,也正反映了人民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渴望。武术教育改革只有立足于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进行,才能真正迎来新的曙光。
3.4 武术教育体系改革的具体思路
武术教育改革是一个极其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庞大工程,其中心任务是打造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精神支柱,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价值定位的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很多学者对各级普通学校的武术教育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以提高武术的主体价值、以培育民族精神为主要目的,从中小学到普通高校的一系列课程设置方案[8,10,11],但是,这些方案必须通过具有相应的武术能力的具体执行者实施,而目前武术专业院系的学生正是潜在的未来各级学校的武术师资,他们是否具有完成以上教学改革的能力,能否成为各级学校的武术师资,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武术教育改革必须从专业院系的武术课程设置开始,抓住了武术专业院系的课程改革,就等于抓住了武术教育改革的源头。
首先,改革武术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千秋大业做好武术师资的文化素养和武术技能准备。
根据蔡仲林教授的一项对全国33所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院校的调查,各校的武术专项课仍以竞技武术为主,很难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点[12]。而据前面的分析,竞技武术无论是套路还是散打,都不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佳载体,因此,在现行的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批武术师资,难以承担起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唯有彻底打破受竞技武术框架束缚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和今后国家对武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才能使武术真正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载体。
新的技术课程设置应该紧紧围绕教育部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而展开。淡化套路是淡化艺术表现性的套路,继承传统的讲求攻防实效、可以进行拆招、喂手练习的套路;突出方法是不仅要教套路,而且还要增加对套路中的技击方法的讲解和练习;强调应用是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各种攻防场景,让学生多进行实际的应用性练习。像这样具有简单实用特点的武术技术内容应该作为专业技术课的核心,在牢固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才可以向外扩展,学习其他应该作为旁支的武术。新的理论课程设置应该立足于当前该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现状,增设以各类武术知识为题材的语文课、以民族精神贯穿的传统文化课。前者可以从当今武术界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精选名篇,作为语文教材的议论文部分,从武术古籍中选择经典之谈,作为语文教材的古文部分,从流传民间的武术拳谱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语文教材的诗歌部分;后者可以从近现代著名大学者的经典论著中精选中国哲学史、传统文化概论中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内容,同时也采集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些学者关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彩论证。
只有从武术教育事业的源头抓起,进行彻底改革,使武术教育未来的师资掌握了深蕴民族精神内涵、具有攻防实效的武术内容,整个武术教育才会有希望。
其次,向教育部积极呼吁,力争武术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单列开设,并列入中考、高考计划,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为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开绿灯,使其大量补充到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岗位,解决目前武术师资紧缺的现象,从而为武术培育民族精神做好政策方面的保障。
目前,近邻日本、韩国的民族精神教育相对较为成功,这从其很多学校把空手道、跆拳道设为与其它体育课平行并列的单设课程可见一斑。只有将这种关系到民族精神大业的课程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起效。在我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大潮中,也提出了“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内容”,这对武术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仅仅不疼不痒、软弱无力地提出这一号召,如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只有武术界一些学者据此大谈武术培育民族精神,而各级学校的校长根本不予理睬,依然以升学率为指挥棒我行我素。在这种状况下,学校武术培育民族精神只是空谈。教育部只有首先以行政指令的形式要求每个学校必须配备武术师资,然后将武术课设为单列的必修课,并列入中考、高考计划,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最后,真正落实和贯彻教育部下发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武术教学“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总体指导思想,并将精神熏陶的任务贯穿教学始终,使学校武术真正成为培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实践载体。只有通过接受过正规的武术文化和技术教育的师资,才能真正落实和贯彻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方案,通过这种技术和精神文化高度结合的实践载体,不仅彻底改变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使学校武术走出颓废,迎来辉煌。
4 小 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武术界和影视界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滚滚“韩潮”的冲击,在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的韩剧的冲击下,国产影视剧陷入低迷的困境,在深刻蕴含着中国武术精神的韩国跆拳道的冲击下,武术不仅被“踢出都市”,而且也逐渐淡出学校教育。
近年来,影视界紧扣民族精神,推出了一系列史诗般的剧作,从而走出了困境,迎来的新的辉煌。以可以称之为一种“现象”的电视剧《闯关东》为例,之所以得到人民大众喜爱,是因为该剧紧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主旨而展开剧情。
武术教育之所以陷入困境,正因为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武术内容受竞技武术的影响丢失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支柱,而这种精神既是武术文化的精髓,也是广大青少年之所需。武术教育改革只有以影视界的成功改革为榜样,紧扣民族精神的主旨,才能够走出目前的困境。
武术教育改革的实践首先应该从专业院系的武术课程设置改革入手,采用深刻蕴涵民族精神主旨、具有攻防实效的武术技术体系,增设民族精神、武术文化方面的理论课程,从源头抓好武术师资的培养。其次,积极呼吁把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单列开设,并列入中考、高考计划,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武术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1]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62-64.
[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慈鑫.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上)[N].中国青年报,2005-04-01.
[4]张丽.人性化 VS泛娱乐化国产剧遭遇“韩流”[EB/OL].http://club.job.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reporter&a=16132&NoCache=1.
[5]李准.关注“《闯关东》现象”[EB/OL].http://zhlib.vip.qikan.com/article.aspx titleid=weyi20081817.
[6]曹伟,周琛,高军华.清华校训与通才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02(2):5-7.
[7]张岱年.传统文化之我见[J].人民论坛,1998(6):50.
[8]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31-35.
[9]蔡建军.一名“散打冠军”的亡命歧途[J].纪检风云, 2002(4):20-23.
[10]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
[11]杨建营,邱丕相.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
[12]蔡仲林,等.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办学现状调研[J].体育学刊,2007,14(1):69-72.
[13]长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剧本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