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为何不能“居安”?
2011-02-19陈木楷
文/陈木楷
众所周知,“安居乐业”说的是有了安居,方能乐业。因此,“安居”事关国计民生,日益成为社会和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奔小康之美好愿望,高度重视住宅建设。据权威人士称,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数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增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消耗的水泥和建筑用钢材约占全世界水泥和建筑用钢材的40%。如此巨大的住宅建设力度,有效地改善了人民大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另有数据表明,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只有3.6m2,目前已提高了18m2人均水平。我国政府不仅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居住问题,令世人瞩目。
然而,“安居”安字为先,居在其后,如若安全不保,岂能安然入居。近几年来,住宅建设安全质量事故,时常见之于新闻媒体,令人寝食难安。首先,是听到“楼倒了”的喊声。2009年6月,上海闵行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楼房,因施工程序错误,产生地基压力差,致使整栋楼房倒塌,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幸亏楼房倒在业主入住之前,否则将会出现多少冤魂。然后,又听到“楼歪了”的叫声。2009年7月,一场大雨之后,成都市春天小区6号楼7号楼的间距越来越近,最近之处连窗户都无法打开,着实令人胆战心惊。后来,又听到“楼薄了”呼声。2009年8月,浙江桐乡太阳湖小区,有一户六楼业主在房屋装修时,发现楼板厚度只有7.9 cm,而设计图纸规定客厅楼板厚度为12 cm,其他区域厚度为10 cm,其危险后果可想而知。最近,又听到“楼拆了”的骂声。2010年7月,郑州市拆迁安置房“汇景嘉园”,8栋刚封顶2个月的多层楼房,因发生90%的上墙面爆裂和粉化,被强令拆除,连施工负责人都说“有些砖还没有豆腐渣结实”。如此低劣的住宅质量,怎能让人“居安”?
“安居”为何不能“居安”?原因颇多,不仅有法制建设、房市监管、管理体制和建材质量等问题,更有职业道德和腐败问题。据“经济参考报”披露,由于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蔓延,出现了将行贿成本纳入工程预算的荒诞现象,甚至发展到行贿与受贿方公然签订“受贿协议”,行贿成本高达工程利润的三分之一。在这些人的眼中,除了金钱利益,住宅工程质量和安全荡然无存,此类行为与草菅人命又有何异!由此,不免让人联想到汶川地震,死伤数十万人之众,除天灾所致,难免有人祸所为。腐败一日不除,住宅质量决无保障。
上述所列事实,虽说为少数个案,但是无论任何人碰上,就是百分之百的厄运。为避免买下有缺陷的住房,买房看房选房关键是“十看十不看”:不看白天看晚上,不看晴天看雨天,不看建材看格局。不看墙面看墙角,不看装潢看做工,不看窗帘看窗外,不看冷水看热水,不看电梯看楼梯,不看地下看天上,不看屋主看保安。但愿这些经验之谈,有助于购房者买到“安全、舒适、美观、健康”的住房,充分享受“安居”之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