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为引领深入推进上海科学发展
2011-08-02沈伟民
文/沈伟民
(作者: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在今年质量月国务院召开的质量工作座谈会上,王岐山副总理指出,质量关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局,关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形象。他强调,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前不久举行的201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颁奖仪式上也谈到,质量是精神、理念、文化和竞争力,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无论是全局工作还是个体发展,质量都是基础。很难想象,没有质量的企业会有竞争力,不追求质量的城市会有生命力。科学发展的导向,核心不是总量而是质量,要克服粗放型的发展理念,把重点放到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
当前,上海正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质量工作必须围绕大局,发挥好基础保障、引导推动、服务发展的作用。作为市政府的质量工作主管部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必须在全球化质量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下,特别是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质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持续提高质量工作水平,以质量为引领,深入推进上海科学发展。结合上海的实际,我们在改进质量工作方面做了以下努力及思考。
一、着力形成质量工作合力
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工作体制,必须发挥好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作用。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政府层面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28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上海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社会组织层面建立了22个主要行业协会组成的上海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在企业层面成立了上海市大型国有企业质量工作网络,基本确立了“政府主管、企业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依托这种工作格局,可进一步增强本市质量工作的统筹协调性,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切实发挥好行业组织的规范自律和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同时,通过全面开展“质量兴区”工作,实现市区两级质量共同发展。至2010年底,本市各区县均已成立由区(县) 政府领导任组长的“质量兴区”工作领导机构,并将“质量兴区”工作逐步纳入区县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增进与区(县) 政府的沟通、协作,共同确保本市总体质量安全,提升总体质量水平。
二、着力发挥质量引导作用
为给企业营造良好的质量创新发展环境,引导本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先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近年来,我们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要求,形成了以“质量金奖为基础、市长质量奖为标杆”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政府质量奖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创新”,通过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可推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质量、提高效益、降低成本、降低物耗,从而达到创新驱动的目的。聚焦转型发展,2009年起我们就根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将上海质量金奖组织奖项的设置调整为“制造业类”、“服务业类”、“小企业及其他类组织”三个类别。着重鼓励服务业、小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几年来,已涌现出上海东湖物业、安吉物流、上海阿波罗等一批服务业、小企业标杆,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小企业质量水平的提升。为了引导和促进服务业质量水平的提升,上海还在公交、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开展服务质量测评。目前,正努力将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政府质量奖的实施范围逐步拓展至公共服务领域。
三、着力搭建质量服务平台
为企业提供质量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需要,也是质量工作的首要任务。2010年,为了在上海的广大企业中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帮助各行业持续改进经营管理、持续追求卓越绩效,我们启动并实施了“二千一百”工程,计划于2010年至2012年3年内,培育一千家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培训一千名掌握并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育一百名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实施两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组织推动下,我们已为本市700余家企业的1 100余名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免费培训。从培训反馈情况看,参加培训的企业普遍认为,政府质量奖及卓越绩效模式,为企业自我评价、寻找改进机会、追求卓越提供了有效指导,可引导帮助企业的质量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为广大企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质量管理公共服务,使更多的企业免费享受质量管理服务,真正得益于公益性质量管理服务。
四、着力加强质量状况分析
探索一套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行之有效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全面、客观掌握整体质量状况,是政府实行宏观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关键。上海于2009年开始启动质量状况分析工作,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市区两级共同开展,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从广度上说,实现了从产品质量到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的拓展,特别是突出了对制造业支柱产业和重要服务产业的重点分析;从深度上说,更注重于指标体系的科学完善和数据的比对研究,力争对本市的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准确定位。但要使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实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的目标,切实为实施质量宏观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必须按照“大质量”工作要求、运用科学方法工具,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比对研判,不断提高质量状况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五、着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良好的质量发展环境是提升整体质量水平的基础和保障。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质量管理,必须始终坚持将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一要优化质量诚信环境,通过制定《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准则》上海市地方标准,建立本市企业分类分级评价机制,利用设计开发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查询平台,对守信企业和失信企业实行信息公开、公示,惩戒质量失信行为。二要优化质量人才培养环境,今年,为给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们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起草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的草案,其中对企业关键质量岗位持证上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专业技术职称待遇等都进行了创新性的规定,为质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作了先行性研究。三要优化质量法治环境,按照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修法计划安排,我们着手修改起草了《上海市产品质量条例(草案)》,以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责任体系,明晰企业、政府、检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公众等相关方的质量责任;进一步探索产品质量促进机制,开展产品质量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创设地方产品强制召回制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