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技术创新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运行机制研究*(下)

2011-02-19冯晓青

政法论丛 2011年5期
关键词:专利知识产权战略

冯晓青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100088)

Feng Xiao-qing

(Civil and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Law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

(续上期)

四、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契合

产业化环境与制度的完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有时尽管企业专利技术本身比较成熟,技术实力强,但受到实施转化的产业化环境的影响,导致转化受阻。例如,武汉全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拥有LCOS芯片和光机方面完整的知识产权以及整机批量生产能力,在该领域处于优势地位,但该技术在本地实施转化时受到产业链不配套的影响。

产业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是在特定的产业中进行的,并且与相关产业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基础则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此,需要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机制,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受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深刻影响。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能够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和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力地指导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两者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落实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国家产业技术发展原则,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重点开发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设备和产品,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对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与具有巨大推广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和行业创新;通过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扶植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联盟,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促使国家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互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另外,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技术体系的角度看,在产业技术政策指导的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替代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形成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知识产权制度而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产物,如在专利制度理论上至今仍然存在着“产业政策论”的观点。因此,从产业技术政策完善的角度,也可以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对策。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6月联合发布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该政策对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对策做了全面规范,有利于指导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该政策的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根据该政策的规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开展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1.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尊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同时,应注重培养企业的创新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企业创新活动。该政策要求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包括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不佳,就是因为其并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目前从事技术开发的主体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说,需要大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才分布格局下,企业科技人才比例偏少,创新资源不够,更需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大对技术开发的力度。同时,随着技术集成度的加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基于我国现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有限性,也非常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我国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产学研或者企业技术联盟之类的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突破和集成,形成自主开发产业技术的能力。此外,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这种服务平台不仅对扶持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水平、配套能力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而且对大中型企业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强化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从企业经济行为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一个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和需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核心技术研发来说,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而且,技术愈复杂,风险程度愈高。信贷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命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点同样极端重要,因为中小企业尽管可能有实用的技术,但往往缺乏资金,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对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模式就很重要。

4.促进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和再生资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应予以重点支持。为此,在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实施中,也应当体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

5.鼓励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的产业技术,引导企业通过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为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供了蓝图和指引,为我国企业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指导。根据该指南,企业可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6.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也是企业技术创新链中的重要内涵。技术改造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高技术的使用效率,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运用于技术改造之中,可以整合自身技术力量和资源,加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同时,企业技术改造也需要财政和金融的积极支持。为此,需要研究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是规范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使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步入正规和法制化轨道之所需。围绕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以全面、系统地规范产业技术开发、运用和产业化运作行为。目前我国有《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涉及产业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等政策性规范,地方一级也有一些相应规范。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需要适时修改、完善现有规定。总体原则是,需要坚定不移地确定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产业技术的健康发展。

2.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与国家科技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脉相承,需要与其有机衔接。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需要以此为指导,本着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原则,对重点行业应制定专门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以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要通过纳入国家重大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着力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开发,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3.修订《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该指南应随着产业技术发展情况和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通过该指南,指导各地方、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产业技术开发活动。在确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思路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鼓励发展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技术;积极发展关联性强、制约我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在技术标准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对技术标准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着力于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技术标准的建设,促进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向国内技术标准的转移,协调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和技术标准的关系,加强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在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的研制和确权方面,指出应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要明确不同时期需要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通过研制和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提出应努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执法水平与效率,建立一定的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提出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化技术发展阶段的特点,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给以合理定位并适时进行调整,以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产业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扩散,创建自主品牌。当然,这一点还需要通过立法修改与完善的形式加以实现,而在当代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环境下知识产权立法确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水平除了考虑本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外,还深受我国参加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制约,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无论如何,在确定我国知识产权适当的保护水平和范围时,尽量考虑我国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需要是很必要的。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部分指出,要立足自主创新,发展产业技术。针对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推动原始创新是建立创新体系和实现创新跨越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集成创新则有利于整合技术资源优势,在关键领域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的突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是后发企业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这在日本等国家有成功的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国家制定政策和制度加强指导和引导,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该政策提出的主要对策有:(1)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和核准中,将制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重要依据,以利于自主产业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2)防止和规范盲目、重复引进问题,定期发布禁止引进和限制引进技术目录,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和装备。(3)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和协调,包括:国家统一组织招标以满足国内很多企业需要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协调相关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对于国内尚不能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引导外商联合国内企业投标,在进口装备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并确保国内企业有足够的分包比例。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引进、共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其成果实行共享和有偿转让。”(4)通过国家财税政策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积极给予支持,重点是对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科研仪器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③

在鼓励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合资、合作、并购乃至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以组建研发联盟等多种形式利用海外优势的研发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政府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相互依托、互为促进的合作方式,重点突破国内紧缺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我国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方面,该政策还提出鼓励国外的风险投资、咨询机构参与国内产业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提出应注重提高国际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除了鼓励企业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产业技术外,强化合作渠道和措施,建构政府搭台、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合作的中外合作研发格局。

最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对“健全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提出了政策性措施。一是健全技术市场和加强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市场是连接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应用的信息平台和转化平台,对于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健全技术市场方面,需要发挥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构建行业自律、公平竞争与规范有序的技术市场环境。在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技术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技术中介服务行为,加强技术中介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中介服务人才。二是建立鼓励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参与技术交易的机制,包括主动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活动,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三是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与合理使用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对战略高技术人才和转化高级技能人才与优秀企业家人才予以重点培养,通过产学研等形式共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通过对技术骨干等实现期权、股权激励等形式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以促进产业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制度创新。

从上述对《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产业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上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就具体内容可以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中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国家产业政策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和指导。当然,上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规范仍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去推动和落实。

五、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结合: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有效机制

我国过去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科技管理体制是所谓“科技经济两张皮”,其基本特点是强调科研计划的行政性,忽视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激励手段是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而不是面向市场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这两种制度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如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是通过外部主导,创造者处于被动地位,而知识产权制度是将知识产权当成私权进行保护的制度,是通过内在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创造性。另外,两者的评判机制也完全不同,前者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后者则主要以市场经验知识产品创造者实际获得的利益大小。过去包括我国企业在内的科技成果创造的主体之所以热衷于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制度,是因为该制度给创造者能够带来更多的“实惠”,如晋升工资、奖金、提职称,获取个人名誉,而不需要考虑成果能够获得市场认同,具有“见效快、效益明显”的特点。由于在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缺乏专利等知识产权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当科技成果产生后,自然想到的是获得科技鉴定和奖励。

就企业来说,企业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脱节则是企业科技管理和科技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为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在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的研发效率和技术创新效能,需要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融入知识产权管理。为此,企业需要建立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机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科技管理全过程。特别是在企业科技计划、研发开发立项中,应有知识产权指标,将拥有和获取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科技计划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必要指标。在企业科技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知识产权文献利用,及时对科研阶段取得的技术成果予以保护。

为强化企业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其中的专利管理的有机结合,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规范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技术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化全过程中融入专利等知识产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战略重点”之“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部分即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作用,坚持技术创新以能够合法产业化为基本前提,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努力方向”。又如,2002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与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上海市企业专利工作办法》就具有典型意义。根据该办法的规定,企业应将专利工作纳入其研究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和经营全过程,并在专利管理机构、专利人员建设、专利信息利用、专利申请与专利产权的强化以及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在通过专利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该办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纳入企业专利状况考核指标,在企业技术创新立项审批条件中纳入专利产出指标,同时为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规定了财政性补助机制。显然,上海市上述办法高度重视专利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旨在通过专利管理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保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政府通过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管理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执法环境,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强化政府的专利管理职能具有必要性。政府专利管理职能主要由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其重点工作是推进基于自主创新的专利战略工程,促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为此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稳步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工作,强化技术创新、市场经营中知识产权考核指标;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净化创新环境。进言之,企业专利等知识产权管理与其自身科技管理结合,是其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基本保障和常态。

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虽然是基于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中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而对科技计划和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政策性指导文件,但对于指导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有效地建构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紧密结合的机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意见强调应强化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在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等环节中应纳入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全面运用知识产权政策,正确调整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体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保障智力劳动及其成果价值的市场化实现”。企业对其完成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转化制度,对其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采取必要措施,依法申请相关知识产权并加以管理和保护,对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有责任寻求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企业在加强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效结合方面,需要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以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为指针,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调整利益功能和规范、指引作用,调整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规范企业科技管理行为,深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同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部署,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及其产业化,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企业为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其科技管理、创新管理的有效结合,需要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全过程,而不仅是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确权问题。具体而言,需要重视以下对策:

(1)企业在确定重大技术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专题时,即应从战略高度管理知识产权问题,对有关项目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资源,选择具有开发和市场前景的产业化路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2)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活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时,应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其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部门,需要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将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指标进行量化,层层落实。

(3)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管理相结合的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在企业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时探索知识产权保护的日常管理模式。

(4)企业在制定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攻关项目和创新战略规划,以及申报科技成果和对新技术与新产品进行鉴定时,应事先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提交相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报告。通常企业科技计划项目应通过独立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对项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评估、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报告,并在企业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保持对知识产权信息及时跟踪和反馈。对于完成的科技开发成果,应及时采取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使科技开发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

(5)企业对其研究开发成果进行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对于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应在进行鉴定和发表论文之前,在评估申请专利必要性的前提下及时申请专利,如果根据企业经营战略需要该研发成果值得向国外申请专利,则应考虑向国外申请。根据《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企业需要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提升科技成果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与科技成果鉴定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相呼应,企业对科技成果提交鉴定之前,需要提交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如果成果需要申请专利,还需要在申请专利后在申请鉴定。

(6)将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纳入企业科技开发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程度作为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7)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投入要素对外进行合资、合作事宜时,应对相关的知识产权进行考察和评估,并对合资、合作中涉及的知识产权权属问题进行约定,同时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8)企业在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时,对引进项目的管理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权属、法律状况和产业化应用问题。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进出口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应对引进项目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技术引进项目涉及专利的问题,从权属到专利保护期限、保护地域等法律状况和市场价值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审查。

从很多企业成功实施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例证看,都是善于将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紧密结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有效实施企业研发管理、科技管理的企业。以我国首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杭州鑫富药业为例,据该公司提供的经验,其领导层十分重视专利工作,从2000年起即将专利事务纳入公司管理事务中,在技术中心配备建构了专职专利工作人员和独特的专利管理体系,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专利工作人员提供预警信息、及时跟踪行业专利信息,并在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对外合作中融入专利管理。公司十分重视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融入专利意识,强化技术创新中对技术专利化和产业化进程。公司截止2008年3月已申请国内专利20项、欧洲和美国专利各1项,PCT国际专利2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14项。公司注重主导产品的技术创新和专利战略,如“D-泛解酸内酯的微生物酶法酯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技术在工业化生产基础上了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公司在200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B5供应商,产量占全球40%以上。

六、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激励机制的构建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企业关于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

(一)改革科技奖励和评审制度,在科技奖励和评审制度中引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指标。以往我国对科技奖励、成果鉴定和评审中,对知识产权问题不够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方面的评价指标。这不利于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结合,难以形成真正市场竞争力。改革科技奖励与评审制度,应实现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重点支持。

(二)落实国家关于知识产权权属和奖励的规定,保障企业发明创造者因知识产权运用而获得的收益。根据科技部有关规定,使用财政性资金资助实施的或使用国有资金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或者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外,由项目承担单位依法取得。取得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知识产权的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对取得的效益,需要按照规定保障发明创造者的利益。另外,按照我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关于职务发明创造实施的规定,作为企业员工的发明创造者可以依法获得利益。为此,需要加强对企业职务发明创造实施后对发明创造者利益保障的监督,以调动企业发明创造者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天津市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促进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就规定:“对专利发明人和实施人给予奖励。专利权转让方或专利实施许可方,可从转让收入的净收益中提取30%,作为专利发明或设计人员的奖励。专利权受让方或实施被许可方,可从专利实施获利3至5年内,从实施专利所得的净收益中提取5%,作为对实施专利有贡献人员的奖励。”

(三)在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引入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发明人、设计人、开发者、培育者获得的技术性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包括运用知识产权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近些年来颁发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政策,其关键在于落到实处。例如,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植等方面优先考虑。又如,在政府采购中,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七、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产业化转化平台运作机制

(一)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保护创新与促进运用相结合,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重要理念。例如,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要“坚持在加强保护中推动运用,在推动运用中加强保护,正确处理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关系,实现保护有力、运用有效、发展有序”。保护创新与促进运用的结合,需要建构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产业化转化平台运作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环境和条件。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应重点突出创新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面向产业、需求导向;创新机制、盘活存量;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明确权益、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所谓“面向产业、需求导向”是指以产业需求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在产业和市场需求大环境下找准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路和方向;“创新机制、盘活存量”,是指需要探索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方式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是指应发挥政府在建构和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规范、引导和指导作用,同时吸收不同的技术创新主体和相关单位参与,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效率;“明确权益、协同发展”,是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当以契约或其他形式加以界定,使参与技术创新的不同主体的利益各得其所,实现合作共赢目标。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整合了不同技术创新资源和对象的创新平台,不仅需要立足于企业的参与,而且需要吸收与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合作与联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提升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规模和运行效率。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支持、制度规范、创新成果推广等。在资源配置方面,应注意软硬件建设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注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开展必要的专业培训活动;在信息支持方面,主要是建立专门的或综合性的信息情报支持系统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形成知识共享和信息便捷交流的机制;制度规范中则主要是建章立制,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并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分工负责;创新成果的推广则是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最终归属和目的,在平台建设中需要重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采取联合攻关手段,充分发挥专职院所、大型骨干企业等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产业化转化平台建设

企业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产业化转化平台建设是我国近些年来从政策和制度上力推的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全面深化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根据该计划,在全国很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并建设网络化的展示交易平台,以加快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广州市为例,制定了《广州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和其他部门合作开展专利技术推介交流会和广州市专利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等的作用,促进专利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产业化平台建设无疑需要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出台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产业化政策。如《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即提出了“进一步明确专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政策”,“加强专利技术转化平台建设”以及“深入推进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这些无不为专利技术产业化平台建设提供了指针。

(三)企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产业化转化平台方面重要的运作机制。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方面作出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例如,截止2009年12月底,北京市技术含量较高和商业价值较大的发明专利28,744件,居全国第一名。该市在2009年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签订发明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29.71亿元。当然,其前景还有很大空间,因为该数额只占全年成交技术合同的2.4%,比例很低。[6]

再以济南市知识产权局创立的山东省第一家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例加以介绍。该交易市场的性质定位于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平台,内容包含专利技术项目检索与查新、合作开发、专利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以及知识产权服务等,其直接对象是专利技术所有人和项目投资者。该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立体结构上包括专利技术视频播放和展板展示区,专利技术产品展示区,合同认定、专利和风险投资咨询、技术项目发布寻求区,专利技术交易洽谈、专利公报检索、专利技术电子查询、专利书籍查询等。山东省知识产权局提供的资料,该平台仅开业前5个月,寻求专利技术项目信息人员和发布专利技术项目信息人员1,042次,网站发布专利技术项目582次,专利终止项目1,600项;征集专利项目4,000余项,专利产品160余项,项目已对接洽谈60项;部分项目已签订转让合同或达成协议。④根据济南等地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的经验,为提高平台的影响、促使更多的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及时进入商业化渠道,最终实现技术创新,需要在以下一些方面加强:

1.加强对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市场宣传力度。只有更多的相关人员获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信息,才能促使更多的知识产权信息在交易平台被利用。

2.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局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支持、引导,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和机制,保障必要的运营经费和人员安排。例如,在现有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全国专利展示交易中心、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经营公司、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公司等多层次的知识产权转移模式。

3.加强对交易平台实施项目的信息反馈,建立合理可行的跟踪机制。企业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在知识产权人和投资人之间实现对接,以签订和履行合同形式实现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是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当事人之间的法律手续,只是知识产权产业化、商业化的第一步,后续转化工作情况如何,需要及时进行反馈以更好地实施知识产权产业化。

结论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形势下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战略找到了全方位的融合,只有在技术创新战略中体现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并通过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战略性地运作知识产权,实施动态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应用战略,才能真正使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战略殊途同归,共同为提高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巨大的贡献。

为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战略的融合,需要在组织保障上加以协调,其中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此,我国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战略时,应在制度、政策和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此为促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战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全文完)

注释:

①参见:路甬祥副委员长在2009年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发表的讲话。

②优化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着力关注之点。经济学归根到底是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探讨资源的合理使用,用以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科学。参见陈昌柏:《知识产权战略》,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③参见:《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第六章。

④参见:《济南市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情况调查》,载《专利工作动态》2006年第3期,第24-25页。

[1]刘晓斌,王晓浒.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专利申请的比重不足10%[J].专利工作动态,2008,14~15.

[2]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制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6]张亮.2009年北京市专利申请、授权情况分析及建议[J].专利工作动态,2010,6.

猜你喜欢

专利知识产权战略
专利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发明与专利
战略
战略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