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经济板块规划在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2011-02-19武国友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武国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新世纪以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核心就是确保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和增长极,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引擎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提出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000年,党和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开始正式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3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市场化的跨地区跨企业的合作机制,把东部、中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各地区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着重强调要从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三个方面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也就成为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内容。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可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已形成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1]。至此,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思路中,已明确提出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

按照“七五”计划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广西11省市区,海南建省以后是12省市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广西被划入西部12省区;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后,辽宁划归东北部。这样,东部地区就由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十个省市组成。

东部地区处于我国大陆的东部,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凭借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区位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成为发展最快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基础较为完善。工业产值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大,加工工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三产业也相当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和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耦合程度高,替代弹性大,资金积累能力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业已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相对完善的城市体系和以大交通枢纽为中心的比较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劳动力和人口素质较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亦达到一定程度,外向型经济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区域经济实力较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苏南、浙北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近代以后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按照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工作方案》,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浙江省七个城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规划国土面积11.01万平方公里,2003年年末人口7856万,分别占全国的1.5%和6.1%。这一地区具有明显的三大优势:

第一,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经济板块。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经济板块,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已突破20%,提供的中央财政收入在25%左右,进出口总额在30%左右;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已超过12000亿元。

第二,它已成为中国实力极为雄厚的经济中心。它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了近百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和数千家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进驻,合同利用外资超过1500亿美元,180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办事机构,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轻纺、机电基地和重要的钢铁、石化基地,生物工程、航天、光电子技术、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发展。

第三,它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密度最高的完整城市群。宁杭公路、铁路和大运河沿线的九个城市基本连接成片,已成为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上海的城镇化率达到88.7%,成为全国661个城市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的发展优势,为了更好地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2010年6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一《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对未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作出八个方面的定位。

第一,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功能定位。《规划》明确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使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三,细化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第四,确定了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规划》提出,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第五,明确了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强调要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

第六,提出了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强调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江(长江)、沿湾(杭州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湖州)杭线及其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太湖)地区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第七,确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类是引导性政策措施,如在区域内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另一类是协调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第八,确定了泛长江三角洲格局。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被明确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后,区域规划将沪苏浙25个城市又划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其中原有的16个城市为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辐射区。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西江、北江、东江下游的冲积平原,范围包括西江、北江思贤滘以下的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石龙以下的东江三角洲。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1996—2010)》的区域划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七个城市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优势:

第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总量规模较大、高新产业发展聚集的经济板块。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广东省比重的80%左右,占全国比重的10%左右。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是科技部批准的全国三个产业带之一,产业带内创新资源相对密集,集中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一大批高等院校、省级以上科研机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与省级的大学科技园。全省85%左右的科技资源,75%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都集中在这一地区。沿珠江两岸,发展起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

第二,是开放型经济尤为突出的区域。珠江三角洲有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还有一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与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前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广东省90%以上,占全国的1/3左右;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广东省的85%以上,占全国的1/4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0%以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加工贸易业务相互配套,加工层次多,加工程度深,加工链条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以电子信息产品、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初步形成。

第三,已经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完整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等城市在内的城市群,是中国大城市群之一,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广州市和深圳市是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大中城市位居前列。到2007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由2002年的13500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以上,五年年均增长14.5%,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提高到1/8,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地区、新加坡后,又超过台湾地区,人均 GDP 超过4000 美元[2]。

200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还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

第一,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纲要》明确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该地区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要求该地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第二,深化改革先行区。《纲要》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第三,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纲要》提出,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四,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纲要》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第五,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根据《纲要》提出的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实力应当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

《纲要》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强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开辟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广阔空间。《纲要》的出台,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城市。京津冀作为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引擎,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的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其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处于核心城市地位;天津作为另一核心,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河北拥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京津的后方依托。京津冀都市圈84.5%的国土面积、65.9%的人口集中在河北,水资源的76%、煤炭储量的91%、石油储量的77%、铁矿石储量的93%分布在河北。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与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已经成为京津冀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天津滨海新区于1994年设立,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天津滨海新区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意见》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以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研发转化体系,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功能区,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采取有力措施,节约用水、集约用地、降低能耗,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搞好环境综合整治,维护生态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推进管理创新,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与滨海新区毗邻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区,地处河北省唐山市西南渤海湾畔,拥有渤海湾最优良的水道,被看作“钻石级”港址。作为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自2003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港口建设方面,曹妃甸要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国际性港口;在产业发展方面,曹妃甸要逐步建立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和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随着港口建设的推进,曹妃甸新区已进入以产业聚集带动开发建设的新阶段,首钢京唐钢铁厂、德龙海洋工程基地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到2010年,曹妃甸每年新增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将成为拉动河北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此外,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山东已经开始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使之成为山东与滨海新区产业对接与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同时,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构建济南省会城市圈和建设鲁南经济带的进程也在加快。处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福建,作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发展区间的相对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于2004年正式起步,并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随着三大经济板块功能的合理定位,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设想一定能够实现。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9.

[2]邹东涛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C]//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 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85.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土地利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浓度分析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