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教育在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2011-02-19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历史

李 明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早日成才的基本条件。因此,注意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的新变化,尤其是探索如何提升其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传统,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历史学科蕴涵深厚的人文精神,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成因分析

人文精神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必将导致人的畸形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虽然具备全面发展的优越条件,但是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缺少人文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身处空前的社会转型期

当代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和全球化不断加剧的复杂社会背景中。而其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诱惑。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对处于成长期的当代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使其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带有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思想单纯、思维直接、视角单一的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在精神上暂时失去方向,进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具体表现来看,大学生往往认同于利义并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会把获得更多的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个人价值的尺度,思想意识上更倾向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养成

虽然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随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视的情况日益严重。邓小平早在1989年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时就曾经批评了我国教育的失误。失误的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忽视对青年人保持艰苦奋斗传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爱国情怀等人文精神教育。高等教育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界限,强调文理交融。大学生获得历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两课”教学缺乏对历史教育的长远战略认识与储备,涉及历史知识的背景和内容较少,历史与现实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度,使得本来就欠缺历史意识的大学生越来越远离历史教育。尽管在2005年国家规定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是,高校历史教育边缘化的形势依然令人担忧。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所占的比重极小。而在这极小的人文教育课程中,其内容也显得过分单薄。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内化基本上是通过抽象化、概括化的书本知识得到的,或是教师强行“灌输”。实际上,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中心内容的历史学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而如何将这类知识点组合成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则体现着历史编撰者和历史教育者的历史观和史识。在以往历史教育中,由于目标定位的偏颇和学科研究基础的狭隘,历史教材的内容大多被限定在政治史的范围内,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在进入课堂时变成了王朝兴衰史、阶级斗争史、国际关系史等,这样一些知识内容不利于人文教育功能的开发。人文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无味的道白,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方法的陈旧化,难以激发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兴趣。

(三)互联网的双重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消极因素。在网络时代,网络交流的轻松、平等易于使大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自由感。吸引学生在网上遨游,搜集信息,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由于现实中我国网络管理制度及立法的不健全,网络黄色、灰色、黑色文化日益泛滥。加之,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处于青春期的猎奇心理,自控能力薄弱,喜欢舒适的生活和物质感官刺激,导致他们在五颜六色、无奇不有的网络世界面前容易丧失想象力和批判现实的勇气,从而产生了对虚幻世界的向往,将理想、生存意义和生命方向的选择交给了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寻找情感流露的避难所,没有勇气直面现实。这种不自觉的惰性不免使大学生丧失了人文思考和人文精神,转向了享乐主义和过度自我关怀,失去了青春朝气和社会使命感。

二、历史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历史知识丰富、浩如烟海,读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功能主要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学习历史,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通过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会到其中做人的道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1]历史虽然不像一些实用学科那样,能够为学生直接提供某种物质财富或实用技术,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帮助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能启发当代大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认识自我价值、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思考、怎样面对人生和社会,等等。这一切便是隐藏在历史知识背后的深层内涵所在,也正是这些内涵能够赋予大学生一种人文精神,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历史,一个社会或是一个民族,就不知道它所拥有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就没有共同的记忆,人们的生活就会失去方向,人们就无法正确地理解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无法预知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历史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历史教育的内容能够在塑造人文精神和高尚品格方面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发展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平发展的理念。历史承载着民族、人类历代累积的精神财富,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挖掘这种精神财富回应时代的要求,历史教育的现实目标就在于帮助人们寻求社会价值观,寻求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过:“中国的科学之王既不是神学,也不是物理学,而是历史。”[2]一部厚重的中国历史,是一笔无价的资源,只有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才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历史教育中鲜活的人物个案、厚重绚烂的历史画面、蕴涵哲理的人文典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三、通过历史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重在“传”与“授”。由此,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也经常使用“说教”和“灌输”的模式。但心理学实验证明,对于劝导性的教育,如果劝导性太明显或强度太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产生对这种教育的抵制。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3]

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自主自立的意识使大学生更希望获得师生平等的关系,获得表达自己观点的途径,也更相信自身的思考和判断。因此,“说教”在他们身上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教育要真正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主体性之间培育人格。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要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指导和自我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建立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地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以塑造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和权威者,而应该是知识的推荐者、引导者,是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创造者。

(二)拓展教育内容,重视社会实践,丰富教学形式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所谓文化决不单纯指书本知识,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大学生作为掌握更多新鲜知识且善于思考的一代,他们想了解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更关注着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因此,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必须拓宽教育内容的知识范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其鲜明特点是思维活跃、性格独立。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强于他人意识、个体意识强于集体意识等。

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毓人以灵气,陶情以高尚,寓教化以启迪,是高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高校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健康、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走向深入,使学生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对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1.

[2]李约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5:352.

[3]匡兴译.托尔斯泰和他的创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15.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4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历史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绍兴
新历史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