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国家利益的拓展及其国际效应
2011-02-19温国硅苏亦煌王学军
□ 温国硅 苏亦煌 王学军
中国在非洲国家利益的拓展及其国际效应
□ 温国硅 苏亦煌 王学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与地位的不断提升,并且日益深入地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其重要后果之一就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开始不断向海外拓展,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震荡性”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在非洲利益及其对西方国家和非洲的影响,并对中国如何调整与优化对非战略以更好地维护与实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提出一些思考。
非洲;中非关系;国家利益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与地位不断提升,并且日益深入地参与和融人国际体系,中国的国家利益开始不断向海外拓展,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非洲利益的拓展与延伸正是中国海外利益拓展的重要表现,其后果之一就是对国际秩序带来了震荡性的影响。①李安山:“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 4期,第 6-15页。由此,西方各大国及非洲国家对中国国家利益诉求外延到非洲表达了不同的回应。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在非洲利益诉求及其对西方国家和非洲影响,并对中国如何调整与优化对非战略以更好地维护与实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提出一些思考。
一、中国在非洲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
中国在非洲的利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政治与意识形态利益主导着中国对非政策。反帝反霸求生存求独立是中非关系的根本意义所在。从 1979年改革开放到 2000年,是中非关系的调整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政策完成了由强调意识形态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过渡。新千年以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中非关系进入了的新型战略伙伴时期。中国对非政策超越了初建期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主导与过渡期的仅仅关注经济,已经发展为“经济为核心,政治、外交、文化、安全”等多领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 GDP增长率为8.7%,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预计 2010年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展海外市场,扩大投资渠道。
中国需要非洲广阔的市场。由于中国具有劳动力优势,中国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除了开拓国内市场之外,对国外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人口占全球 16%的非洲大陆,其经济发展在诸多方面与中国形成了互补,加速了中国产品开拓非洲市场的步伐。此外,非洲是全球人口较为贫困的地区,他们对廉价的商品有着潜在的需求。据了解,在中国产品来到非洲之前,非洲人购买家电、衣物、鞋、五金类商品要比中国产品来到非洲后高出近一倍的价格。非洲正以其广阔的市场,吸引了诸多中国企业。
中国在非洲还有巨大投资与贸易利益。非洲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资本在全球的流通也越来越快,中国企业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而对非洲进行投资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最初投资能源行业,到金融、基建、通讯、农业等多种行业。2007年 10月,中国工商银行以54.6亿美元获得南非标准银行 20%股份,成为该行的第一大股东,充分表明了中国资本进入非洲开拓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心。截止 2006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累计在非洲地区批贷及签约金额 924.8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 362.93亿元人民币①姚桂梅:“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评估”,《西亚非洲》,2009年第 7期,第 48-54页。。因此,中国在非洲的项目、金融投资已初具规模。
2005年双方贸易额达 397.4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其中,出口 186..8亿美元 ,增长 35.3%,进口 210.6亿美元,增长 34.6%。2006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上升到 25518亿美元,同比增长 41.6%。②中国海关总署编:《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 7月,第 3页。中非双边贸易额从 2000年突破 100亿美元以来,保持年均 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③张刚、陈卓彪:“中非石油合作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中外能源》,2009年第 5期,第 9-13页。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介绍,2010年以来,中非贸易恢复增长,上半年已达 612亿美元,同比增长 65%,全年有望再超千亿美元。以中国浙江义乌为例,该地生产的小商品等产品,以其廉价、耐用等特点,迅速走俏非洲市场,仅 2009年义乌对非出口额就达 27116万美元,占该地出口额的 12.7%。可见,中国在非洲巨大的经济利益已越来越明显。
2.中国在非洲的石油需求。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需求量不断加大,到 2004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非洲石油进口国。④徐英华:“中非石油合作:优势明显稳妥推进”,《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 7期,第 11页。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进口需求也大大增加。而非洲大陆不仅石油等各类资源丰富,而且由于其工业相对落后所以本地消耗少,西方大国对非洲相对忽视,这使得中国有机会进入非洲能源与资源市场,发展中非能源关系,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求。
有人曾断言,石油包括其他非可再生资源是中国在非洲的最重要战略需求,由于中国自身的石油生产和煤炭产出的不足,无法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这就使得中国在全球找寻稳定的能源供应。非洲原油储量已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 10%,储量丰富。且非洲由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等原因,非洲地区的炼油厂规模较小,2008年非洲石油消费量日均 288.1万桶,仅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3.4%。⑤于鹏:“当前非洲对外石油合作形势及中非合作的建议”,《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 8期,第 22-24页。西非等地区的原油与中国国内产出的原油品质非常相似,这对于中国而言就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它可以直接使用中国的原有设备进行提炼,将节约更多的成本。
中国传统的石油进口地区有近半数来自中东地区,还有一部分来自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面对非洲这片资源丰富的大陆,中国一方面积极在加蓬、民主刚果、苏丹等地寻求获得开发和生产原油的合同,另一方面则通过提供援助等方式,谋求在安哥拉、尼日利亚、苏丹等产油大国更多的原油份额。近二十年来陆续发现石油的非洲国家已有三十个,非洲部分国家在开采石油缺乏资金和技术,中国和他们有很大的合作空间。2007年,中国最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CNPC)和印尼的国营石油公司(Pertamina)携手进军东非国家,获得苏丹的岸外油田的石油勘探及产品分成合同,期限为 20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苏丹获得的石油是“份额油”①所谓份额油,是指通过参股、投资、技术服务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根据分成合同稳定获取的分成油,它不受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不管国际原油价格如何变化,份额油始终保持价格、供应量的稳定。,这就保证了中国进口苏丹石油的稳定性,这显示了中国在非洲能源方面的一个巨大成功。中国在 1992年进口非洲原油为 5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4.4%,1993年增值 213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9%。此后,中国对外石油进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仅 2006年 l到 6月,中国一共进口原油约 333亿美元,成品油约 77亿美元。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 (三)》,在目录所列的 32个国家 (地区)中,利比亚、摩洛哥等 9个非洲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外投资被列入,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进一步明确了石油企业走进非洲的政策。此外,统计显示,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 30%来源于非洲。2008年 1—7月,中国进口原油 1.04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 8.3%。②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4370/module3758/info128646.htm如何在促进非洲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中国的石油需求,促进非洲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不损害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就显得尤为迫切。
3.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利益。
非洲对中国的全球战略有重要的影响。非洲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广大未开发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了南非和埃及,非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对较低,但非洲国家就有 53个,在处于国际多边外交体系中,他们的投票权就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于中非双方都有被西方列强殖民或半殖民的历史,使得双方在相互交流沟通过程中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首先,中国在联合国上需要非洲国家给予的支持。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当局霸占着在联合国的席位。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在 1971年联合国大会中,中国在 40多个非洲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维护国际正义和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需要非洲国家的支持。在联合国的一些重要会议需要举行投票表决时,中国需要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在票数上支持。
其次,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中非关系的良性发展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台湾当局的“金钱外交”和“援助外交”,使得仍有部分非洲国家与其有外交关系,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非合作广泛深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已与台湾“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目前,非洲国家与台湾建交的仅剩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兰以及布基纳法索四个国家。
再次,中国在涉及国家主权、人权问题上与非洲国家有着密切的合作与支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唯一一个还未完成国家统一的大国,中国在主权问题上需要非洲国家支持;同时,中国在反对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以及“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时候,非洲国家都对中国这一正义行径予以无私的支持。从 1989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中国压制“民主”为由,对中国进行制裁,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制裁的时候,非洲国家却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反对制裁中国,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子,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在国际上又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的时候,非洲国家却又站在了中国的一边。这些支持在国际盛行孤立中国的时候就显得尤为宝贵。
最后,非洲国家在奥运会、西藏、新疆等问题上给予了中国无私的支持。北京 2008年奥运会,诸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违反了人权、自由、民主等,纷纷指责中国,甚至以不参加奥运会相要挟。法国总统萨科齐就曾会见达赖,旗帜鲜明地支持分裂中国的达赖集团,并在是否抵制北京奥运会上“不排除任何选项”。2009年新疆“七·五”事件表明,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对在海外的新疆独立运动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势,非洲国家却坚定站在中国一边,与中国一起反对西方的霸权主义,促进了中非关系往更深的方向发展,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
4.中国在非洲的文化利益。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加上部分非洲国家国内长期处于动荡状态,大部分非洲国家在独立以后还是难以摆脱与原宗主国经济上的联系,这使得非洲大陆大多数地区处于全球化的边缘。中国与非洲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中非双方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随着中国政府不断努力推进中非战略合作关系,中非文化合作也会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国在非洲的众多文化利益也已初现端倪。
中非关系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不论非洲政府、学者或是民间人士,对中非关系的发展大局,大部分都持乐观态度。中国与非洲处于平等互利的关系,与西方附加政治条件的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产品的低价使得西方的产品望而却步,却令非洲人广受欢迎;中国在非洲投资机场、公路以及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与西方国家投资矿产、能源以及对非洲国家的反工业化措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①李安山:“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 4期,第 6-15页。如英国壳牌公司在尼日利亚攫取石油近 50年,但直到本世纪初尼日利亚还要从国外进口成品油。
中非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反驳“新殖民主义”论调提供了实证。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 2006年 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称“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 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②郭力:“英国大臣称中国进行‘新殖民主义’温家宝否认”,《南方日报》,2006年 6月 22日。这一论调出来,世界舆论哗然,中国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论。但是,非洲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南非总统祖马于 2010年 8月访问中国时表示“将中国在非洲的一些投资或经济活动称为‘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是不真实的;中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同非洲大陆开展了经济往来,对非洲进行的是贸易、合作以及对非援助”,“中国从未对非洲大陆进行过‘殖民’活动”。③孙奕、梁淋淋:“南非总统祖马驳斥中国对非洲‘新殖民主义论’,转引自人民网,2010年 8月 25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9/12544449.html贺文萍认为“西方国家肆意渲染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担心中国提升对非关系将对其在非利益形成挑战,担心中非联手在国际事务中分量和影响力的加强有可能挑战西方主导的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④贺文萍:“中非关系发展触动了谁的神经?”,《世界知识》,2006年第 19期,第 30-32页。
广袤的非洲大陆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国际舞台。非洲大陆是一个神奇的大陆,它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中国政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致力于弘扬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中非国家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为中华文化在非洲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孔子学院在非洲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届时,将会有更多的非洲人通过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以了解中国,增进中非友谊。据了解,截止 2010年 8月,中国在非洲地区18个国家共建有 25所孔子学院。⑤刘芳:“非洲地区孔子学院 2010年联席会议在雅温得召开”,转引自新华网,2010年 08月 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0-08/13/c-12440604.htm世界文化各有千秋,通过各种文化的彼此交流、沟通,能够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中华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将有助于中非双方文化上的合作与交流。
由此可见,中国在非洲的文化利益包括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反驳中国在非“新殖民主义”论调、传播中华文化等,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表达中国需要非洲国家一起构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国在非洲利益拓展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利益诉求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具体,不仅影响着中国自身,而且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非关系在进入全方位、稳定和快速发展轨道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来自“西方的批评”和“非洲的担忧”等前所未有的新挑战。⑥贺文萍:“从中非关系看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战略”,《亚非纵横》,2008年第 3期,第 26-31页。
1.中国在非洲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带来西方大国的不同反应。
非洲传统上是欧洲的后院,始终受着欧洲的支配、控制和影响,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快速发展,难免会对非欧关系、对欧洲在非洲的传统地位造成影响。①刘鸿武:“中非关系 30年: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支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 11期,第 80-88页。中国与非洲各方面的合作,对其他西方大国产生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出来。西方大国至少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是一种正常的经贸、投资行为,中国的到来不会威胁他们的既得利益,可以与中国进行对话,在非洲共同进行经贸活动;另一种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各项活动是对他们既得利益的损害,同时又是对他们在非洲苦心经营民主化进程的一种破坏,并且还掠夺非洲的石油资源、支持“专制政府”、中国产品冲击非洲市场等。
对于以上第一种观点,由于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有些西方大国认为在处理与非洲的关系问题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是明智之举。2007年9月,当时英国新首相戈登·布朗就派出内阁高官马洛赫·布朗出访“对非洲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并向中国传递出“希望能更积极地参与非洲事务并与英国展开新合作”的声音。②刘坤喆:“英国期待在非洲事务上与中国展开新合作”,《中国青年报》,2007年 9月 2日。2008年 7月,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比尔·迪罗迪日前在伦敦举行的“中国之争”大型辩论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贸易令世界受益。迪罗迪指出,非洲国家发展经济需要新的道路、电站和商品等,而来自中国的贷款推动了急需的水电站建设,中国的投资有助于非洲国家修建公路、铁路、医院和学校。迪罗迪说,与其他投资非洲的国家不同,中国在非洲信誉很好,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贷款不附带任何条件与要求,并且说到做到,因而受到非洲国家的欢迎。但他认为,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所起作用的指责是由于“西方习惯于诽谤中国,同时西方也无法想象非洲人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③马桂花:《英国学者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贸易令世界受益》,新华网,2008年 7月 15日。http://news.qq.com/a/20080715/000005.htm。来自美国的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说,中国近年的成功发展道路,“为撒哈拉以南仍在努力寻找脱贫之路的 6亿多非洲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将鼓舞和促进非洲国家战胜贫困,中国的作用将日益重要,并越来越受到欢迎。”④刘鸿武:“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外交评论》,2007年 2月第 94期,第 14-21页。所有的一切表明,中国在非洲的正常经贸与投资需要西方的支持,同时西方在处理问题时更需要中国的合作。
对于第二种观点,也是由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及经贸关系迅速上升,这就不可避免的与其他国家产生了竞争,有些西方大国在处理此问题是,目光短浅的认为中国的到来,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同时又多了一条同他们抢资源、市场的“中国龙”。虽然这都是某些西方国家部分政治势力和媒体恶意曲解甚至妄图阻碍中非关系发展的伎俩,但是这些在西方世界仍有很大的市场。
胡锦涛主席 2009年出访非洲四国之时,法国《费加罗报》的文章称,中国的对非外交是在抢法国“地盘”,称“中国毫不掩饰其对非洲的外交政策是针对法国的”。认为中国在非洲打着反殖民主义,与第三世界并肩奋斗,争取双赢的口号前进,与法国人相比,中国人有其独特的王牌,中国人明白“要想得到,必须先付出”的道理,“成为中国人瞄准的靶子,法国还有回天之力吗”?⑤王斯:“法媒诬称中国在非洲专门与法国‘抢地盘’”,《环球时报》,转引自人民网,2009年 2月 11日。http://news.sohu.com/20090211/n262169747.shtml由此可见,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在非洲的正常政治、经贸及投资往来,看成是“抢地盘”、“新殖民主义”,这不仅给是西方官方、媒体刻意对中国的污蔑,而且还是刻意渲染中国在非洲的“胡作非为”,给中非关系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06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仅占非洲全部原油出口量的 9%,而美国购买的非洲原油占非洲全部原油出口量的 33%。⑥Stephanic Hanson,China,Africa,and Oil,Councilon Foreign Relations,June6,2008.可见,中国在非洲进口的原油占非洲原油出口总量的比例是很低的,这就谈不上对西方造成威胁了。“2007年以前,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事实上比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还少,整个亚洲队非洲的投资与英、法、美和德相比,也相形见拙,而且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额在非洲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小。”①周术情:“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及其维护战略”,《国际观察》2009年第 2期,第 21-27页。因此,中国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危及到西方各大国的既得利益,更没有像他们所所的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2.中国在非洲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带来非洲国家和人民的不同回应。
随着中非之间在经贸、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合作深入发展,非洲国家自身对中国的援助、经贸、投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位尼日利亚官员指出“西方国家从未打算 (向非洲——编译者)转让技术,而中国的技术虽不如西方先进,但中国却愿意转让,与其没有,倒不如得到中国的技术”。②“Friendor Forager?”FT,23 Feb 2006,p15“The Chinese are in Africa-This Time to Stay”,New Era(Namibia),13mar.2006。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非洲各国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企业按照中国政府提倡的“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对非洲各国的投资,尤其是在采矿业、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的投资,避免了大量工人失业,缓解了金融危机对非洲各国的冲击。2009年 10月,卢旺达总统卡加梅高度赞扬中国同非洲进行经济往来的方式,称中国带给非洲人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除此以外,中国还向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提供各种资金,以缓解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的压力,受到了非洲各国人民的欢迎。
除了对中非经贸关系予以较高的评价外,非洲国家还对双方政治、文化交往感到满意。如 2005年下半年,台湾在非洲的原重要邦交国塞内加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2006年,埃塞俄比亚议会甚至通过了支持中国《反分裂国家法》的特别议案。③K WE KUAMP IAHANDS ANNUSHANA IDU.Cr 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Africa and China[M].CapeTown:University of Kwa Zulu-Natal Press,2008.
但是,中非之间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是所有非洲人都满意。绝大多数非洲人非常欢迎中国和中国人来到他们的国家参与建设,加之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与投资对于非洲人民来说也是大有益处的。但是有些非洲国家及人民也存在一些顾虑,他们担心中国的产品对当地市场会造成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环境影响等问题,加上西方某些舆论过分的渲染中国企业在非洲“不遵守当地劳动法规”、“恶意倾销”、“歧视当地工人”等恶意言论,由此导致了部分非洲人对中国印象的恶化。如赞比亚反对党“爱国阵线”领袖萨塔曾在 2006年赞比亚大选时指责指责中国商人抢占了本属于赞比亚人的商业机会和店铺,以获得更多的选票,他甚至威胁说在他当选总统后要驱逐中国商人,并公然声称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南非服装和纺织工人联盟曾经说,中国进口激增导致62000名服装和纺织工人失业,为此,南非政府迫于工会压力,于 2007年初开始对中国部分纺织品进入南非市场实行配额制。
总之,从整个中非关系背景来看,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外延到了非洲,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也已经越来越明显,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及时应对处理,既关系到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在非洲实现,也影响到中国、西方、非洲等三方关系的互动及整个国际社会的再建构。
三、中国如何实现在非洲利益的几点思考
从总体上看,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中非新型伙伴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在非洲的利益诉求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加上西方对中非关系的指责也将一直持续下去。面对无端指责,中国理应坦然面对,坚持灵活的外交战略。一方面继续加强同非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规范自身行为,坚决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与西方展开对话,重视多边合作,适当化解西方的担忧,为中非关系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勇于承担大国负责。
在对非洲问题上,既要表示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促进非洲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与立场,遵循规律,不刻意回避自身在非洲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在与西方国家处理对非问题上,扩大交流,积极展开多边外交,努力做到中国、西方、非洲三者共赢的局面。只要秉承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态度,中国应该可以与西方展开合作对话,在共同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领域构建起新的利益交汇点,从而拓展出中、非、西方多边合作与双赢的新空间。①李泽华、赵贤:“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指责、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建议”,《思想战线》,2009年第 2期,第 121-126页。在处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上,慎重对待“中国模式”,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非洲国家,坚决实施不干涉内政的方针,采取灵活的策略,努力为中非双方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不回避自身利益诉求。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各种有利因素,中国对非洲的需求同对其他地方的需求一样合情合理、互利共赢。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资源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不损害包括非洲各国在内的任何一国的利益,相反,中国在非洲实现其利益诉求的同时,也给非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非洲,非洲的发展同样需要中国,中非双方利益得到满足符合双方意愿。
3.加强政策引导,有理有利有节反驳“新殖民主义”等论调。
充分发挥中非商会的作用,规范企业行为,不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引入非洲,不留西方指责口实;努力吸引和鼓励环境友好型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切实做到授人以渔;积极发展当地没有的产业,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在援助非洲国家时,“应认真听取驻外大使的意见,有的放矢,目光长远,既要急人所难,助人所需,又要避免短期行为或不顾后果或效益。”②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 4期,第 6-15页。尊重当地习俗,高度关注非洲人民的意愿。相信通过以上措施,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等论调将会不攻自破,中非友谊将万古长青。
4.加强文化交流,努力构建稳定交流机制。
2000年建立的中非合作论坛,使得中非合作与交流有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中非关系迈进了新纪元。2009年中非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新的 8项举措,其中第 8项就是扩大人文交流,倡议实施“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促进学者、智库交往合作,交流发展经验,这足以证明中国政府对非文化交往的重视程度。另外,中国已经在非洲地区共开办了 25所孔子学院,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孔子学院的办学方式,同时扩大非洲留学生的招收规模,拓展文化教育交流,努力促使非洲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对到非洲投资、参与非洲建设的中国人员普及非洲基本常识,避免因为对非洲了解不够而产生的误解、矛盾等等。同时,加强对非洲的研究,对在国内研究非洲的机构、学者给予特殊照顾,定期派学者前往非洲实地考察,为中国外交服务,为中非之间友谊合作服务。
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家利益不断向外海拓展并已延伸到非洲。中国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引起了西方大国的不同反应,亦带来了非洲国家和人民不同的回应。中国需要冷静对待批评与赞扬,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努力实施既定战略,积极寻求与非洲国家、西方国家的利益交汇点,促进多边发展共赢。中国应以中非关系为支点,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努力践行中国在新世纪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
(责任编辑:王国勤)
D820
A
1007-9092(2011)02-0076-07
温国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世界史硕士研究生;苏亦煌,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本科生;王学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大国对非政策及非洲安全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