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收支结构对收入与消费的影响
——兼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对策

2011-10-09陈自芳

治理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纯收入经营性农民收入

□ 陈自芳

农民收支结构对收入与消费的影响
——兼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对策

□ 陈自芳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倾向的关系呈现 U型曲线的规律。它表现为:低收入者被动地产生高消费倾向,中等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而高收入者有利于提高消费的倾向。农户家庭的小生产经营支出比重高,工资收入比重低,是纯收入和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沿海地区的南方与北方呈现显著差别,北方省份农村的特征更多反映了全国多数省市的情况。数据表明,近年来农村住房、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改善型消费增长较快,国家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政策与环境支持。同时,应逐步减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经营,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加快成长。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倾向的关键。

农民 收入与消费 区域差异

相对于城镇居民,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偏低,有效的消费需求偏弱。受改革开放及发展的特定模式影响,不同区域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有明显的特点,本文拟对此作一分析,并探讨促进农村消费的对策。庭经营支出及消费支出倾向性的变化,

我们列出 2009年全国内地 31个省市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家庭经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以及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 (见表 1),并作出散点图,画出二阶多项式计算的总体趋势线 (见图 1)。

一、省市农民收入水平与消费倾向呈现U型相关性

为分析我国农民与纯收入的提高同步发生的家

注:按纯收入递减排列。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10)》计算整理

可以看到,图 1中多数散点是在趋势线附近。比较明显的是,上下两条曲线呈现几乎是对称的相反趋势,即:经营支出比重越低,相应的消费倾向越高;同时,消费支出比重与纯收入,及经营支出比重与纯收入的关系,分别呈现 U型和倒 U型曲线趋势。

消费支出的U型曲线呈现的特征是: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居民较低,而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又会提高。

[图 1] 全国各省市农民人均经营及消费支出比重与纯收入的关系 (2009)

对多数较低收入水平的省份而言,主要是负相关性,其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支出的比重越高,比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农民收入水平处于相当低位,但其消费支出的比重很高,陕西省甚至达到97.4%。但这种消费是属于被动消费。很显然,低收入农民为了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得不将近乎全部收入用于生活消费,很难有储蓄能力。收入水平相对提高的省份,消费倾向就会下降:例如河北省农民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但其消费倾向几乎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中等以上收入的省市 (曲线的中段),随收入提高而消费支出比重略有提高,呈正相关性;到了高收入的省市 (曲线的右段),虽然总体还是遵循正相关性,但离散性较为明显。突出的是南北方消费倾向之悬殊:天津和北京偏低,浙江和上海则偏高。我们观察浙江的情况可以看到,虽然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北京,人均 GDP低于天津,但是浙江的消费倾向水平却比北京高 1个百分点,比天津高 28个百分点。为何出现消费倾向的明显差异?对此问题的分析,或许能帮助我们思考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二、不同地区农民的收支结构是影响纯收入的重要原因

分析农民的收支及消费结构,可以发现以下方面是影响不同区域农民纯收入及消费倾向的重要原因。

首先,经营支出的倒 U型曲线呈现的特征是:农民的经营支出与消费支出呈现负的相关性;同时,沿海地区的南北方比较,北方农民经营支出比南方农民高,其纯收入及消费倾向则较南方农民低。

从表 1及图 1都可看出,高收入的省市经营支出比重较低,中低收入省市比重较高,但是在最低收入的省市,其比重又会降低。我们统计纯收入高于6000元的 8省市,经营支出比重平均为 21.1%,4500-6000元的 13省市,平均为 32.1%,4500元以下的 10省市,平均为 28.8%。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是,高收入地区由于其产业层次较高 (如较多地从事二三产业经营)和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较为发达,因而其经营的效率和效益较高,虽然其经营支出的货币量与较低收入地区差不多水平,但可以得到较高的收入;低收入地区由于产业层次 (一家一户低技术的小农生产)及软实力要素的缺乏,就需要较多的经营支出以获得有限的收入;但是在最低收入的地区,为维持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的支出消耗了其大部分收入,其经营支出的比重又会减少。高收入地区经营支出的比重较低,使其有更多的净收入用于提高经营技术和管理水平,充实农村经营户的物质基础,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奠定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表 2] 沿海省份南方和北方农民收入和支出主要指标比较 (2009)

如果我们对相对高收入的沿海地区省份作比较分析,还可以看到沿海地区的南北方有显著差别。总体上北方农民的经营支出偏高,南方农民经营支出相对较低,相应的,北方农民纯收入及消费倾向偏低,南方农民纯收入及消费倾向较高。由表 2可以看出,南方 5省市农民的经营支出全部低于除北京以外的北方 5省,而消费倾向则全部高于除北京以外的北方 5省。按算术平均数比较:经营支出比重,北方高出南方 15个百分点;消费支出比重,南方高出北方 8.4个百分点。

用于经营和消费的两种支出本身具有排斥性,在不同情况下自变量也不同。例如在收入极度低下的贫困状况下,刚性的消费支出是自变量,首先要满足生存性的消费,才可能进行经营支出;反之在收入可以保障基本消费的前提下,因为经营支出是增加收入的前提,一般农户在基本消费之余会重视经营支出,于是经营支出成为自变量,决定了总体消费支出的多少。对于多数农户,后者是一种常态。目前全国多数地区农村农户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农业,小规模、低效率的农业生产取得单位农业收入所需付出的生产性支出较大,可以认为,中国大部分中低收入地区消费水平偏低,重要原因是其收入的相当部分需要用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小生产的工业生产经营,低收益的经营支出挤压了其有限的纯收入。

其次,农户收入来源结构也是影响其纯收入的重要因素:高收入省市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比重较低;沿海北方省份经营性收入及农业收入的比重高于南方省份,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则较低,影响其收入及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

表 3列出了沿海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来源结构,可以看到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 (主要来自于农民就业的乡镇企业)和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于农民家庭经营的农业或其他产业),可见两个特征:

其一,高收入省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比重较低,低收入省市则相反。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的农民工资收入分别占69.5%、62.8%、59.2%、53.0%、50.9%,而经营性收入分别仅占 4.7%、13.2%、29.2%、36.7%、38.7%;相反,河北、辽宁、山东、福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分别仅为 43.7%、37.6%、40.8%、40.1%,而经营性收入分别为 47.4%、50.6%、51.1%和49.9%。足见不同区域收入结构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纯收入的高低。同时,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高的,农业收入比重也高,纯收入不易提高。而高收入地区的农村 (如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较多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的二、三产业,农民更多依靠在这些产业中的工资收入,较少依靠小农经济的低效益的经营性收入,有较高的纯收入基础,才有较高水平的消费倾向。

[表 3] 沿海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来源结构 (2009年单位:%)

其二,沿海北方省份经营性收入及农业收入的比重高于沿海南方省份。表 3所列 5个北方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经营性收入平均比重为 40.7%,农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 29.8%,南方省市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经营性收入的平均比重仅为 31.8%,农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9.4%。而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北方 5省市平均为 60.92%,南方 5省市平均 74.42%。从全国农民经营性收入比重为 49.0%,农业收入比重为 38.6%,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 63.1%看,北方省份的状况特征更多反映了全国多数省市农村的情况。

如果依据上表 3将浙江与天津比较,农民纯收入来自于家庭经营的比重分别为 38.7%和 40.9%,相差不大。但是家庭经营收入的来源结构则有较大差别:浙江来自于农业仅占 16.4%,而天津占到24.1%,相反浙江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工业的占到6.5%,来自建筑业 4.5%,而天津分别为 4.1%和1.6%。天津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比重远高于浙江,来自于非农业的收入比重则低于浙江。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家一户特征,每家都需要对农业进行简单或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例如土地整理、化肥、农药、农机的投入等等,对小生产方式的投入势必抑制了消费的扩大。相反,浙江农民收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比重较大,多数是由资本所有者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农民并不需要投资于生产,从而能更多地进行生活消费改善生活。

三、从农户消费结构看影响消费倾向的原因

为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有必要研究近年来农民消费增长的结构性特点。图 2以对数图显示了2001至 2009年全国农民 8种不同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变化,消费比重明显上升的是 4大方面 (图中用粗线):居住 (16%→20.2%)、交通通讯 (6.3%→10.1%)、医疗保健 (5.5%→7.2%)和家庭设备与服务(4.4%→5.1%);持平的是衣着消费;而下降最明显的是食品消费 (47.7→41.0%),此外下降的还有文教娱乐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关于文教娱乐服务消费下降的原因,该项消费主要是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农民家庭一般较为重视,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减免学生的学杂费,从而使农民在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消费比重有所下降。

[图 2] 全国农民人均不同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历年变化 (2001-2009)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表 4列出了全国31个省市中收入居于前列的 16个省市和收入位于后列的 15个省市,农民人均各类消费的比重的算术平均值。由表可见,在上述消费比重增长的四个方面,低收入省份比高收入省份增长的程度明显要高:居住高出 3.6个百分点,交通通讯高出 0.8个百分点,医药保健高出 0.5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服务高出 0.3个百分点。反之,在食品、文教娱乐及服务方面,低收入省份比高收入省份下降的程度要高,例如食品消费低收入省份下降了 1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省份多下降 5.8个百分点,文教娱乐及服务多下降0.5个百分点。可以得出结论,近十年来全国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热点是基本相同的,而低收入省份的农村居民的这种结构性变动特点更为突出,这也预示着这种消费的结构性变动还将在未来继续发展,有必要推行适应这种趋势特点的农村消费政策。

[表 4] 全国农民人均不同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历年变化 (2001-2009单位:%)

住房是我国农民消费弹性最大的需求之一,吃穿用、通讯、保健、文教娱乐等都要在住房中进行,它是带动其他各类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2009年全国农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 20.2%。居住在居民消费的比重仅次于食品支出。农村比城市建房成本较低,住房的基本需求相对容易满足,但改善性消费的空间则十分大。在中高收入地区,农民赚钱后最大的用途就是建房。因而农户住房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低,既是影响农民消费倾向的一大原因,又是其结果。;例如 2009年天津和浙江农民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9.2%和 77.3%,而用在居住的支出分别为 674.67元和 1488.95元①中国统计年鉴(2010),差距达 814元,超 1.2倍多,可视为造成两地农民消费倾向较大差异的重要因素。总体上,我国多数地区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较多,消费结构反映崇尚勤俭节约和传统的攒钱模式,在收入有限增长后往往选择增加储蓄,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这种消费观念和模式决定了其消费主要是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而改善型消费的增长比较慢。

四、促进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对策

1.概括以上分析的结论:

中国农村的家庭农业一般是以“一家一户一块地”的小农经济形式进行的。从一般经济规律来看,如果一种经营是有效率和效益的,那么其经营规模越大,经营投入的资本越多,其收益也越高,经营的投入和纯收益应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中国农村的多数家庭从事的小农经营,由于其与规模经济要求有着巨大差距,效率和效益十分低下,从而出现经营的投入和其纯收益呈现反向的关系。这反映了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下是无法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的。

从对各省市农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的比较分析看,低收入地区农户迫于生存需要,消费率较高,中等收入地区农户消费率较低,而高收入地区农户消费率又会提高,说明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根本上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才能促进农民大胆消费。消费又与本地相应的生产方式、社会保障程度、消费理念有关。在小生产方式下,由于经营支出的压力,会抑制消费;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也使农民不敢消费;而地区市场不发达或消费环境不健全,使农民的消费不便,理念趋于保守,势必抑制消费。

从近期看,农民消费弹性较高的是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及服务;长期看,全国多数地区农村住房水平相对较低,因而最有潜力的应是住房消费,应大力促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居住条件改善;交通通讯的发达,使农民开阔眼界,了解外部世界,走向全国乃至国外,既有利于农民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又有利于改善其消费理念和环境;添置家庭设备、享受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的完善,则是农民奔小康的必然过程。为促进农民消费,除了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外,应注重培育消费龙头,以上各方面可以视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龙头或重点,加强其消费环境和消费政策的引导,从而带动各方面消费的扩大,无疑是有效的途径。

2.促进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对策

(1)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应积极推动农村由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

前文比较南北方农民收入来源时显示,南方省份由于市场化程度和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在农村形成了较大量的民间投资的非农产业,很多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大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居民也大量地投入到这些非农产业,不但基本摆脱原有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生产状况,而且取得了较高的收入,消费理念等也发生极大转变,这都是农民家庭小生产的经营性支出较少,而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较高的原因。目前北方一些省份发展仍然较多依赖国有经济,民间资本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如南方省份,尤其在农村更为突出。我们以各省市私营工业企业的资产数量来判断民间产业资本发展状况。表 5显示沿海北方 5省份平均私营工业资产为 4359.3亿元,私营工业资产占全部工业资产的比重为 15.2%,人均私营工业资产为 0.9万元,均低于南方省份的 8176.0亿元、23.6%和 1.5万元。北方省份农民家庭经营的比重较高但纯收入却较低,显然与基于民间私人投资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对不足有关。因此,无论是南北方,都应更多地建立社会化投资的农村产业,包括规模经营的大农业及工业、服务业,使农民家庭从主要依靠一家一户的经营性收入,向主要依靠在规模化产业中的工资收入转变。减少农民家庭的经营性支出,就可以有更多的纯收入,这是促进消费倾向提高的根本保证。

[表 5] 南北方省市私营工业资产的比较 (2009年)

(2)鼓励农民投资经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收入分配均衡有利于消费,但收入差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缩小,必须研究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消费。其路径就是促进高收入者将其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促进就业,说到底就是促进消费。“让更多的人当老板”,支持中小企业,有利于就业和收入均衡,从而促进更多人消费需求的满足。

(3)大力支持农村居民在收入提高后改善居住条件,促进住房消费。

对政府而言,支持农村住房建设既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又是促进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住房消费将进一步带动其他弹性较高的改善型消费。在“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政策基础上,有必要实行农村住房建设支持政策。首先可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重点支持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对于农民改善型住房建设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减免农村住房建设改造涉及的各种政府收费,降低社会服务价格。金融机构宜放宽农民改造建设住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

[1]史晋川 .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 [J].财富智慧,2006,(5)

[2]张东辉、司志宾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 [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3]陈乐一 .收入分配与消费不足 [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4]王久美 .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6,(6)

[5]李俊霖等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06,(5)

[6]储得银、经庭如 .促进消费需求的公共财政政策探讨[J].消费经济,2007,(2)

[7]倪淑敏 .刺激消费需求的财政对策研究[J].经济社会发展,2008,(4)

(责任编辑:胡 建)

F014.4

A

1007-9092(2011)02-0103-07

陈自芳,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猜你喜欢

纯收入经营性农民收入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